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大學 體育學院 高海潮
中原經濟區已成為我國區域發展中的又一重要板塊。《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中原經濟區要發揮區位優勢,完善產業配套條件,打造產業轉移承接平臺,健全產業轉移推進機制,全方位、多層次承接沿海地區和國際產業轉移,支持設立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區。近兩年來,中原經濟區在承接產業轉移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成功承接了富士康等一批沿海企業的轉移。但是,在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制造業占了投資份額的絕大比重,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另外,政府和企業重點關注的是引進資金的規模大小,對技術的學習和自主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不夠,科技創新能力不強仍是承接產業轉移后的發展瓶頸。中原經濟區承接產業轉移過程中創新能力的提升涉及多個方面,其中,創新主體的培育尤為重要。
20世紀60年代新技術革命迅猛發展后,技術創新就成為創新的主導,在經濟領域中,創新概念的起源于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出版的《經濟發展概論》。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熊彼特的創新概念包含的范圍很廣,既涉及技術性變化的創新,又涉及非技術性變化的組織創新。
狹義的理解,適應市場經濟要求的現代企業制度意義上的企業是創新主體。這里,企業規模的大小不是決定企業能否成為創新主體的決定因素。科技型小企業與大企業在技術創新中都十分重要,各有其特點。大企業具有較強大的資金和技術實力,它們有能力從事產品創新和大規模的工藝創新;而科技型小企業因機制靈活,創新動力大,一旦有資金幫助,會更愿意從事創新。如果廣義地理解創新,那么在國家創新系統中,還可以把政府作為制度創新的主體,把研究機構和大學作為知識創新的主體,把富有創新精神的科學共同體作為創新的主體。
中原經濟區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數量的增長非常顯著,新生的高新技術企業也在茁壯成長。“十五”、“十一五”兩個五年規劃執行完畢,但高新技術發展比較快、比較好的領域仍然是汽車及零配件工業、機械裝備、電子信息、光機電一體化、生物工程和制藥、新材料等領域,而且這些領域的差別化不夠顯明,沒有產業特別突出。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能夠擔負引領帶動作用的企業不多,同時中原經濟區內部各方面科技力量自成體系、分散重復,整體運行效率不高,科技資源配置方式、評價制度等不能適應科技發展新形勢和政府職能轉變的要求。
1.加大以企業為創新主體的培育力度,龍頭企業培植與中小微企業的輔育并重。企業如何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如何提高企業創新的內在動力,已經成為近年來政府和社會共同關注的問題。作為市場經濟的主體和經濟發展的主要承載者,企業比高校和科研院所對市場更靈敏,更富有強烈的創新動力和欲望。因此,企業是技術創新的投入和實施主體。深圳被國家發改委正式批準為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市,其經驗是90%以上研發資金、90%以上的研發人員、90%以上研發機構、90%以上專利發明來源于企業。
在創新企業的培育上,中原經濟區要圍繞重點產業,加快建立科技有效支撐產業發展的機制,聚集有明顯優勢的產業來打造產業集群,促進產業聚集發展,用創新鏈拉長產業鏈,要圍繞優勢特色根據細分行業特點,采取不同培育策略。在新材料、生物醫藥、新能源等產業領域,加大投入、科研、稅收的扶持力度,開展企業創新培育,增強其創新能力,形成后發的競爭優勢。龍頭企業作為產業聚集區創新資源組織的核心載體,是新興產業培育的關鍵,是科技園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是自主創新示范區成功的主要標志。在產業轉移中引入的龍頭企業社會化協作程度高,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創新合作網絡在產業鏈內企業之間容易擴散,龍頭企業的技術、標準能帶動與其處于同一集群內的其他中小企業的發展,通過產業鏈的引領帶動,打通整個產業配套功能,帶動園區內產業的升級和企業創新,提高產業集群的創新能力,形成具有影響力的創新型企業集群。
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是科技創新中的新生力量,雖然還未形成規模,但很多企業卻擁有核心技術和知識產權,加以輔育,很多企業便能順利經過初創期、成長期、提升期、拓展期4個階段,成長為具有創新能力的領軍企業。因此,在中小微企業的創新培育上,要以孵化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重點,以集聚創新創業領軍人才為核心,要編織以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園、特色產業基地4類輔育機構為經線,以低成本集聚、專業性服務、創新源吸引、高技術集聚4類服務能力為緯線的科技中小企業輔育體系,通過輔育體系的建設,整合創新資源、產業資源、服務資源,貫通優化科技型中小企業成長壯大的主通道,形成對創新主體的梯度培育。
2.發揮科研機構的自主創新作用,引領技術創新。引領產業技術發展的科研機構,不同于企業研發部門,應更注重核心與前瞻性技術研究。要發揮科研機構在產業聚集中自主創新的引領和骨干作用,穩定和壯大科研機構人才隊伍,支持鼓勵科研機構和科技人員積極面向中原經濟區主戰場開展科技創新活動,同時支持科研機構提高自身的科技創新能力。充分發揮中原經濟區區外科研資源的作用,推進中央駐豫和軍口科研機構積極參與中原經濟區自主創新活動。
以政府導向、市場運作的方式,以現有具備優勢的科研機構、高等院校、引進的大院大所為主體,聯合相關大企業,組建若干個與中原經濟區產業結構調整相適應,對整個區域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有直接推動作用的公共技術創新平臺和高新技術研究開發機構。鼓勵國家級科研院所、國內知名高等院校在鄭州、洛陽等地建立研發機構。
3.強化高等院校創新生力軍,開展原始創新。高等院校是社會技術創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原經濟區內高校林立,要引導高等院校科研人員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中原經濟區科技創新的主戰場,與轉移企業聯合開展能夠提升企業和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應用開發研究和成果轉化。高校院所要主動融入以企業為主體,以應用研發為重點的創新活動中去,依托企業的靈活機制和研發經費,通過項目委托、共建實驗室、工程中心等,構建產學研合作平臺,形成與企業“產學研分工、優勢互補、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合作機制,有效地形成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
4.重視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在原有基礎上再創新。在產業轉移中技術轉移和引進能夠促進產業聚集區內企業的自主創新,二者具有互補關系。堅持自主創新絕不是排斥技術引進,而是把在技術引進基礎上的學習和再創新作為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路徑。
立足引進與消化吸收并重,培育打造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引進項目的同時,推動產業轉移和技術轉移相結合,技術轉移與自主創新相結合,激發內生活力和動力,針對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流動的趨勢和特點,著力承接高新技術產業、先進制造業和現代的生產性服務業,提高產業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形成集群的競爭力。
5.重視科技人才,培養科學共同體。在企業、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中,分布著一批區域頂尖的科技人才。英國科學家和科學哲學家波蘭尼提出科學共同體的概念,把從事科學研究的科學家作為一個具有共同信念、共同價值、共同規范的社會群體。在學術行政化和科研功利化的今天,加強對區域科學家群體的培育,用形式多樣的社會組織維系科技人才群體,尊重其獨立性,幫助其抵御行政權力和功利因素侵蝕,加強其獨立科研環境建設,增強學術交流,是維系一個區域科學精神內生力的重要手段。中原經濟區可以嘗試實行國際通行的科研管理體制,首席科學家采取自組團隊、自主管理、自由探索、自我約束,催生具有原創性和具有國內外突出影響的科研成果,帶動提升中原經濟區自主創新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