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素清
(浙江師范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浙江 金華 321004)
福島核電站核泄漏事件、康菲公司作業的蓬萊19-3油田漏油事故、云南化工廠鉻渣污染珠江源事件、墨西哥灣漏油事件等對環境造成了重大污染,由此造成了人和其他生命及財產的重大損失,使世人更加意識到環境問題的緊迫性,產生了對企業的環境責任的重視。企業進行環境信息披露是遲早的事情,比如2008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就發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越來越多的企業已經或將要進行環境信息披露。眾多學者對環境信息披露進行了大量的理論與實證研究。本文就環境信息披露的幾個重要問題,如環境信息披露理論基礎、動機、影響因素,環境信息披露對公司價值等的影響及環境信息披露模式等進行組織和評述,指出研究存在的缺陷和未來的研究趨勢。
環境信息披露的理論基礎包括受托責任論、決策有用論、產權理論、信息不對稱理論和可持續發展理論、利益相關者理論[1]。余建耀[2]認為信息公共物品性、公司是信息的壟斷提供者是強制性披露的理論基礎,代理理論、資本市場的競爭性、私人契約理論是自愿性披露的理論基礎。環境信息披露的理論基礎研究主要是從經濟學、法學等視角研究,沒有從教育學理論、社會學理論、心理學等視角為環境信息披露提供理論支撐,其結果是在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動機、價值相關性研究中都沒有考慮教育、心理等因素,實際的影響是環境信息披露的政策制定與實施將忽視教育和心理作用。
公司為什么披露環境信息?成本效益是環境披露的原因,保持或加強與社會的合法性推動自愿報告[3],是企業的主動性和自愿性,受到競爭、公司特性、特殊部門或個人的權力和作用、經營所處的市場(是否對環境和社會責任敏感)、聲譽、品牌、曝光率、規模、國家或地區的影響,是對經濟、公共壓力和政府刺激的確定性反應,是制度發展的(結果)[4],耿建新和焦若靜[5]立足于法律法規的角度提出了主要依靠政府部門建立起有利于環境信息披露的制度的建議。Michael[6]認為環境危險、公司責任、工業與環境之間的新型關系、計量與報告影響的需要支持環境報告,公司應該向其利益相關者報告它們的環境會計。總之,盡管研究結果顯示環境信息披露的動機不同,主要歸結為合法性、公共壓力、競爭、制度、聲譽等方面,但未考慮到個人道德和價值判斷。
國外實證研究環境信息披露與公司價值的關系比較多,結論也不一致。危機期間環境披露的企業比沒有披露的企業遭受更少的負的市場報酬[7]。環境投資的加強,可能使得環境披露與市場利潤存在正向變化關系。封思賢[8]實證研究表明,中國上市公司自愿性披露程度與公司盈余業績之間成正相關關系。基于受托責任論,公司社會責任與財務業績如股票價格變化[9]、剩余報酬[10]、分析師的每股收益預測[11]之間呈負相關。但基于利益相關者理論,公司社會責任對財務業績有積極的影響,可以提高企業的價值[12]。Kyung等[13]研究顯示,酒店和餐飲業積極的公司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市盈率)有積極的影響,但積極的和消極的公司社會責任對盈利能力(權益報酬率和資產報酬率)都無顯著影響。航空業積極的公司社會責任對盈利能力有負的影響,然而,消極的公司社會責任對企業價值(市盈率)產生負的影響。Eva[14]通過對以往37個實證研究的64個結果進行薈萃回歸分析表明,當采用相關系數和組合研究時,環境規則/業績與財務業績二者之間負相關顯著增加,另一方面,當采用多元回歸和面板數據技術時不影響結果;此外,環境規則與企業財務業績之間的正關系在普通法系國家要比大陸法系國家更頻繁一致。環境信息披露能夠降低企業資金成本,如朱吉[15]實證研究結果表明,環境信息披露總水平的提高能夠顯著的降低權益資本成本;公司自愿會計披露與權益資本和企業股票回報呈正相關[16]。
環境信息披露與公司價值、資金成本、股價等的影響的實證研究結果可以歸納為正相關、負相關;對于研究公司價值的相同指標與環境信息披露的關系的結論也不一致,可能原因是沒有考慮環境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其二是研究采用數據的時間跨度過短,其三是在確定環境信息披露變量時忽略了環境披露的語言和數量。
大量的實證研究表明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公司經濟業績越好,披露環境投資和污染控制成本的信息越多[17],上市公司績效與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水平呈正相關[18]。財務比率影響環境信息披露。資產負債率對環境信息的披露有較強的正向影響關系,凈資產收益率對環境信息披露有一定正向影響,主營業務收入增長率對環境信息披露有負向解釋作用,盈利能力較好的公司更傾向于披露環境會計信息,但總體自愿性不高[19];而余淼[20]的實證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水平與盈利能力、負債程度沒有顯著的相關性。Susan等[21]、Clarkson等[22]發現,環境業績與自愿環境披露水平之間呈正相關,而Patten[23]指出,環境業績與環境披露之間顯著負相關。
