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利 □林海民(長垣縣水利局)
1.1 城區地理形勢。由于城區所處位置和長垣特殊的地貌特征,西南、南部、東南三面大致以1/6000~1/4000的坡度向城區傾斜,城區周邊呈現出典型的“簸箕”式地貌,形成了城區外圍澇水“三面集聚,一面下泄”的自然態勢。
1.2 區域河道體系。從西、南、東3個方向通向城區的排澇河道主要有:西面的山東干渠,南面的王堤溝、何寨溝、喬堤溝,東面的長孟溝(已截排至老四斗)等。上述河道分別匯入城區的耿村溝、西護城河、東護城河,然后通過城北的文明渠、唐滿溝、丁欒溝排往下游。
1.3 城區積水情況。1994年7月12日,全縣遭受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8h平均降雨量294mm,最大降雨量達303mm,造成城區大面積、長歷時的地面積水,部分城區河道和下游河道發生漫溢,但此后多年,城區積水多為短時間內存在,且主要集中在老城區的東北、東南地帶。
早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縣委、縣政府和有關部門就如何分流城區周邊澇水、減輕城區防汛壓力問題進行了一系列思考,特別是1994年“7.12”暴雨后,此項工作逐步擺上議事日程。近年來,長垣縣結合城市建設,相繼在西面實施了山東干渠截排、在東面實施了長孟溝截排,以及相應的配套工程建設,收到了一定成效。
就當前而言,城區西部澇水大部經耿村溝、紅山廟溝、甄太溝等南北向的河道注入文明南支,不再經城區向下游排泄;城區東部澇水在長孟溝職業中專東截排至老四斗,經邱村溝進入下游的丁欒溝。為此,當前城區外來客水主要來源于南部的3條河道:王堤溝、何寨溝、喬堤溝。
2.1 排澇流量計算比較
王堤溝、何寨溝、喬堤溝3條河道城外集水面積(流域面積)合計為50km2,加上城區部分為70km2;3條河道設計排澇標準均為3年一遇。按照豫北平原地區排澇模數,可以計算出3條河道不同情況下的排澇流量,即西護城河與東護城河總的排水流量:
3年一遇情況下:70km2×0.25m3/km2·s=17.5m3/s
5年一遇情況下:70km2×0.38m3/km2·s=26.6m3/s
10年一遇情況下:70km2×0.63m3/km2·s=47.6m3/s
西護城河設計流量為28.56m3/s,東護城河設計流量為24.47m3/s,合計為 53.03m3/s。
可以看出,西護城河和東護城河的排澇能力遠>3條河道的排澇能力。也就是說,城區南部的澇水對城區防汛的壓力并不十分明顯。但從城區防汛的角度,還要充分考慮設計排澇能力與實際排澇能力的差異、城區范圍的徑流總量,以及遇超標準降雨時城區防汛的承受能力等因素,盡可能地分排城區周邊澇水,仍十分必要。
2.2 河道改道線路分析
2.2.1 王堤溝。根據河道走勢與城區排水出路,王堤溝選擇從杜村閘上游向西分流,即沿引水入城線路由杜村向西、再向北進入耿村溝,初步規劃分流流量5m3/s。按此線路,一是要對杜村閘至308線河段進行加深擴寬治理,并對沿線橋涵閘進行增設和改建;二是對耿村溝進行改造,以加大耿村溝的排澇能力。
2.2.2 何寨溝。何寨溝處于城區正南方向,如向東、西方向分流,均呈上坡趨勢(單堤一帶地面高程為61.8m,杜村溝上游一帶地面高程為62.3m左右,向東、向北的地面高程也在62.0m以上),不但分流線路長、投資大,更重要的是將打亂整體水系自然流勢,且在河底高程上也難以與下游河道銜接。從兩條護城河的承受能力來看,也應該保持該河道的現有狀態。
2.2.3 喬堤溝。由于上游侵占,喬堤溝當前實有長度和流域面積已經不同程度的萎縮,雖然對城區防汛的壓力十分有限,但對城區南部的防汛構成了一定威脅,應盡快對喬堤溝按照設計標準治理,特別對下段要進行硬化治理,以保證該區域排澇暢通。
綜上所述,當前較為可行的分流措施為王堤溝自杜村閘上游向西這一線路和喬堤溝的改造。同時,應加快城區南部三善園生態項目的建設步伐,三善園建成投入使用后,其攔蓄功能也將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南部澇水對城區的防汛壓力。
提高城區防汛能力,是一項系統工程,在盡力做好西、南、東3面分流的同時,也要對城區排水設施和北部排澇河道進行全面治理和改造。
3.1 對城區河道特別是西護城河、東護城河、耿村溝、紅山廟溝等,要針對具體情況,適當進行清淤、擴寬、加深等改造治理,使城區河道輸水能力不斷增強。
3.2 堅決遏制房屋、道路等基礎設施建設對城區坑塘的侵占蠶食,并采取清挖和硬化等措施,使城區坑塘蓄水能力得到不斷恢復和提高。
3.3 對城下地下排水管網和提排泵站逐步進行升級改造,以盡量縮短澇水在城區的滯留時段。
3.4 適時對北部的丁欒溝、唐滿溝、文明渠進行清障清淤,保證河道輸水暢通、城區澇水順利下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