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海飛
(新疆水利廳頭屯河流域管理處,新疆昌吉831100)
探討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基礎和方式
張海飛
(新疆水利廳頭屯河流域管理處,新疆昌吉831100)
河道治理采用生態水利模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它是一種對生態水利理念和方法的融合,能夠保證水環境的持續改善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生態水利模式的河道治理方式為研究對象,對其優越性進行闡述。論證了現代河道治理的基本原則;對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基礎進行了詳細分析;對生態水利方式的河道治理進行研究。作為筆者長期河道治理工作實踐的理論升華,希望對相關行業的工作者有所參考和借鑒。
河道治理;生態水利;基本原則;基礎;方式
當代中國對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要求越來越高,面對這個社會的共同話題,現代水利工程也在逐漸的轉變之中。河道治理采用生態水利模式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它是一種對生態水利理念和方法的融合,能夠保證水環境的持續改善以及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要正確把握和確立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模式,首先需要掌握相應的理念,明確其基本原則。
要促使傳統水利向現代水利轉變,需要以人與自然相協調的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這是其根本所在,是對生態環境認識的回歸。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與洪水進行了無數次斗爭,絕大多數以失敗和挫折而告終。在斗爭中積累經驗,我們已經逐漸學會了怎樣去和自然和諧共處,而如今防止人類對水的侵害之觀念的提出正是對這一斗爭經驗的總結與升華。要做到這點必須要以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導,在河道治理中采用工程措施與非工程措施相結合的統籌綜合管理。
河道的形成需要上千年的時間,我們對于它的治理也要順應其發展的特點,在經過一段長時期的膨脹發展之后,人們才真正認識到以抑制和改善河道自然環境的惡化趨勢來求可持續發展的道理。
水利工程除了在防洪和供水等方面產生巨大作用外,對于水環境的改善以及生態系統的修復方面同樣大有作為,這點是我們在進行工程措施的時候所必須認識到的。改善水的生態系統能夠促進其流域范圍內的經濟發展,而水利工程中的生態環境建設就在這點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水是一種有限的資源,是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短見的人認為水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所以放任對它的開采和利用,當各地傳來水源水質惡化的警報時,我們才深刻了解到“有水沒法吃”的尷尬。所以我們要樹立正確的資源索取觀念,開發利用和水資源保護同時進行,這樣才能促進水資源的循環利用。
從宏觀上看,水資源水安全水環境屬于人口資源環境的范疇,是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我們對水的利用最終目的還是為人類服務的,水對社會的各行各業的發展都具有必不可少的作用,尤其是農業,可以說是其命脈;而水利工程建設則是社會的基礎設施和產業。由此可見水利對于我國經濟發展大環境的突出作用,這就要求我們在進行水利工程建設的時候不能就水論水,只有把它放在一定的社會經濟發展大環境中才能對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促進作用。
我國歷來都把傳統水利當做是“農業的命脈”,因而,非常重視“三農”發展。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包括農業在內的各行各業都提高了防洪、供水方面的要求,我國也多次開展了大規模綜合治理工程,為各行各業的發展提供保障,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現如今,水利不僅是農業經濟的命脈,更成為了國民經濟的命脈。水利往往會和工程聯系在一起,實際上水利就是我們通常意義上所說的“工程水利”。由于受到我國國情的影響,傳統的水利工程過于注重經濟和技術的追求,而忽視了對水資源生態環境的保護,這體現了在當時時代背景下人們最直接和迫切的要求,那就是經濟的發展。對水利生態環境的忽視導致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都是采取“大災興大治”的傳統治水觀念,然而隨著人類生存和發展需求的日益提高,這樣的治水觀念已經不能滿足人們需求的發展速度。盡管如此,“治水先行”的科學觀念在現實生活中還是得不到貫徹和落實,我們往往要遭遇一場嚴重的災害之后才能去思考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的未來的發展方向。
