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耀偉
(遼寧省水文水資源勘測局營口分局,遼寧營口 115000)
營口市2006年開始實施水功能區監測與評價工作,通過這幾年的工作,為營口市地表水水資源開發、利用、保護和規劃提供了大量的科學準確的監測數據及評價成果,為當地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做出了貢獻。在多年監測的基礎上,為了滿足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要求,對水功能區水質監測站網調整、優化和完善,以強化水功能區水質目標的監測與管理,不斷完善水質監測站網,運用科學合理的評價方法開展水功能區評價顯得尤為重要。
營口市是全國重點沿海開放城市,位于遼東半島西北部,大遼河入海口的左岸,N39°55'~ N40°56'、E121°56'~ E123°02'。東西寬50.7 km,南北長 111.8 km,總面積 5 401.8 km2,海岸線長96 km。營口市境內有大、中、小河流150余條,年均降水量704 mm,水資源總量10.55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463 m3(2000年),屬嚴重缺水的城市。
水功能區是指為滿足水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節約和保護的需求,根據水資源的自然條件和開發利用現狀,按照流域綜合規劃、水資源保護和經濟社會發展要求,依其主導功能劃定范圍并執行相應水環境質量標準的水域。水功能區劃目的是根據區劃水域的自然屬性,結合經濟社會需求,協調水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整體和局部的關系,確定該水域的功能及功能順序。在水功能區劃的基礎上,核定水域納污能力,提出限制排污總量意見,為水資源的開發利用和保護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水功能區劃分一級區劃和二級區劃。一級區劃分為保護區、保留區、緩沖區和開發利用區;二級區劃是在開發利用區中分為飲用水源區、工業用水區、農業用水區、漁業用水區、景觀娛樂用水區、過渡區和排污控制區。
營口市共有32個水功能區[1]。一級區保護區5個,緩沖區2個;二級區飲用水源區12個,工業用水區1個,農業用水區7個,過渡區2個,排污控制區3個。河流水功能區22個,水庫水功能區10個。其中15個水功能區水質目標為Ⅱ類,9個為Ⅲ類,3個為Ⅳ類,2個為Ⅴ類,3個排污控制區沒有水質目標。
3.1.1 監測站點及頻次
營口水環境監測分中心負責營口市的水功能區監測,在2012年3月以前,主要監測11個水功能區站點,包括7個飲用水源區,1個緩沖區,3個排污控制區。目前共監測水功能區站點15個,包括5個保護區,2個緩沖區,5個飲用水源區,3個農業用水區。在15個監測站點中,有10個是每月監測一次,2個為每兩個月監測一次,3個每季度監測一次,且都在每月月初進行監測。
3.1.2 監測項目
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及營口市水環境監測分中心的監測能力,監測項目有水溫、pH值、溶解氧、高錳酸鹽指數、COD、BOD5、氨氮、銅、鋅、氟化物、總砷、總汞、鎘、六價鉻、鉛、氰化物、揮發酚和糞大腸菌群共18項,水庫水功能區增加葉綠素、總磷和總氮,飲用水源區增加硫酸鹽、氯化物、硝酸鹽氮、鐵和錳。
目前,我國采用的評價標準是《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評價方法是單因子評價法[2]。水功能區達標評價是反映一個國家或地區根據水域功能區標準劃分的水質達標情況的水環境指標,也是水利現代化的評價指標之一。根據國際發達國家的現狀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將水利現代化評價標準值設定為80%[3]。
通過分析不難發現,營口水功能區監測與評價存在以下問題:
1)監測站點覆蓋率、監測頻次低。所監測的站點不足50%,每月監測一次的水功能區只占總數的31.2%。所監測的站點只是國家級和省級的考核斷面,對于縣市級的水功能區沒有監測,這不利于所有水功能的監管保護。
2)監測能力不足,監測項目不全。根據《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的要求尚有硒、石油類、硫化物、陰離子表面活性劑未納入監測。
3)評價方法單一。目前,對水功能區的評價根據《地表水資源質量評價技術規程》(SL 395—2007)采用單因子評價法。單因子評價法的基本思想是一票否決原則[4],即在所有參與評價的水質指標中,只要有一單項不能達標,則功能區就不能達標。單因子評價法簡單直觀,但用最差的單項指標水質來判定水體是否滿足使用功能,并不能保證科學合理性[5]。總之,該方法表現為過保護,不利于反映水體功能是否滿足。
4)評價成果缺乏。只是將監測數據收集整理、評價,沒有編制水功能區水質簡報、通報,已引起社會及行政主管部門對水功能區水質監測的認識與重視。
為了更好落實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到2030年我國水功能區達標率達95%以上的管理目標,解決營口市水功能區監測與評價的問題,應做到以下幾點:
1)提高監測覆蓋范圍和監測頻次,爭取在“十二五”期間,將監測范圍提高到90%以上,對縣市級水功能區也要加以監測,且每月至少監測一次,以適應水資源保護的更高要求。
2)提高監測能力,盡快覆蓋《地表水環境質量標準》(GB 3838—2002)所有基本指標,盡可能對集中飲用水源地增加加測指標,優先監測我國水中優先控制黑名單中的污染物。
3)水功能區達標評價應盡可能科學合理,在單因子評價的基礎上,進一步將水質指標分為3類:關鍵影響指標、中度影響指標和輕度影響指標。識別各類指標對水體水質的不同影響,既不失水質評價的嚴格性,又能合理反映水功能的水質類型。此外,盡可能開展整條河流的水質評價,以定量明確河流的整體污染原因,制定相應的防治政策。
4)編制水功能區監測與評價的水質簡報、月報等,讓更多人了解水功能區監測與評價的重要意義。
水功能區水質監測與評價是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是最嚴格水資源管理制度的硬性要求,也是做好水資源可持續利用規劃的基礎。水功能區監測應不斷加強與完善,水質評價應更加科學、全面,更加真實客觀反映水體水質狀況。
[1]尉成海,程世迎.遼寧水資源管理[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2006.245 -246.
[2]史清琪.水利現代化的內涵及其評價指標體系專題研究:技術進步管理工程(上卷)—評價技術進步的理論與方法實踐[M].北京:中國數學化工出版社,2003:29.
[3]夏青,陳艷卿,劉憲兵.水質基準與水質標準[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4.
[4]尹海龍,徐祖信.我國單因子水質評價方法改進探討[J].凈水技術,2008,27(02):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