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鄉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神經內科 翟鍇華 王建玲 賈愛蘭
新鄉醫學院第三附屬醫院診斷學教研室 劉伯語
臨床教學是理論基礎知識和實際臨床知識如何融會貫通的過程,是醫學生向一名合格醫生的重要過渡階段。隨著我國人口結果的老齡化,腦血管病的發病率及死亡率日益提高,實施有效的神經內科臨床教學有助于提高神經病學教學質量,提高醫務人員的素質,提高醫療水平,提高患者生活質量,減輕國家及家庭負擔。這就需要逐步提高臨床教學水平。在教學實踐中,筆者感到臨床教學中常見的問題有以下幾個。
神經系統疾病需要嚴格定位診斷,這就要求醫學生必須具備扎實的神經解剖學知識,但是神經解剖理論課瑣碎、抽象,多數學生學習時一知半解,多在大一學期末為了應付考試不得不死記硬背,間隔3年左右,大五進入臨床實習階段,理論課所學的那些死記硬背的解剖知識已經所剩無幾。讓實習生根據病史、癥狀和體征,根據解剖知識去分析病灶位于神經系統某一部位,這無疑是難如登天。再者實習時間短,短時間內要求學生掌握神經解剖,掌握神經系統常見疾病和多發病,要求理論聯系實踐,并要求實習學生解剖知識聯系病人癥狀及體征,做出正確的判斷,只能說這樣的要求是天方夜譚!臨床上有些實習醫師非常喜歡神經病學,對解剖感興趣,重拾解剖書,多數被眾多的神經核團及千絲萬縷的傳導束挫敗,好容易看懂一部分,幾天后又遺忘。只有在臨床上遇見某種癥狀,針對此癥狀在顱內的受損病灶以及其纖維聯系,這樣才能真正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做到臨床與基礎知識的有機結合。
近幾年,各類醫學院校均在大量擴招,入學門檻明顯降低,學生素質普遍下降;日益增多的學生帶來日益嚴峻的就業。筆者帶教過程中和見習及實習學生交流,發現大部分臨床實習的醫學生明白實習的重要性及必需性,但是嚴峻的就業形勢迫使他們不得不放棄寶貴的實習機會,四處奔波尋找工作,更多的學生徹底放棄實習,進入教室整日面對考研資料專職考研,形成現在的考研大軍。一些同學因醫院管理嚴格不能放棄實習,實習過程中如坐針氈,身在曹營心在漢,應付了事,把實習當做一種負擔,一種痛苦,而不是本著學習的態度去面對實習,何談理論聯系實際。在內外婦兒的實習過程中,學生們公認神經內科的實習如坐云端,不知其然,這與神經系統本身疾病有關,神經系統疾病多發病急,但病程長,專業性強,神經系統解剖知識多且復雜,神經系統體格檢查繁多、瑣碎且需要正確的手法,因此在神經內科的學習過程中就需要實習醫師有足夠的時間和耐心,但是目前的臨床實習流于形式,對神經內科常見病根本不能系統學習,不能掌握神經內科基本操作,畢業后進入工作單位的醫學生,勢必影響我們國家的醫療質量,繼續攻讀研究生的醫學生也很少能再次經歷臨床各方面的基礎技能鍛煉,導致目前碩士和博士科研能力過硬,臨床技能及操作環節非常薄弱。
不利的醫療環境主要有以下3 個方面:第一,病人不配合。作為病人,都希望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想得到有經驗的醫師的診治,對實習學生的病史采集,經常是愛理不理,或者三言兩語,怎么簡單怎么表達,能不說就不說,因為患者本就對實習醫師存在不信任及抵觸心理,神經系統體格檢查需要時間較長,暴露部位較多,患者不愿意讓實習醫師對自己長時間低效率的檢查。因此,實習學生可能得到不系統的病史及不全面的體格檢查,從而對學生形成片段式的癥狀及體征。而對那些診斷明確的疾病,患者也不同意讓醫學生再次對自己進行問診及體格檢查,因為患者認為自己的疾病已經診斷明確,沒有必要再重復病史,更不需要讓實習學生對自己進行系統的體格檢查。第二,帶教老師不敢放手,不敢讓實習同學進行操作,特別是某些有創操作,存在這種現象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患者缺乏醫學專業知識,不完全了解疾病本身的進程、發展,不知道雖然是實習醫師操作,但是是在帶教老師的指導下,而且帶教老師對其反復講解,讓其多次觀察及練習,對其操作的正確性有把握,因此,對教學醫院的實習醫師根本不接受;另一方面,醫學生沒有掌握與患者交流的技巧,可能會引起誤解。第三,國家政策不利。我國醫生保護的法律法規太少,對實習醫師更是沒有明確的規定,現有的規定多是否定他們進行實習操作,某些條例把一些臨床基本操作浮于實習生之上。
合格的帶教老師首先要有足夠的資歷,不但要有扎實的解剖理論知識和熟練的神經內科臨床技能,而且還要有足夠的精力和時間,可是目前,一方面,許多臨床教師都不得不承擔著醫療、教學、科研三重任務,一些教師沒有足夠多的精力和時間指導實習學生;另一方面,近年來逐年的“高校擴招”導致實習學生過多,遠遠超出帶教老師的工作量,以前一個老師代一個同學,目前臨床上一個老師帶教4~5 個學生,學生們操作機會也在減少。有資歷的帶教老師時間不能保證,造成沒有教學資格的醫院或醫生參與教學,教學意識及教學經驗的缺乏,肯定影響教學質量,影響了神經病學方面的人才培養。
綜上,盡管神經內科臨床教學中存在各個方面的問題,但臨床教學就是發現、提出、分析問題,最終解決問題的過程,只有這樣才能使臨床教學工作不斷提高,逐漸完善臨床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