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東政法大學 研究生教育院 趙 澤
立足我國國情的競爭中立分析
華東政法大學 研究生教育院 趙 澤
近年來,扭曲競爭是競爭政策中備受關注的話題,已經成為世界競爭環境中建設新型合理市場的關鍵性問題。盡管人們意識到了競爭扭曲問題的重要性,但從國內外研究來看,還未對這一概念進行系統的分析,現有的判例法理論文獻對此均鮮有論述。在歐洲和美國關于世界貿易競爭扭曲的政治辯論和相關討論中,往往聚焦于競爭中立這一整體概念。
任何對于競爭中立問題不準確和不清晰的公開辯論,都會危及各國政府的公共政策以及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對話的前景。研究闡述競爭中立的概念,分析其理論基礎,有利于推進更多國家有意義的政治辯論和相關的法律、行政政策的改革。本文,筆者結合相關資料,對所有適用的實證分析和政策制定的相關問題進行概念性分析,以期將競爭中立的定義發展完善,為競爭中立和扭曲競爭的進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論框架。
從20世紀90年代至今,西方世界認為隨著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不斷發展,世界貿易中的競爭扭曲程度日益加深。無論是公共產品,還是盈利性產品,國有企業和私營企業之間的競爭矛盾不斷,由于各領域的市場界限被打通,這種現象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世界各國都有所出現。如美國、英國和澳大利亞等國家,由于放松了監管,改革后的市場更加開放,這種問題也更加嚴重。
討論競爭的經濟、政治和法律性質,是為了闡明競爭中立概念的相關性不依賴于任何假設的特定競爭理論。在此基礎上,才能討論競爭和競爭中立關系的扭曲。此外,還必須考量競爭中立問題的來源、一般特征以及供求的關系等更多細節。對于常常為人誤解的經濟競爭中立不足的問題,各國政府關于競爭中立的態度和政策都顯得十分重要。
競爭扭曲、競爭中立程度短期內下降是普遍存在的經濟規律,這一規律表明,市場在短期內出現了消極的資源配給,但并不意味著這種現象一定有害,這一現象的出現被很多學者認為是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的市場自然發展的結果。不過,近年來關于競爭中立的一些現象確實引起了人們越來越多的關注。
在歐洲,國家全資擁有的生產性活動重組帶來了此類問題的擔憂。競爭中立已成為公共事務決策者的首選,用以匹配政府全資擁有的生產活動,實現私營企業和國有企業待遇上的一體化。決策者和公眾都需要了解一些關于要求競爭中立的明顯征象,以保證西方工業社會歷史上這一重要轉型的成功。決策者、學者乃至普通市場參與者都需要清醒的了解這些概念,準確識別上述現象,了解其根本原因,并使用適當的決策和規則去配合。
競爭中立是否在每一國都適用也受到很大爭議,因為判斷何為競爭中立缺乏一個統一的標準,反對者認為試圖爭取有利于自己的中立性參數的行為可能損害消費者和公共利益。故而準確掌握與概念相關的實質性數據十分重要。
如果競爭沒有扭曲,那么市場參與者購買某種產品就可以對包括交易對象和競爭對手在內的所有潛在交易對象進行偏好排序,而不會受到外界因素的影響。反之,如果競爭被扭曲,競爭中立就不完整,外部因素會對貿易產品的選擇產生影響。本文的主要論點是扭曲競爭和不完全競爭中立的影響必須進行科學的評估:在短期內,競爭可能增加也可能減少,但從長期來看負激勵效應則較為突出。
我國在立足國情和國有企業特殊性的基礎上,談及競爭中立時,應當適當借鑒國外經驗,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市場機制,為國有企業提供私權利制約。主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
1.進一步深化國企改革。國有企業不能成為經濟社會的市場主體,國有企業比重過大會成為市場發展的阻礙。因此,國有企業的市場轉型是構建成熟市場機制的重要條件。
2.盡可能完善產品市場的競爭機制,通過民營企業及外資企業等力量制約國有企業。但國有權的權力屬性決定了國有企業產品容易產生壟斷,所以產品市場的競爭機制僅具有相對意義,關鍵還要取決于憲政國家的構建。
3.加快金融體制改革,進一步推動國有銀行的產權多元化及市場化,發揮銀行在企業治理中的作用。
4.進一步完善人力資源市場。
5.進一步加強社會中介機構改革,提高其民間性、獨立性和自治性,加強行業自律監管,構建征信體系等。
book=5,ebook=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