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中醫藥大學 體育藝術學院 王 利
終身體育與終身教育
山東中醫藥大學 體育藝術學院 王 利
從20世紀60年代起,終身體育逐漸收到了廣大體育工作者的關注,終身體育和終身教育的關系也成為一個爭論不休的話題,直到今天,仍沒有統一結論。本文,筆者從另外一種角度出發,闡述了終生體育和終身教育的關系問題,以期對同行有所參考。
教育應貫穿于人生的始末,人的一生都應該接受教育的思想在20世紀曾風行于許多國家,且在很長的歷史時期以來成了一個熱門話題。日本的《生涯教育字典》,美國的一些有關終身教育的專著,以及英國、德國、希臘等國家的一些專著中都對古典的終身教育思想有過專門地介紹和論述。直到1965年,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推進國際會議為契機,正式推出了提倡終身教育的提案,掀起了世界范圍內的推廣終身教育的熱潮。這是古典終身教育論的必然延續和深化,而古典終身教育論和現代終身教育論之間沒有絕對的鴻溝和本質性的差別。
1965年1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三屆成人教育委員會在巴黎召開成人教育促進會議,當時的會議議長、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成人教育計劃處處長保羅·朗格朗正式向會議提交了關于“終身教育”的提案。該提案的標題原文為法語education permanent,意即“永久教育”或“恒久教育”,后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改用英譯life long education,即“終身教育”。
成人教育促進國際會議的成功召開,不僅標志著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為中心的各國際性組織及機構對提倡終身教育理念的努力已取得了完全一致的成果,而且以此為契機,有關終身教育的論議開始在世界上眾多國家大規模地展開,以確定終身教育體系為目標的教育改革運動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開始在世界各國推進。
1965年以后,關于終身教育的論文、著作、調查報告或意見書等不斷涌現,但在這些論述中,對之后的終身教育理論及其政策產生深遠影響或積極作用的卻為數不多。在這種些著述或理論中,最引起世界關注的是以下幾種。
1.回歸教育的構想。
2.終身教育的終極目標理論。
3.學會生存(Learning to be)。
4.卡內基高等教育委員于1971年提出的《時間的短暫和選擇的擴大——高中以后的教育》。
5.1976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9屆總會《關于發展成人教育的勸告書》。
6.1997 年漢堡“成人學習——通向21世紀的鍵鈕”。
1.終身體育的概念。一般認為,終身體育是指人們在一生中所進行的身體鍛煉和所受到的各種體育教育的總和,即從一個人的生命開始到結束都要從適應環境與人的需要進行身體鍛煉,以取得生存、生活、學習和工作的物質基礎或條件。一個人出生后,其所接受的正規和非正規體育教育可分為若干教育階段,也可采用多種形式。
2.終身體育的概念由4部分組成。
(1)使體育貫穿于人一生的始終。
(2)使家庭、社會、學校體育緊密聯系起來。
(3)減少或消除政治、經濟、人種、工種、身體條件以及年齡等因素對教育者平等接受教育的影響,使所有人都有權參加。
(4)尊重社會和參加者個人需要,有計劃有步驟的統一管理體育。
終身體育是在現代終身教育思想的影響下形成的,因此,有觀點認為終身體育是終身教育的一部分。但在實際上,終身體育純粹是從終身教育思想上移植而來的,終身體育并不是終身教育的一部分。
終身教育一詞最初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education permanent譯為life long integrated education,即終身統合教育或一體化教育。“統合”一詞原為終身教育理念在實施過程中的各種教育資源(如教育設施、機構、學習場所等)在一定的秩序中被賦予新的意義,并由相關人員重新加以整理,從而使之發揮更大作用;終身體育的主體是參加體育者,而不是體育育人者,它指的是一生都要從事體育鍛煉。終身教育是在每個不同的教育訓練階段,由每個人根據自己的不同情況做統一而協調地努力;終身體育則是國家自上而下強制推行的一項措施。終身體育是一個人長期參加體育鍛煉,而不是長期接受體育教育。
另外,從鄰國日本的終身體育思想也可以看出,終身體育指的是各階段從事體育鍛煉的總和。因此,筆者認為終身體育不屬于終身教育的范疇。
總之,終身體育和終身教育不是一個概念,終身體育不屬于終身教育范疇,終身體育只是從終身教育這個名詞上移植而來,它有自己獨特的含義。
book=35,ebook=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