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青(本刊記者)
晚明時期,非常著名的水利工程專家,非袁應泰莫屬。袁應泰所具有的天賦在水利方面大放光彩,他一生修堤治水,開渠引水,救濟災民,功勞彼大。據《明史》記載,袁應泰在河內數年的治水功績:穿太行山,引沁水,成二十五堰,溉田數萬頃,鄰邑皆享其利。袁應泰也是一個舍己愛民、寬厚仁慈、勤勉為政的人。
袁應泰,字大來,陜西鳳翔人,明萬歷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中的進士,中進士后,他就在臨漳(在今河北南部)擔任知縣。由于袁應泰勤政愛民,得到老百姓的青睞,濟源的百姓親切地稱袁應泰為袁公。
天啟元年(1621年),與后金作戰,最后兵敗遼陽。在兵敗城亡之際,袁應泰率妻子和子女在鎮遠樓自焚殉國,殺身成仁。袁公生平十二任的官職,從“河南彰德府臨彰縣知縣”,到“懷慶府河內縣知縣”,再任工部和兵部主事,隨后一升再升,最終經略遼東成為地方大員,朝廷的社稷之臣。袁應泰殉職后,明熹宗用“浩氣塞天,纖塵不染”、“忠肝義膽”和“鞠躬盡瘁”的詞句褒揚,追授袁應泰為通議大夫。
在北宋、金、元時期,雖連年戰亂,朝代更替也比較頻繁,沁河兩岸地區農業的繁榮依然是依靠枋口水利工程進行澆灌。這個時期的枋口工程雖也經過幾次修復,但沒有系統化維修;而真正將枋口工程進行系統化維修,使其大放溢彩的,當數萬歷年間的水利專家袁應泰。
萬歷二十八年(1600年),袁應泰任河內(今河南沁陽一帶)知縣,是這個有山有水,土地肥沃的地方。他到任知縣時,正值天旱,而百姓們卻紛紛逃荒,看到百姓們流離失所的場景,袁應泰心痛之余,更多的是想改變這一帶百姓的生產、生活條件,于是決定重修自宋元以來遭戰亂破壞的廣濟渠。
從《明史》記載中可知,袁應泰在擔任河北臨漳知縣時,就帶領當地百姓修筑長堤,防御漳水泛濫,這都為袁應泰后來修復沁河枋口工程奠定了很好的基礎。在修復沁河枋口堰之前,袁應泰不辭辛勞,走遍境內山川,進行實地的研究調查,掌握大量的數據和修復前的準備資料。袁應泰在到民間走訪時,結識了濟源水利專家的侯應時。侯應時不僅是本地人,更是對沁河兩岸的狀況了如指掌,而且還對水利非常有研究并深知枋口堰對于沁河兩岸灌溉有著重要的作用,于是任命侯應時為總領工,負責修渠事宜。
袁應泰在經過調查研究基礎上,提出了濟源的五龍口鑿穿孔山,引沁水的方案。據清代高世芳的《鑿山創河記》所記載,五龍口山上的石質堅硬,操錘砸下,只是一個白點。工匠們就架火燒,燒燒鑿鑿,鑿鑿燒燒,這個引水石洞開鑿了3年才完工。3年間為了修建設渠,他把自己的全部俸祿約一萬金,全部捐獻出來。據《濟源縣志》記載,袁應泰在五龍口右側鑿山開洞時,“懸閘與洞內兩崖間,閉閘闔水,永無崩塞之患”。袁應泰所主持修建的這條渠,雖然依然沿用元代廣濟渠的名稱,但卻是一條新修的河渠;這個渠首石洞長133.33余米,寬26.67米。
袁應泰所修建的新廣濟渠之所以在今天仍被水利研究人員所重視,并讓人為之驚嘆的是幾百年前修建的渠首到了今天還能使用,究其原因是新廣濟渠渠首工程使用暗洞暗閘方式。在堅硬的崖壁上鑿開石洞引水,這一工程既節約了人力物力,又擴大了灌溉面積,可以說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引水洞鑿開后,袁應泰又請侯應時率領眾人修建閘門、橋梁,這一干又是二年。這一工程引水200余米,灌溉效益超過了歷史上的面積。
廣濟渠重新修建后,成為五龍口灌溉系統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新廣濟渠修成后,引水100多千米,使沁河下游濟源、沁陽5個縣的農田得到了灌溉。由清代高世芳在《鑿山創河記》的碑文中可見其灌溉規模:廣濟渠“發于濟源,盤繞于河內,波及于溫孟武陟,浸潤二百里,灌溉數千頃。”在袁應泰修渠的同一時期,沁河兩岸掀起了大規模開展農田水利建設的浪潮,使得沁河下游良田數量猛增,最終形成了明清時代五龍分水的壯觀場面。根據《明史》的記載,枋口諸渠“灌田數萬頃”,從以上可知,五龍口水利工程在古代時期達到了頂峰。
