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元元
(新疆沙灣縣水利局,新疆沙灣832100)
新疆是我國的農業大省,但是在農業用水方面存在許多的困難和不利因素。近年來,隨著各地方對農業用水問題重視度不斷提高,投資力度的不斷加大,新疆農田的水利工程建設成果也日漸突出。以沙灣縣的農田水利建設為例,從2009年開始實施,經過了3 a的改建,和運行管理體制改革,至2011年底已經建成了干、支、斗、農四級防滲渠道2 435.5 km,建設成果非常顯著,但是從目前來看,新疆其它地區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運行管理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問題。本文就,沙灣縣針對小型水庫運行管理存在的問題所采取的積極措施,和改革效果進行探討,以供其它地區進行經驗借鑒和廣泛推廣。
沙灣縣地處天山北麓經濟帶中部、準噶爾盆地南緣。全縣農作物種植面積9.92 hm2,縣境內瑪納斯河、寧家河、金溝河、大南溝河、巴音溝河、沙灣河年徑流量20.78億m3,按歷史協議可分得地表水資源量近49.6億m3,每年利用量約4億m3;地下水可開采量為3.2億m3,年提取水資源量2.4億m3。全縣分為5個灌區,分別為瑪河灌區、金溝河灌區、寧家河灌區、巴音溝河灌區、大南溝河灌區。目前,全縣已建成干、支、斗、農四級防滲渠道2 435.5 km,引水渠首7座、堤防94.69 km;建成中型水庫2座,小型水庫1座,在建4座,水庫建成后,總庫容達4 776萬m3。
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在農業的發展和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方面,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在沙灣縣進行農田水利工程全面改建和運行管理改革之前,與新疆其它地區一樣,在小型水利工程建設和管理方面普遍存在一些,這些問題的存在給新疆農田水利建設的全面實施帶來了一定的阻礙,這些問題主要表現在:
在新疆很多地區的水利運行和管理,農民參與程度低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這直接導致了管理粗放現象的出現,使水利工程缺乏必要的維修。地區政府尤其是沙灣縣的一些鎮級以下的政府,基本沒有設立專職的負責水利工程檢護的部門。因此經常會出現機電井帶病運行,灌溉工程老化失修嚴重的現象。還有一些地方,雖然表面上是農民參與到了水利工程的管理和維護過程中去,但是因為水利工程的產權不明確,因此,很難讓農民把水利工程和自身利益聯系起來。同時,農民也很少會主動參與到小型水利工程的管理決策的制定過程當中去。而農村水利組織的領導層大多不是民主選舉產生的,這樣領導層對管理的監督就更少了。
沙灣縣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前期,從對沙灣縣及其它地區的調查情況來看,農村水利工程雖有管理,但效率很低。很多水利工程在管理方面總會出現工程管理職能不到位、運營方式單一、管理機構不健全等諸多相似的問題。這些問題直接導致了沙灣縣農村水利工程運行得不到足夠的保障。一些地方的灌排渠道和農村河道僅僅有很小的一部分設有管理機構。而大型以下的水庫大都是由村民自制的,甚至有一些地方性的灌排工程處于無人管理的尷尬境地。這樣的現象往往會導致大部分管理機構的職員不關心水利事業,從而影響到水利機構正常效益的發揮和體現。另外,創新資金投入方式和水利建設資金不足,也一直是影響沙灣水利發展的短板。
之前,在沙灣縣的農田水利建設中,對工程直接進行管理的基層水利人員往往存在技術力量薄弱,專業知識缺乏的問題。同時,水利工程的建設工作卻是由縣級以上相應的單位負責的,這樣就導致了基層水利產生了惰性思想,而且基層水利人員因其工作性質本身決定了他們很少有深造的機會,因此,大多數基層水利人員技術過低且缺乏實戰經驗,只能承擔一些簡單的工作。同時,很多的基層管理者思想上就是重建設輕管理的。這些都造成了水利工程維護意識淡薄,業務水平不足的狀況。
為有效解決資金投入不足的問題,沙灣縣進一步改革和完善農田水利建設的政策體系、投入方式和組織形式,建立了保障農田水利建設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采取3個方面措施加大資金投入。
1)落實地方投資,加大財政投入。整合支農資金7 146.76萬元,用于防滲渠修建、高效節水工程等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為落實民生水利工程建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2)建立“以獎代補”獎勵機制,出臺“以獎代補”獎勵措施,設立專項資金納入財政年度預算,專門表彰獎勵年度有突出作為、成效顯著、群眾滿意的責任單位和村隊。
3)通過財政補貼、水費返還,項目申報等措施,以合資、獨資、投勞等投入形式,引導、吸納民企、廣大農牧民群眾等社會力量參與中小型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誰投資、誰管理、誰受益,使人民群眾真正成為水利建設的受益者、參與者和管理者。
1)在水利建設中實施“陽光工程”,嚴格落實招投標制、工程建設監理制、項目法人制、合同制四項制度。
2)大力實施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規范化、標準化“優質工程”,嚴格按照水利工程施工質量管理標準,加強現場監管。水利局領導分工負責、每人包一個重點工程,每個項目下派1至2名技術人員長期蹲點,跟蹤服務到施工現場、監督檢查到施工的每個重要環節,對每個技術指標、每項施工流程負全責,形成了監管領導負總責、技術員具體負責、施工監理雙方齊抓共管、責任明確、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工程質量監管網絡。切實加強項目資金管理,設立財務專戶,做到專款專用,保障資金安全運行。
3)嚴格把好驗收關,建立健全工程項目自查自驗自糾、審報驗收制度,定期組織相關責任人對建設項目進行聯合檢查和質量評估,及時進行階段性工程驗收和竣工驗收。四是加強水利統計管理,制定《統計管理制度》,培訓專兼職人員,及時采集水利工程進展信息,定期定時報送。
沙灣縣為了加快水管體制改革步伐,積極的推進了灌區基層管理改制與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把公益性維護費、公益性人員補貼全部納入縣財政預算。進一步完善了農民用水者協會管理機制,鼓勵農民自主興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自主供水、自主管護,不斷提高水利設施的使用效率,最大程度滿足人民群眾的用水需求。目前,全縣成立13個用水戶協會、211個分會,占自然村的79.9%,通過農民用水戶協會管理供水的農田灌溉面積達7.83萬hm2。
從沙灣縣小型農田水利工程的建設及管理經驗上來看,進行有效的體制改革和全面的運行管理非常必要。沙灣縣在2011年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中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成效,應該成為新疆其它地區水利工程的示范,為其它地區小型農田水利工程建設提供科學的、有價值的經驗參考,以促進新疆農業和農村的全面發展。
[1]張全紅.我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治理模式比較[J].農場經濟管理,2006(05):31-32.
[2]張全紅.我國小型農田水利設施治理制度分析[J].農業經濟,2006(10):57-58.
[3]劉力,譚向勇.糧食主產區縣鄉政府及農戶對小型農田水利設施建設的投資意愿分析[J].中國農村經濟,2006(12):32-36,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