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科技大學 研究生處 張 靜
隨著高校的逐年擴招,我國已經進入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發展階段,研究生培養規模不斷擴大,2012年我國在讀研究生超過150萬人,很多知名院校的研究生規模已超過了本科生。研究生結構的不斷調整以及研究生教育多元化的發展趨勢,給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帶來新的挑戰,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培養逐漸成為熱點問題。相應地,如何通過創新機制,培養研究生的創新意識,提升研究生的創新能力,已成為新形勢下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務。
國內研究者把研究生教育的目標設定為:創新為本,以追求科學真理和科研素養為理想,培養學術人;以人為本,培養健全人格、全面發展的主體人;能力為本,確立以適應社會發展和促進社會進步為取向的素質教育目標,培養適應和推動社會發展的高素質公民。創新能力培養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目標,但當前我國研究生創新能力存在嚴重不足。
1.缺乏創新意識。主要表現在:研究生的擴招導致教育資源的短缺,同時,有的高校忽略了研究生與本科生教學的差別,側重理論灌輸,缺少實踐研討;習慣于樹立理論權威,缺乏啟發式教學,沒有質疑、探求的精神,導致研究生不能適應科學研究創新的需求。此外,課程設置科學性不夠,與研究方向缺乏有效銜接,缺乏針對性;教學管理柔性不夠,學生缺乏自主性和選擇性,培養方案千篇一律;研究方向設定及畢業論文選題往往很空泛,沒有拓展性和創新性,能不能順利畢業成為選擇研究方向的唯一依據;面對越來越嚴峻的就業壓力,學生不愿參與枯燥的、周期較長的科研項目,這也就導致缺少創新思維意識形成的載體和基礎,嚴重影響了學生創新能力的提升。
2.作風浮躁。有學者將研究生的研究與探索缺乏原創性的現實概括為“4個簡單”:簡單移植,只是對他人方法的應用和重復,缺乏研究方法的創新;簡單揭示表面現象,只對現象做直觀陳述,沒有深入研究事物發生、發展的內在聯系;簡單延伸,只是對已有研究成果進行驗證;簡單推理,沒有大膽假設。受學界浮夸風氣的影響,學生往往熱衷于拼湊短平快的成果,而很少能投入足夠精力,對關鍵問題作深入思考,所發表論文鮮有獨到的見解和原創性的研究成果,甚至于作為學位授予依據和學術水平代表的學位論文的創新性也嚴重不足。
3.科研實踐參與度低。參與科研實踐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重要途徑。研究生培養規模的擴大凸顯了高校自身的科研資源的短缺,導師隊伍增長相對緩慢,很多研究生只是進行低水平的重復勞動,沒有得到良好的科研訓練,科研實踐能力得不到實質性的提高。客觀上,很多研究生培養單位缺乏高層次、原創性、有效經費支撐的課題,同時,沒有建立起具有創新意識、實踐精神、攻關能力的科研團隊。而課題和科研團隊的缺乏,也使得在校研究生缺乏科研實踐機會,游離于科研體系之外,更無從談起創新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4.創新成果稀少。原創性研究成果是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具體體現。整體上看,我國研究生發表論文的質量(被引用次數)和數量(檢索機構檢索量)與國外一流研究機構的差距還相當大。據2011年《泰晤士高教》所做的世界大學200 強排名,中國重點大學在研究成果被引用方面得分偏低,科研成果如果沒人引用,科研創新也就成了自說自話。科研創新成果稀少也客觀上反映了研究生創新能力的低下,研究生培養機制和教育模式存在缺陷。
教育管理作為人才培養的基礎,就像產品生產的工藝一科重要。研究生教育是建立在科學研究活動基礎之上并將科學研究與教學、學習結合起來的教育。作為“本科后以研究為主要特征的高層次的專業教育”,研究生教育不僅是建立在本科教育基礎上更高層次的專業教育,而且是以研究為主要特征的教育教學活動。研究生教育管理的主要職能包括招生管理、教學管理、學位管理、培養管理、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及就業指導等,涵蓋研究生培養的各個環節。做好教育管理工作對于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有著重要意義。
1.有利于創新型研究生的心理特質培養。研究生教育有助于塑造創新型研究生的健康人格、創新觀念和創新精神。人格主要指人所具有的與他人相區別的獨特而穩定的思維方式和行為風格,在教育學中也被稱為“個性”。創新型人才的健康人格的核心是獨立思考、不從眾,研究生教育可以促成健康人格的形成,為研究生從事創新活動,發揮創新能力提供基礎和保證。創新意識是指創新型人才根據社會和個體生活發展的需要,引起創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觀念的動機,并在創造活動中表現出的意向、愿望和設想;它是人類意識活動中的一種積極的、富有成果性的表現形式,是人們進行創造活動的出發點和內在動力,是創造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前提;研究生教育能夠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創新價值,增強創新為社會、為民族、為國家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增強創新的驅動力。創新精神是指要具有能夠綜合運用已有的知識、信息、技能和方法,提出新方法、新觀點的思維能力和進行發明創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氣和智慧。研究生教育能夠在引導學生在積極投身理論學習與科研實踐的同時,將人生的目標、計劃、實施與創新活動結合起來。
