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潘曉云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陜西·咸陽)
繼續教育是20世紀六十年代由于終身教育思想的產生而發展起來的一種新的教育形式。隨著國際競爭的加劇,以及經濟全球化,繼續教育越來越受到世界各國的重視。
繼續教育是對已獲得一定學歷教育和職業技術職稱的在職人員不斷進行的,旨在更新知識和提高職業能力,以適應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教育形式。繼續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多樣化教育需求、構建終身學習社會的重要途徑。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起步于20世紀八十年代,2000年以后進入了蓬勃發展階段,絕大多數高職院校繼續教育也同步快速發展。但由于其起步晚,辦學經驗不足,存在一些不可忽視的問題。為了繼續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有必要對其在運行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加以分析,探討繼續教育發展新思路、新策略。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提出,一要加快發展繼續教育。繼續教育是終身學習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新繼續教育觀念,加大投入力度,以加強人力資源能力建設為核心,大力發展非學歷繼續教育,穩步發展學歷繼續教育。倡導全民閱讀。基本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二要建立健全繼續教育體制機制。將繼續教育納入區域、行業總體發展。健全繼續教育激勵機制。加強繼續教育監管和評估;三要構建靈活開放的終身教育體系。搭建終身學習“立交橋”,滿足個人多樣化的學習和發展需要。占據我國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高等職業院校,是承擔繼續教育發展重任的重要主體。多年來,我國高等職業院校繼續教育發展較快,形成了多類型、多層次、多形式的辦學體系,培養了大批社會急需的應用型專門人才,已成為高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和高職學院服務社會的重要窗口。
(一)高職院校繼續教育觀念陳舊,急需更新。高職院校繼續教育應適應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進一步強化市場意識,確立為學習者服務的觀念。通過調研,陜西高職院校缺乏這方面的意識,主要表現為缺乏服務和競爭意識,沒有意識到市場的真正需求與競爭形勢的嚴峻,對社會需求調查了解不夠甚至根本不做調查研究,導致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脫節。
(二)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實效性不強。目前,高職院校繼續教育辦學形式陳舊、單一,課程內容、教學方法以及培訓模式、師資質量方面缺乏靈活性、適應性和開放性,加上工學矛盾問題突出,導致繼續教育質量不高、實效性不強,不能很好地滿足各類學員的需要。
(三)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綜合評價體系不夠完備。陜西高職院校的傳統正規教育大多已具有比較規范、統一的評估標準、體系,并形成相應的監督、考核機制,但繼續教育評價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教育評價是檢驗和保證高職院校繼續教育質量的關鍵性環節。因此,建立一套完整、科學的評價體系是促進繼續教育合理有序競爭和持續健康發展的必要環節。
(四)高職院校繼續教育制度不完善。迄今為止,國家和地方各級政府還沒有完全把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納入高等職業教育體系中,沒有從制度上明確規定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權利、責任和義務,繼續教育只是作為學校傳統正規教育的附屬或者補充,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
(五)高職院校繼續教育需要政府進行整體和遠景規劃。作為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手段和科技、教育、人才的結合點,繼續教育具有很強的社會性。政府制定的政策、規劃對繼續教育的發展在一定時期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應當根據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特點及早全面統籌規劃。
高職院校繼續教育要實現持續、穩定、健康發展,就要確立系統思維,整合各方力量,建立政府、社會、學校三位一體、互聯互動的機制。
(一)政府方面
1、要提高對繼續教育的認識,統籌規劃。陜西省是教育大省,有充分的教育資源可挖掘。在繼續教育發展上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如果能將這些教育資源科學整合、合理利用,以培養緊缺的技能型人才為主旨,著力提高本地區勞動者素質,既可以形成與普通高校、成人教育共同發展的局面,避免因高校集中而造成的專業重疊、人才擁擠局面,調整人才培養架構,也可以解決西部經濟結構調整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出現的瓶頸問題,為社會培養多層次人才,緩解就業壓力。
2、陜西省在國家西部開發中起重要作用。社會的發展最終是人的發展,是教育的發展。如果能將教育資源與本省的旅游資源、農業資源及其他行業資源相結合,大力提高全民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勞動者素質和職業能力,就能更好地全面促進全省經濟迅速發展,同時帶動西部開發。
(二)社會方面。當今世界,社會生產的一個重大變化就是從勞動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轉化,從而使得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作為人才需求者的企業,要關心和支持高職院校的繼續教育,把人才的使用和培養結合起來,通過學習和培訓,造就和培養一批素質高、能力強、業務精的復合型人才,使之成為企業增強競爭實力、謀求長遠發展的核心力量。
(三)學校方面
1、準確繼續教育的定位,發揮高職院校的優勢。高職院校和國內外的知名院校無法抗衡,但可以發揮高職院校自身的優勢,那就是高等技術學院的“職業”優勢,淡化學歷教育,大力發展非學歷教育,即對地方人才開展提高職業能力的繼續教育和培訓。高職院校在這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高職院校不僅授課教師知識淵博,實習指導教師實踐經驗豐富,而且還有條件優越的實習工廠,還可以選擇開設市場急需的專業。專業技能培訓將成為未來高職院校的一個亮點。
2、要樹立積極主動的競爭觀。根據行業結構發展變化的情況,結合地方經濟發展的要求,以及學校自身的優勢,探索多種人才培養模式,努力形成多樣化的人才培養方案;進一步深化繼續教育教學改革,按需育人,即根據職業和崗位發展需求,合理進行課程體系和課程內容改革;高職院校的服務對象是企業用人單位,產品是人才,作為服務者,應主動征求客戶對“產品”的要求,重視客戶對“產品”使用情況的反饋。
3、要擴大繼續教育范圍,開展多層次的繼續教育,讓繼續教育更好地實現終身教育的理念。終身教育主張在每個人需要的時刻,以最好的方式提供必要的知識和技能,滿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學歷教育和非學歷教育并進。對于高職院校來說,一方面應該讓普招學生在校期間,在享受普通的全日制教育的同時,接受繼續教育。應當大力開展職業資格證書的培訓,諸如營銷師、物流師、物流經理、電子商務師、會計師、餐飲、客房、導游、軟件工程師、維修電工等(非學歷教育)。大力開展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使學生可以取得更高層次的學歷,或者獲得另一個專業的畢業證書(學歷教育),這些都對他們步入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礎,提高他們的就業競爭力;另一方面要為提高勞動者素質特別是職業能力服務。實施以提高職業技能為重點的繼續教育培訓工程,在企業中建立工學結合的職工教育和培訓體系;要為就業和再就業服務,面向當地的城鎮失業人員、農村轉移勞動力,開展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和創業培訓,提高他們的就業能力、創業能力。
4、大力開展職業培訓,開展多渠道的合作辦學,開展校企合作、行業辦學,增強活力、彌補高職院校自身的不足。要積極開拓市場、培育市場,以質量求信譽,打造高職院校繼續教育的品牌,以市場的差異化戰略贏得特色優勢,注重品牌建設和品牌維護,創造品牌效應。
[1]涂文淇.關于普通高校繼續教育發展的若干思考[J].成人教育,2005.11.
[2]胡秀錦.高職教育發展的特征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6.19.
[3]李萍.新時期高校繼續教育發展思考[J].繼續教育研究,2007.6.
[4]胡俠,鄭小娟.我國繼續教育發展趨勢探討[J].繼續教育研究,2007.4.
[5]周世昌,楊榮華.推進教育創新深化成人高等教育改革[J].成人教育,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