修渠首先要解決資金問題,沒有強大的資金做后盾,如何才能修建成給人民謀福利的水利工程勝利完工呢?對于袁應泰這個清官來說更是難上加難。根據史志記載:在歷朝歷代中,明代的官員的俸祿是比較低的,“歷代官吏俸祿之薄莫過于明”,七品知縣一年的工資不過90石大米,折合下來不過2000多塊錢。于是袁應泰便想方設法,并從長遠考慮,想到了解決修建渠道和日后維修渠道的資金的辦法,那就是:他拿出自己的全部積蓄在河內縣利上鄉陸圖、南魯等村買了4.67余公頃的土地,雇佃戶耕種,每年收租谷100余擔,用于河渠的修建和日后的維護所需。
為了防守水閘,袁應泰認為河渠需要有專人看護水閘,于是便在引水洞口設兩名閘夫看守,在減水河、分水閘各設1名閘夫管護。為了解決這4名閘夫的工資問題,袁應泰既沒有增加吃皇糧的編制,也沒有給老百姓攤派,而是裁減了他縣衙中的3名冗役吹手、1名鋪陳車夫、1名青夫;把這5人的薪俸,“改給閘夫工食”,“庶無加派之擾,而興事用人,兩為便宜。”3年間,袁應泰捐獻自己的大部分俸祿用于河渠的修建,“六年之內布衣素食,未聞有崇肉累帛之奉”。
袁應泰熱愛水利,心系水利,不斷想各種辦法來完善水利設施,以便更好服務于農業和人們的生產、生活。袁應泰為了使修建的河渠灌溉田數萬頃,他還把灌區分成24堰(堰,就是支渠和干渠)。為了反映了百姓的心聲和民意,袁應泰把24堰分別命名為:利豐、利仁、豐稔、大豐、廣豐、太平、萬盈、廣阜、常濟、興隆、永濟、永通等,我們可以看出這些名字都是含有豐收、富裕的吉祥的意思。在這24堰中,濟源有5堰,它們是:第1堰永益堰,從北官莊至休昌,長3米;第2堰永利堰和第3堰常豐堰,后并入第1堰;第4堰天富堰,至許村,長2米;第5堰廣福堰。其余的19堰分布在河內、孟縣、溫縣和武陟4縣。
為了使渠道發揮更長久的灌溉作用,袁應泰親自撰寫了《廣濟渠申詳條款記》,制定了灌溉制度和處罰罪名,以及水渠占地的地界,并把這些條款刻石立碑,公之于眾。袁應泰制定的灌溉制度是:每月灌溉兩輪,照號輪灌,依次用水;先從下游灌溉,即先武陟,再溫縣、孟縣,最后是河內、濟源。為了強穩固堤,袁應泰還號召沿渠兩岸的百姓們“多植柳樹,以固堤岸”,“數年之后,即可成林。不惟堤岸堅固,而林木不可勝用矣。”
袁應泰是一流的水利工程人才,也是一個舍己愛民的人,一生修堤治水,開渠引水,救濟災民,大有功勞。而且他的性格寬仁,辦事勤勉,執著于為民興修水利、為百姓謀福祉,也是深得百姓的擁護和愛戴。也是深被朝廷的重視,一度被提拔為工部主事,又被兵部從文官中挑選為武將,任淮徐兵備參議。袁應泰熱愛水利、執著于水利、忠于職守、百折不回的治水精神為后人所敬仰而欽佩。
袁應泰在遼東前線殉國的第二年,即天啟二年,廣濟灌區百姓自發組織,在廣濟渠首旁邊的沁水石崖上,鑿石開洞,修建了袁公祠。洞底正中雕刻了袁應泰的石像,左右兩側的洞壁上,雕刻了其他修渠有功者的石像,洞口上方雕刻四個大字“禹后一人”。濟源百姓稱頌袁應泰為“禹后一人”——這恐怕也是水利史上最為崇高的贊許吧。袁公祠建成后,當地百姓們會逢年過節都要到這里上香,以紀念這位心系百姓、執著于為民興修水利的水利專家。
清代懷慶知府沈榮昌在拜訪了袁公祠后,留下詩一首——《謁袁公洞偕立齊大令》,“袁公疏鑿處,遺跡至今傳。駐馬疑無地,穿山自出泉。百年青史在,萬井綠云連。肖像巖扉里,殷勤囑后賢。”以此歌頌袁應泰的水利功績。
今天,袁公祠依然保存在今焦枝鐵路沁河鐵橋下方的廣利渠首旁邊,可以看到祠下沁水流滾滾,渠首渠水仍千年流淌,水聲流淌不息,是在歌頌這一利在千秋萬代的水利工程,也是在歌頌創造這一奇跡的水利偉人,更是在讓后人傳承與發揚執著于水利、舍己愛民、修堤治水、為百姓謀福祉的治水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