2.有利于創新型研究生的知識獲取。加強研究生教育有助于培養創新型研究生合理的知識結構。全面合理的知識結構是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研究生教育所涵蓋的課程體系、科研實踐及導師指導等環節,促進了研究生形成合理的知識結構、良好的能力結構以及科學的思維方式,幫助研究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
3.為創新能力培養提供平臺。研究生教育能夠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圍繞創新能力培養,整合各種教育資源,為創新型研究生培養提供平臺。通過各種學生活動,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創新的本質、重要性及創新能力培養的緊迫性,營造鼓勵創新、尊重創新的環境氛圍。通過積極組織研究生參加實踐活動,在實踐中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的提高。實踐活動是培養創新能力的必由之路,只有經過實踐活動的磨煉,創新能力才能逐步形成。
1.營造鼓勵創新的學術氛圍。創造良好的學術環境、營造濃厚的學術氛圍是提升研究生創新能力的關鍵,而學術氛圍的營造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師生員工多方面的共同努力。談起培養“創新型人才”,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鐘南山直言:“當下的學術氛圍不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反而有利于培養投機人才。”“有些大學要求研究生一定要發表SCI論文,才能拿到學位、才能畢業,我認為這是荒謬的。”“這種做法助長了急功近利,助長了研究生造假。”“創新應該是發明、發現加上社會/經濟效益。創新最根本的是看能否運用到現實中,能否為解決實際問題作出貢獻。”可見,為保證良好學術氛圍的營造,學校應該秉持正確的價值導向,建立起完善的服務體系。首先,引導學生積極參與科研實踐。倡導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為社會創造價值的科研觀、價值觀,摒棄急功近利、拼湊剽竊的不正之風。其次,要保證研究生開展各種學術活動的支撐條件。學校研究生教育要以創新能力培養為核心,保障各種科研活動的經費投入、場地、設施及服務,并通過激勵機制保障教師在創新型人才培養上的投入。最后,要對學術活動進行監控和評價,這是形成良好學術氛圍必備的環節。對各種學術活動進行有效監督,保證科研活動具有較高的質量和創新性,對于優秀的學術活動要采取必要的激勵措施,從而保證學術氛圍的健康營造。
2.建立創新培養的體制機制。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需要突破傳統障礙,建立適應社會發展及人才培養的體制機制,圍繞人才培養工作,增強體制機制創新力度。研究生規模擴大,客觀上學校要實行兩級管理體制與院系負責制,由研究生一級管理模式向校、院二級管理模式轉變,并在二級管理模式基礎上實現日常業務和專業教育分管的體系。在二級管理模式下,更有利于學生的創新能力培養。學院可以在專業培養、科研選題等方面更具自主性和主體性,在獲取更多自主權的同時,承擔更多責任;研究生院(處)等管理機構回歸本質,更專注于人才培養的服務職能。
3.加強學科建設。學科建設是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研究生創新能力的培養必須以學科建設為依托,只有形成了良好的學科結構,穩定發展的學科方向,比較齊備的科研設施,才能為研究生科研創新提供學術環境和物質條件。學科發展還離不開合理、穩定的人才梯隊,以及核心人才所具備的合理的知識結構。此外,要實現以創新為中心,需要不斷加大對重點學科和項目的投入,加大對軟硬件設施的建設力度,如實驗室、文獻檢索系統、圖書館等外部條件,為研究生教育和科技創新奠定堅實基礎。
4.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導師隊伍的素質狀況對研究生培養質量起決定性作用,應從導師的培養、遴選、考核、淘汰機制入手,加強導師隊伍建設。導師通過定期參加學術論壇,追蹤學科前沿,經費的經驗交流,掌握研究生培養規律。導師遴選要根據綜合學術素養,并突出考慮候選人的創新能力。導師考核應引入創新指標,強調研究生參與考核,對于缺乏創新能力、學術能力低下、考核結果較差的導師,要建立淘汰退出機制。導師還要處理好學科基礎研究與開發研究的關系,把握好提高學術水平和獲取充足科研經費之間的平衡,保證科學研究與人才培養的協調進行。
5.健全研究生創新獎助體系。研究生創新獎助體系為研究生提供了生活保障與學習激勵,是激發研究生創新精神,保障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環節。隨著近年來研究生培養機制的改革,高校獎助學金來源逐步多元化,涵蓋國家撥款、學校專項經費、導師資助經費及社會捐贈等組成部分,數額越來越大,激勵和導向作用日趨明顯。新近國家層面的研究生教育投入機制改革,提出要完善財政撥款制度;完善研究生獎助政策體系,設立國家獎學金和助學金,加大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崗位津貼資助力度;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費制度,從2014年秋季學期起,向所有納入國家招生計劃的新入學研究生收取學費。這些舉措也印證了研究生獎助體系的重要引導作用,研究生培養機構應圍繞創新能力培養,依據國家政策健全完善獎助體系。
綜上,高素質創新人才的競爭對于綜合國力的競爭至關重要。研究生教育肩負著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高層次人才的重要使命和歷史責任。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必須樹立起整體和諧發展、突出個性、適應社會需求、符合創新精神和具有戰略眼光的全面質量觀,堅持以人為本,加強調查研究,準確把握新形勢下研究生教育的特點和規律,深入研究工作方法途徑,促進研究生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