實證研究結果表明,上市公司(資產)規模與自愿性信息披露水平正相關[24-25];股權結構影響披露水平,市場化水平與環境信息披露負相關[24-25]。環境敏感性(污染)更強的行業更可能披露,環境污染行業的環境信息披露水平增加。政府監督管理的缺位、內部控制環境的缺失導致環境信息披露不足[26],環境壓力不夠、貨幣計量難題、成本與效益的衡量是環境信息披露陷入困境的原因。就公司治理結構和自愿性信息披露關系而言,研究結果表明,董事長不兼任總經理的公司,其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就比較高,獨立非執行董事的比例、監事會人數、審計委員會并沒有對自愿性信息披露程度產生影響。而李苗苗[27]實證研究表明,是否設立審計委員會、董事持股人數比例、CEO兩職合一是影響環境信息披露的重要因素,而獨立董事比例則對環境信息披露沒有顯著影響。余淼[20]實證研究發現,我國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水平與其規模、流通股占總股本的比例、獨立董事的比例、成長期沒有顯著的相關性。
越來越多的企業積極從事于可持續報告,進行的相關研究集中在解釋環境報告的現象或探究影響環境披露的因素。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公司自愿環境會計信息的披露與以下因素正相關:公司規模及公司的行業性質;公司的股權分散度;公司所披露的環境訴訟以及環境罰款信息;公司環境活動的媒體曝光度;在未來被卷入相似事故的可能性;環境游說團體對公司環境績效的關注。由此可見,自愿性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研究主要從公司規模、財務業績、環境業績、公司治理結構四個方面進行研究,結論也不一致,主要原因是這些實證研究所選取的時間非常短,最多只有3年,過短時間可能影響結論;此外,這些研究主要集中在自愿性披露的影響因素,而強制性披露的影響因素的研究少見,而且研究未考慮人的受教育程度和金融的發展。
學者們普遍贊同可在補充環境會計報告與編制獨立環境會計報告兩種模式中選擇。公司可在年度報告中或獨立環境報告中提供環境信息。Antonis[28]根據全球報告行動指南評估了希臘公司的披露實務,其研究結果表明,希臘的公司編制非財務報告即社會責任報告不充分,仍然明顯落后其他國家,并且缺乏重要性和綜合性。原因是由于希臘環境政策問題,即采用的是自愿的體系標準和措施,希臘的環境法律似乎沒有鼓勵公司進行自愿披露。為了提高環境管理,中國正在探索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方式[29]。周瓊[1]統計分析得出,我國企業采用的披露模式為表外披露和獨立報告模式,提出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模式可以有環境財務報告和環境報告書兩種。李建發等[30]認為,在目前我國環境會計具體準則空缺的情況下,企業應首先考慮采取獨立環境會計報告模式,待將來我國制定和頒布環境會計準則后,再采用補充環境會計報告模式。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應當定量總結與定性描述相結合、價值量基礎與自然量基礎相結合、環境的財務影響報告與非財務影響報告相結合[31]。
環境信息披露方式采取強制性披露、自愿性披露還是相結合或者強制披露為主,自愿披露為輔,觀點莫衷一是,但大部分研究主張環境信息披露采取強制性披露。Feluat等[32]從國家層面、企業層面研究結果認為環境信息披露存在顯著性波動,不能支持自愿性披露假設。環境會計發展仍然主要依靠政府動力,市場主導仍需時間,所以強制披露在相當長的時期內還是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主要方式[33]。Cohen等[34]認為,要解決公眾缺乏環境信息,需要強制性環境信息披露。強制性規定比自愿披露規定很可能更有效,發展環境會計更需要建立強制性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制度。環境信息披露模式在不同國家均有不同,比如在美國、英國等可能采用自愿披露模式,而在中國強制性披露更合適。
環境信息披露的理論基礎研究為環境信息披露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環境信息披露對公司價值、資金成本、股價等的影響、影響因素等研究為環境信息披露提供了一定的實證證據。綜上所述,雖然有大量學者對環境信息披露進行了理論與實證研究,但是理論研究的視角過窄,主要從經濟學的視角加以研究;國際上實證研究環境信息披露對公司價值等的影響比較多,但中國不多;中國有大量實證研究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但采用數據的時間范圍過短(1~3年),尤其缺乏環境信息披露的政策研究。未來研究的潛在領域一是可以從不同視角如教育學、心理學、倫理道德以及金融和制度的發展研究環境信息披露的理論和影響因素;二是環境信息披露對公司價值的影響研究應該考慮信息披露的可靠性和人的教育等,時間范圍應該在5年以上;三是環境信息披露的政策研究。此外,中國應該加強實證研究環境信息披露與企業價值的相關性研究。
[1]周 瓊.我國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模式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2]余建耀.強制性與自愿性信息披露的經濟學思考[J].經濟論壇,2005,21:126-128.