我國現在的水利生態環境惡化程度越來越嚴重,所以單純依靠工程手段的治水活動已經不能滿足綜合治理的需求,很容易使治水陷入惡性循環。近年來由于治水工程出現瓶頸,這樣單純的工程手段已經開始受到質疑,比如說筑堤防洪是擴大鞏固防洪保護范圍的手段,而加高堤防則是提高防洪標準的措施,但是一旦超過了一定的限度之后,就會出現“水漲堤高”的情況,緊接著水位也會隨之上漲。這就是人與自然惡性循環的開始。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思考,我們不能為了經濟的發展就犧牲生態環境,不能只看重局部地區的短期利益而放棄或損害整體經濟區域的長遠利益。
針對水資源生態失衡的情況,我國近年來對不同的側重點進行了研究,提出了環境水利、資源水利、生態水利和景觀水利的理念。總體上說這幾種水利都是現代可持續發展水利的范疇,這表示我國水利工程的內涵在逐漸擴展和提高。四者之間是相互影響、相互滲透和相互促進的的關系,而并非對立和否定。
有人提出“健康的河流應該是一個健全的生態系統的骨干動脈”的科學理論,而我們的生態水利就是建立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之上。這樣的科學理論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滿足人類對水的開發和利用,還要保證水體本身始終是存在于一個健全生態系統里面,要做到這點,必須要在社會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之間進行權衡,促使兩者間關系的融洽發展。
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方法體現出很強的自然特性和特征,這種方法不但需要掌握水的氣候系統及水文循環中的運動轉換規律,還要對其在其它特定的生態系統和特定的生物群落與水體的相互依存的關系進行研究。為了做到這一點,河流、湖泊進行綜合治理時需要考慮以下幾種因素:①以河流、湖泊功能性開發為依據,充分考慮水體生態系統的完整性,維護生態系統安全;②既要研究水體生態系統的物理特性,又要考慮循環系統的特性,還要研究水生物的種群特性;③河流、湖泊綜合開發和利用時,需要把上游、下游、左右兩岸的生物種群放在一個完整的系統中進行研究,便于進行統一規劃和設計,避免影響當地的生態環境;④興建水利不僅在于對河流、湖泊進行開發和利用,更要保證水利工程的安全及防洪安全。因而,應以其為前提來探討生態水利的建設問題;⑤盡量對其原有的自然形態和生存模式進行保護,比如說濕地、淺灘和河灣等等都要盡量保留或恢復其多樣性特征;⑥保證當地野生動植物的安全,不能破壞它們生活、繁衍、棲息的場地,保證當地生態系統的完整性。必要時,可以利用現代化手段為其建造一個樂園,開發一些護岸、工壩等,營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的生態環境。
生態水利興建時并沒有固定的施工方法,不同地區采用不同的興建方法和施工工藝,各不相同。在諸多方法中,利用植物技術護灘固堤是平原地區最常采用,也是切實可行的生態水利興建方法之一。利用植物技術護灘固堤的施工方法,主要是按照一定方式在防洪堤外圍種植一些水松、水杉等水生植物,利用這些植物在河道周圍形成防護帶,削弱水力、水流對河堤的沖刷,起到防洪固堤的重要作用。這一種生態水利興建方式不僅起到了護岸、固堤作用,良好水生植物的選擇也會具有一定程度的經濟效果,具有調節空氣環境、局部氣候,保護生態環境的作用,有著重要的生態價值。由于河堤周圍水生植物的種植,一定程度縮短了原有的泄洪斷面,為此,應用這種方法時必須考慮這一問題,以免影響水利工程的泄洪量。
隨著國家不斷對河道治理的重視以及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要求,國家不斷加強對生態整治的力度,針對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基礎及方式的優化和改善是我們當前所面對的重中之重,也是作為專業人士一直思考和探索的。從本文的分析中,可以看到我國在河道治理上所取得的成就和進步,但是依舊存在一些問題。這就需要加大對河道治理的關注力度,加強專業技術的培訓和學習,結合生態環境的需求做好融合和協調工作,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真正將河道治理工作與生態環境建設完美地結合。
[1]郭大本.中國城市目前的水形勢[J].黑龍江大學工程學報,2011,2(01):41-44.
[2]李鐵峰,王瑩瑩,邢麗英.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基礎及模式[J].科技資訊,2009(09):118.
[3]徐曉艷,王鵬,董海波.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模式研究[J].科技資訊,2009(09):119.
[4]史習慶.河道治理的生態水利模式研究[J].黑龍江科技信息,2009(32):167.
[5]陳勛,李梅鳳,黃成業.河道治理中的生態水利應用探究[J].中華民居,2011,(11):83,171.
TV861
A
1007-7596(2012)09-0054-02
2012-08-22
張海飛(1969-),男,遼寧臺安人,從事水利工程施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