張 廷
(隴東學院 外國語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淺談英漢存在句與思維習慣研究
張 廷
(隴東學院 外國語學院,甘肅 慶陽 745000)
存在句作為英漢兩種語言共有的特殊句型,在句型結構上受思維模式的直接支配。中國人習慣于整體思維,注重整體和部分的和諧統一;西方人擅長分析思維,喜歡先部分后整體;中國人重視感性思維,強調語言的意合,西方人注重理性思維,強調語言的形合。英漢思維模式的這種差異使得英漢存在句句型結構差異較大,掌握英漢存在句所反映出的英漢思維習慣差異,對于英語教學和翻譯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對英漢存在句與思維習慣進行研究,以期能夠對我國英語教學和翻譯提供些許啟示。
英漢存在句;思維模式;思維差異
存在句是一種表示“存在”的特殊句型,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存在,眾多的學者從不同角度對英漢存在句的異同進行了研究,但大多都集中在英漢存在句的結構、語義及語用特點的異同上面,鮮有將英漢存在句與思維習慣聯系起來進行研究。本文在簡要介紹英漢存在句的基本釋意和英漢思維差異的基礎上,詳細闡述了英漢存在句所反映出的思維模式差異,并探討了這一研究對英語教學和翻譯的啟示。
存在句是英漢兩種語言共有的特殊句型,都有其固定的結構模式。英語中典型的句型是“there be”句型,漢語存在句的基本結構是“地點狀語+存在動詞+存在主語。
1.英語存在句
英語中的存在句通常用來表達人、物、概念等的存在,在結構上面通常用 there和 be動詞構成。具體表示為:there+be+名詞短語+地點狀語(+時間狀語),如there is a pen on the desk/there are too many people here .從這兩個句子中可以得出,there位于句首,作形式主語,無任何實質的意義,只是起到了一個強調的作用,真正的主語是be動詞后面的名詞短語,如a pen /too many peopl.英語中在句首使用“there”,目的是為了避免新信息顯得太突兀。如“a pen is on the desk”這個句子就比“there is a pen on the desk”顯得突兀的多。
2.漢語存在句
漢語中的存在句通常用來表示某一特定的地方存在什么,被廣泛應用于場景描寫中。對漢語存在句的結構,我們采用宋玉柱提出的“存在句一般包括三個部分:句首為表示地點的詞,表示存在方式的動詞,句末為表示存在主體的名詞短語”,(宋玉柱,2004),具體表示為“地點狀語+存在動詞+存在主語”。如“教室里坐著許多學生”“桌子上放著一臺電腦”。但是漢語的存在句比英語要復雜的多,往往很難準確判斷其是否為存在句,如“會議室里開著會”,這個句子符合“地點狀語+存在動詞+存在主語”的句型結構,但是它不是存在句。一個簡單的漢語存在句的判斷方法為:“如果可以用‘有’來改寫原有的改寫的句子并且改寫的句子是有意義的,那么這個句子就是存在句。否則就不是存在句”。(佟和龍,2003)。如“教室里坐著許多學生”就可以改寫成“有許多學生在教室里坐著”。而“會議室里開著會”,如果改寫成“有會議在會議廳里開著”,就行不通。所以這類與漢語存在句相似的句子稱為“假存在句”。
在歷史的長河中,由于東西方社會習俗、宗教信仰、歷史演變、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不同,造成東西方思維模式存在許多差異。國內國際學者經過反復觀察與分析后得出東西方民族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理念的不同造成了英漢思維習慣的差異。1966年,西方學者卡普蘭在《跨文化教育中的文化思維模式》中指出,“東西方語言體現著不同的思維模式和表意形式。講漢語的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是螺旋型的,而將英語的英美人思維方式是直線型的。漢語屬于意合型語言,松散而模糊。英語屬于形合型語言,結構嚴謹而邏輯性強”。(Kaplan.R,2007)。
具體來講,西方思維是在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以及18世紀的理性主義影響下形成的。理性主義強調形式論證,注重科學,主張形態的外露及形式的完整,而中華民族的思維模式一直深受儒、佛、道三種思想的影響,重視“悟”性思維,此外,中國傳統哲學重視整體,將天、地、人視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注重“天人合一”,這種“天人合一”的整體哲學觀對漢語思維模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使得漢語思維模式表現為一種整體的、綜合的思維模式,這顯然不同于西方的分析性思維模式。中西方文化最為明顯的差異為:中方文化表現為藝術性,西方文化則具科學性。藝術借助具體的意象來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價值判斷,科學借助抽象的符號來對事物進行理性分析。總之,英語思維模式重理性分析而漢語思維模式重整體感悟,這種思維模式的差異對英漢語言的句法、語意、結構、功能等產生了深遠影響,使得英漢兩種語言表現出不同的語言結構。英語表現為重視個體,注重形合的特點,漢語則表現為重視整體,注重意合的特點。
語言和思維是緊密相連的,其生成與發展直接受思維模式的支配。英漢思維模式的差異,使得英漢兩種語言在構句法上顯示出不同的特點,英語構句法的特點是以主語和謂語為中心,通過控制句內其他各成分,形成由遠到近,由主到次的“空間型構句法”。而漢語構句法的特點表現為不以謂語為中心,主要通過以時間先后、空間大小為順序的詞序順序來表達,形成“有多歸一”的“時間造句法”。英漢語言構句法的差異,決定了英漢存在句的語言結構的差異。英語存在句的結構是先安排小的人物或事物,再表達大的地點或者場所。漢語存在句的結構是先表達大的地點或場所,后安排小的人物或事物。具體來說,英漢存在句所反映出的思維模式差異表現如下:
1.英語重形合,注重顯性接應,漢語重意合,注重隱性連貫
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是一種重形合的語言,而漢語屬于漢藏語系,是一種重意合的語言。形合是指使用關聯詞來連接語言的詞語與分句,使得語言符號之間具有很強的邏輯關系。意合是指詞語與分句之間不用關聯系連接,而是通過詞語或分句內涵的意義來表達語法意義和邏輯關系。英語存在句中大多用諸如if、althought、because、when、so、in order that等關聯詞來表達句子的從屬關系,注重句子形式,以形顯意。而漢語句子一般不用關聯詞,注重隱性連貫,以神統形。美國翻譯家Eugene A.Nida(1982)在Translating Meaning一書中指出“就漢語和英語而言,也許在語言學中最重要的一個區別就是形合與意合的對比”。如分析兩組句子:
A.Everyone calls‘kill it’!when a rat is seen to run across the street (當)老鼠過街(時),人人喊打。
B.As long as the green mountain is there,one should not worry about firewood.(只要)留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
從這兩組句子可以看出,漢語存在句中連詞被省略掉了(如A句中的當……時,B句中的只要),但是絲毫不影響整個句子的完整性。漢語的這種句式結構表達方式是通過詞、句的內涵來實現的,漢語注重意義的完整性,只要不影響意義的完整,一些詞通常可以省略。句與句之間的邏輯關系則是通過直覺頓悟出來。而在這兩組句子中,英語存在句中句子之間的邏輯關系是通過關聯系來實現的(如 A句的when,B句的as long as),如果去掉關聯詞,則整個句子結構不完整,句子的意思也表達不出來,關聯詞使得英語存在句句子結構完整,句子之間邏輯清晰,嚴謹完整。
2.英語重個體,先局部后整體,漢語重整體,先整體后部分
西方文化注重理性精神,通常借助抽象的符號來對事物進行理性分析,講究個體在理性分析中的作用,西方人在進行思維時,往往從個體出發,先注意到部分的存在,然后再將這些部分組合成一個整體,因此是一種注重個體的抽象思維模式。而中國哲學認為人、天、地是一個和諧的整體,講究“天人合一”,中國人在思維時傾向于從整體出發,首先注意的是大的整體,然后才注意細節,因此是一種重視整體的具象思維模式。而語言的時間和空間概念正是人類思維的縮影,是人類認知結構中最重要的觀念之一,英漢存在句中對于時間與空間的表達因英漢思維模式的不同而不同。
(1)英漢存在句時間順序不同
在時間順序上,英語存在句的排列順序是從具體時間(小)時間,再到大時間。而漢語句子一般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進行排列,按照從大到小(具體時間)的時間進行排列。如:
There is a party at 4:00PM.Friday,September28,2012(2012年9月28號星期五下午4:00有場舞會。
這個句子中,漢語存在句的時間排列放方式是按照年、月、日、星期、上下午到具體的時間(9:00)進行排列的,充分體現了漢語從整體到局部的思維模式。而英語存在句的排列方式正好相反,按照的是從小單位到大單位,從具體的時間到上下午、星期、日、月、年的順序進行排列的,這也反映了英語從局部到整體的思維模式。
(2)英漢存在句空間位置排列不同
在空間位置排列順序上,英語存在句是按照從部分到整體的方式進行排列的。而漢語存在句按照的是從大到小,先遠后近的方式排列的。如:
There is an university called SUN YAT-SEN UNIVERSITY at the 135 Newport West Road in Guangzhou city of Guangdong province.廣東省廣州市新港西路135號有一所大學叫中山大學。
在這個句子中,漢語存在句的地點排列是按照從大到小的順序排列的(如先廣東省、再廣州市,一直到門牌號135號),這體現了漢語重視整體,先整體后局部的思維模式;而英語存在句正好反過來了,是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這也充分體現出西方人偏向從局部到整體的思維模式。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語言直接受思維的影響,思維習慣的不同決定了語言表達方式的不同。對英漢存在句中所反映出來的英漢思維模式差異進行分析,可以加深對英漢兩種語言的理解。中國人在學習英語時,由于受母語表達方式的影響,在進行英語表達時,往往采用先用漢語把意思想好再翻譯成英語來表達的方式,這顯然是不符合英語語言的思維習慣的。因此,這啟示我們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努力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來學習存在句的習慣。通過在課堂上開展英漢對比思維模式教學,對英語思維習慣和漢語思維習慣進行對比,再結合具中外相關文章,分析和對比英漢思維習慣差異,加深學生差異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差異敏感性。此外,教師還應該讓學生多聽、多讀英文原文,培養學生英語語感能力,進一步鍛煉學生用英語表達方式進行存在句的表達。而對于翻譯來說,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該注意“存在”的不同表達方式以及英漢思維習慣的差異,應在很好地掌握存在句的句子結構和句子表達方式的基礎上,運用符合英語思維習慣的譯法來翻譯這種句式結構。
[1] Kaplan.R 1972 Arugment Translation Networks as Psychological Models of Sentence Comprehension[J].Artificial Intelligence,2007,(5).
[2] Nida Eugene A Translating Meaning[M].Sun Dimas California: 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3] 宋玉柱.存在句研究史上的一篇重要文獻[J].漢語學習,2004,(1).
[4] 佟和龍.英漢存在句的對比研究[J].繼續教育研究,2003,(12).
[5] 丁娓娓.英漢語言及思維差異對中國學生翻譯的影響——碩士研究生英漢翻譯誤差的實證分析[J],2009,(11).
[6] 樊英波.英漢思維模式及表意形式差異對英語寫作的影響[J].北方經貿.2009,(3).
[7] 喬寶玲,金秀金.英漢句型結構蘊涵的思維模式差異與英語教學[J].浙江工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J].2007,(6).
H0
A
1008-7427(2012)10-0093-02
2012-08-03
作者系隴東學院外國語學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