[3]Dominique B,Stéphane O.Assessing corporate social performance:Strategies of legitimation and conflicting ideologies[J].Critical Perspectives on Accounting,2010,21:445-467.
[4]Ans K.Trajectories of sustainability reporting by MNCs[J].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2010,45:367-374.
[5]耿建新,焦若靜.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初探[J].會計研究,2002(1):43-47.
[6]Michael JJ.Accounting for the environment:Towards a theoretical perspective for environmental accounting and reporting[J].Accounting Forum,2010,34:123-138.
[7]Patten D,Nance R.Regulatory effects in a good news environment:the intra-industry reaction to the Alaskan oil spill[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1998,17:409-429.
[8]封思賢.公司業績與自愿性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J].經濟問題探索,2005(6):89-93.
[9]Vance SC.Are socially responsible corporations good investment risks?[J].Management Review,1975,64(8):18-24.
[10]Wright P,Ferris SP.Agency conflict and corporate strategy:the effect of divestment on corporate value[J].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1997,18 (1):77-83.
[11]Cordeiro JJ,Sarkis J.Environmental proactivism andfirm performance:evidence from security analyst earnings forecasts[J].Business Strategy and the Environment,1997,6:104-114.
[12]Bird R,Hall AD,Momente F,et al.What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tivities are valued by the market?[J].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2007,76 (2):189-206.
[13]Kyung HK,Seoki L,Chang H.Impa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activities on company performance in the hospitality industry[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0,29:72-82.
[14]Eva H.Does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ffect financial performance?A meta-analysis[J].Ecological Economics,2010,70:52-59.
[15]朱 吉.環境會計信息披露與權益資本成本的相關性研究[D].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8.
[16]George I,Styliani V.Voluntary IAS 1 accounting disclosures prior to official IAS adoption: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UK firms[J].Research i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Finance,2010,24:1-14.
[17]Liu XB,Anbumozhi V.Determinant factors of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disclosure:an empirical study of Chinese listed companies[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09,17:593-600.
[18]湯亞莉,陳自力,劉 星,等.我國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狀況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管理世界,2006,1:158-159.
[19]張俊瑞,郭慧婷,賈宗武,等.企業環境會計信息披露影響因素研究——來自中國化工類上市公司的經驗證據[J].統計與信息論壇,2008,23(5):32-36.
[20]余 淼.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研究-基于國內醫藥和造紙業樣本數據[D].西華大學碩士論文,2009.
[21]Susan B,Hughes,Allison A.Golden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are they useful in determining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1,64(9):217-240.
[22]Clarkson PM,Li Y,Richardson GD,et al.Revisi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an empirical analysi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8,33:303-327.
[23]Patten DM.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a research note[J].Accounting,Organizations and Society,2002,27:763-773.
[25]崔學剛.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政府功能與角色沖突[J].會計研究,2004(1):17-20.
[27]李苗苗.我國上市公司環境會計信息披露的實證研究[D].蘭州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28]Antonis S,Konstantinos E,Fotis K.Assessing non-financial reports according to the Global Reporting Initiative guidelines:evidence from Greece[J].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2010,18:426-438.
[29]Li FG,Xiong B,Xu B.Improving public access to environmental information in China[J].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2008,88:1649-1656.
[30]李建發,肖 華.我國企業環境報告:現狀、需求與未來[J].會計研究,2002(4):42-50.
[31]李心合,汪 艷,陳 波.中國會計學會環境會計專題研討會綜述[J].會計研究,2002(1):58-62.
[32]Feluat,Lndan,David P.Corporate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conomic performance[J].Ecological Economics,1998,64(3):643-659.
[33]畢 茜.論環境會計信息披露[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0(4):14-15.
[34]Cohen MA,Santhakumar V.Information disclosure as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a theoretical analysis[J].Environmental & Resource Economics,2007,37:599-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