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 勇(中牟縣水利施工總隊)
□韋強軍 □劉艷軍(河南華水工程管理有限公司)
中牟縣是一個農業大縣,農田灌溉以機井灌溉為主,目前全縣共有農田灌溉機井18495眼,灌溉面積4.932萬km2。其中完好機井2533眼,完好率僅為13.7%,農田灌溉條件較差。其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一是機井本身由于各種原因損毀嚴重,需新打井并進行配套;二是水泵缺失、損壞,影響了正常使用,需配套水泵;三是缺少護井工程,不利于管護;四是配套水平低,需進行不同程度的升級改造,才能充分發揮灌溉效益;五是機電井大多為村集體所有,缺乏必要的維護與管理,機井報廢率較高,嚴重影響了工程效益的發揮,制約了農村經濟的發展。
為加強井灌工程管理,提高工程設施利用效率,中牟縣在加快工程建設步伐的同時,對工程管護機制也進行了不斷的探索與嘗試。2002年,中牟縣以節水增效灌溉示范項目為依托,與科研單位聯合開發了農用機井射頻IC卡智能控制灌溉系統,實現了先繳費,后用水,極大提高了井灌工程的管理水平及科技含量,有效解決了工程設施維修費用不足和管護人員報酬問題,使井灌工程管理達到了全省先進、國內一流水平,確保了工程長期效益的發揮。
“建設是基礎,管理是關鍵”。為確保中牟縣農田灌溉機井升級改造工程效益的充分發揮,在工程建成后,把工程移交給受益村集體,并結合中牟實際,逐步形成以用水組織監督,水管員管理的工程管理模式。在具體實施中,首先由村委組織召開聯戶代表會議,推舉產生村級用水組織。然后,由村用水組織在用水戶推薦的工程管理人員中選舉產生水管員,水管員具體負責所轄機井的運行、管理、維護、使用等工作,落實工程管護責任制。
通過選舉產生水管員,落實管理責任制,由村用水組協調供水糾紛,統一調配、維修機具,并對工程管理情況及水費使用管理情況進行監督,提高機泵設備的完好率,充分發揮工程灌溉效益。同時,對機井配套工程鑲貼統一永久性標志,以鄉鎮為單位,統一編號,制定完善各項管理規章制度,加強工程管理人員技術培訓,建立完善技術檔案,搞好機井、設備和田間工程的養護維修,實行科學用水,促進農業增產。同時,由中牟縣農水抗旱服務隊負責為項目區工程管理提供技術服務,確保工程設施的健康持續運行。
在水費征收過程中,水費=基礎電價+工程折舊費+水管員工資?;A電價由抽水耗油電費用、機械修理、工程維修費和管理費組成。工程折舊按直線折舊法進行提取,工程設計按20a進行折減,經折合后分攤到每度電中。在提取工程折舊費的基礎上,逐步建立機井基金,由村民委員會統一管理,用于機井的維修和更新,不得挪用。水管員工資按商定價格,分攤到每度電中,在收取電費時一并收取。同時,按期進行供水成本核算,保證工程的良性運行和持續發展。
在中牟縣農田灌溉機井升級改造項目推廣射頻IC卡智能控制系統和集中統一管理后,受到了群眾的普遍歡迎,農民都說這種管理辦法解決了目前農村一家一戶人少灌溉時安裝設備難的問題。特別是在安裝了射頻IC卡智能控制系統的農田,群眾都認為解決了修理難、澆地難的大問題,切實減輕了群眾負擔。從群眾的反映和實際工作中我們總結了射頻IC卡智能控制系統的效益有以下幾點:
群眾灌溉時,再也不用像以往灌溉一樣,大車拉小車拖,找電工找井長,送電抄表開門下水泵,澆灌時必須由1人專門看著水泵,另一個人地頭進行改水,而今只需拿著小小的1張射頻卡就行,只要在讀卡孔處一照,便可進行灌溉。平均公頃次灌溉可減少用工4.5工日,每公頃農田年灌溉7次,每工日按50元計,年每公頃可節省用工效益1575元/hm2·a。
灌溉維修費用不能及時全額征收,是造成大多數統管機井及設備管理失敗的主要原因。采用射頻IC卡智能控制系統進行灌溉后,維修費用不再由農戶負擔,而農戶灌溉時必須先付費后灌溉,解決了灌溉費用征收難的問題。由于灌溉費用、設備得以及時收取和維修,農戶灌溉有了保證。減少了由于灌溉設備故障和電費不能及時上交所造成的損失。
射頻IC卡智能控制系統的使用,為集中統一管理創造了條件,它不但節省了管理人員開井房門、送電、上下用戶之間抄對電表讀數的繁瑣事,而且實現了1人管理多眼機井,有效地減少了管理人員的費用開支,切實減輕了農民負擔。
射頻IC卡智能控制系統在中牟縣農田灌溉機井升級改造工程中的應用,為中牟縣農田機井灌溉工程管理探索出了1條新路子,為中牟縣在今后對機井工程的良性運行管理總結了經驗,還為全省的機井灌溉工程管理提供了有益的經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