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吉海,付鶴佳
(鶴崗市水務局,黑龍江鶴崗154101)
石頭河小流域位于鶴崗市東方紅鄉(xiāng)境內,地處小興安嶺南端,溫帶半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中緯度低山丘陵地貌類型,屬于松花江流域,流域總面積26.34 km2,流域內土壤主要有山地暗棕壤和白漿土,由于土壤侵蝕的不斷加劇,地力日漸瘠薄。
石頭河小流域共有4個行政村,現有總人口4 960人,農村人口密度99人/km2,農業(yè)是其經濟的支柱產業(yè),農村年均總產值1 425萬元,年人均純收入3 905元。該流域的土壤侵蝕類型以溝蝕發(fā)生范圍最廣,以片狀細溝狀侵蝕為主,侵蝕溝干溝最長大850 m,全流域水土流失面積961.5 hm2,占流域總面積的36.5%,截止目前,流域累計治理面積54.79 hm2。
石頭河小流域堅持“依靠群眾,全面規(guī)劃,綜合防治,因地制宜,注重實效”的原則,做到植物和工程措施相結合,預防、治理和管理相結合,生態(tài)、經濟和社會效益相結合,改善農業(yè)生產基本條件,提高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保護和合理開發(fā)利用珍貴的水土資源。
通過綜合治理,流域建成起完善的水土保持監(jiān)督防護體系,生態(tài)環(huán)境明顯改善,糧食產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流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程度由5.8%增加到96%以上,治理區(qū)蓄水效益達到65%以上,保土效益達到90%以上,優(yōu)化了產業(yè)結構,流域人均收入有較大的提高,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根據石頭河小流域地形緩崗階地,坡耕地較多,溝壑占地面積大,水土流失嚴重,生產結構不合理等特點,以坡耕地和侵蝕溝治理為重點,以提高農業(yè)綜合生產能力為核心,依靠群眾,開展綜合治理。
石頭河小流域屬于中度水蝕類型區(qū),采取荒坡造林與固溝林相結合,發(fā)展護坡林和埂上經濟作物為輔,結合魚鱗坑和穴狀整地造林,有效的提高了土地的攔蓄和防止沖刷能力,同時,大力發(fā)展苗木基地建設,做到自育自造。
3.2.1 治溝工程
侵蝕溝治理是流域治理的重中之重,也是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整治的難點,石頭河小流域溝蝕發(fā)生范圍很廣,根據溝壑發(fā)育類型,采取工程、植物措施相結合,以植物措施蓄水固土,以工程措施攔截徑流,蓄滯泥沙,群體防護、分斷攔蓄。具體做法是在溝頭采取蓄水式和排水式防護相結合,在侵蝕溝內布設土柳谷坊和漿砌石谷坊群,同時,在溝頭布設溝頭防護林,走向與流線垂直,緩流掛淤,溝坡削坡整地成臺階造林,穩(wěn)定溝岸。
3.2.2 坡地工程
3°以下的坡耕地實行保土耕作(改壟)措施,同時,采取深松耕作,提高土壤的蓄水滲水能力;3°~5°的坡耕地興修地埂植物帶,埂上種植經濟作物,固持土壤,增加經濟效益;5°~8°坡耕地修筑水平梯田,切斷徑流,達到蓄水保土保肥的功效。
通過采取上述措施進行綜合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925.42 hm2,其中:治溝9條,修生產道路6.59 km,基礎涵4座,保土耕作407 hm2,地埂植物帶299 hm2,建成了完善的水土保持防護體系,促進農村經濟和環(huán)境協(xié)調健康發(fā)展。
石頭河小流域各項水保措施現已全部生效,平均每年可攔蓄徑流總量達47.24萬m3,保土總量達2.29萬t,治理區(qū)蓄水效益65.4%,保土效益90.2%。各項工程年增經濟效益29.19萬元。同時,通過大力推進生態(tài)修復、營造水保林等一系列治理措施的實施,林草覆蓋率提高3.7%,土壤侵蝕模數由治理前2 600 t/km2·a的降至接近微度侵蝕強度。
以水土保持綜合治理為基礎,立足流域資源,實現土地利用與資源開發(fā)相結合,達到保持水土,提高土地生產能力,引導群眾脫貧致富的目的,經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流域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將有較大改善,洪澇災害將得以解除或減緩,坡耕地土壤侵蝕被有效控制,提高了土地生產率和勞動生產率,基本農田面積逐年擴大,為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鶴崗市水務局.鶴崗市水土保持生態(tài)環(huán)境建設規(guī)劃[R].鶴崗:鶴崗市水務局,2001.
[2]黑龍江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所.鶴崗市石頭河小流域水土保持工程初步設計[R].賓縣:黑龍江省水土保持科學研究院,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