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秀珍

在過去的幾年里,我國光伏產業得到迅速發展,但是仍然沒有改變“兩頭在外”的畸形產業機構。“兩頭在外”,即一頭是產業鏈上游的硅料和設備依賴進口,另一頭就是產業鏈下游的光伏產品應用幾乎全部用于出口。作為“國外打工者”的角色,我國光伏產業只能看別人的臉色,處處受制于人。對此,業內專家紛紛提出了破解“兩頭在外”危機的出路,認為應提高光伏企業的創新能力,積極培育市場,實現健康、可持續發展。
“雙反”致傷我國光伏產業
2011年10月19日,美國7家太陽能制造企業共同發起一項針對中國公司的聯邦貿易訴訟,指責中國太陽能企業在美國及全球市場上“傾銷”太陽能產品,并要求美國對從中國進口的太陽能產品征收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11月8日,美國商務部正式對中國輸美太陽能電池(板)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今年5月17日,美國商務部初裁決定對我國光伏產品征收31.14%至249.96%的反傾銷稅率。美國商務部的初裁結果剛一出爐,就引起國內光伏行業的強烈關注。
當前,我國光伏企業并不太樂觀,受全球經濟低迷的沖擊,受歐盟市場減少對光伏的補貼和美國“雙反”的影響,賽維LDK等一些企業開始采用裁員手段,以管控經營成本。據調查顯示,我國半數以上的中小電池組件企業已經停產,30%大幅減產,10%~20%小副減產或努力維持,并已開始不同程度裁員。晶澳太陽能控股有限公司副總裁陳德胤表示,如果美方實施“雙反”,預計我國企業對美出口將增加36%左右的成本,基本不再有價格優勢。
國內光伏龍頭企業之一晶科能源表示:“美國光伏市場占國際市場的10%,同樣占到晶科銷售額的10%,而未來的歐洲市場能夠維持現在水平就已經非常樂觀,美國、中國、印度、日本與南美洲新興市場將是未來德國、意大利市場規模下降之后光伏企業的重要生存空間。所以美國的光伏市場雖然不大,但也絕對重要,美國‘雙反’調查關上貿易之門,對中國光伏企業是直接的打擊。”
據媒體報道,我國光伏組件約占有美國市場的43%。在全球份額中,美國市場約占據中國組件出口份額的10%。為此,有業內人士表示,最好的結果是中美雙方進一步協商解決,同時企業要積極應訴。否則,反制一開始就是貿易戰,將很大程度破壞中美雙方利益。
“兩頭在外”企業遇阻
我國光伏產業排前五名企業的產品幾乎90%以上都是用于出口,而上游的硅料和硅錠生產也在很長的時間內依靠國外的技術。因此,在歐債危機和美國經濟不景氣、紛紛加大貿易壁壘的背景下,對外依存度達90%以上的我國光伏企業不得不面對量價齊跌的局面。
這一局面直接導致我國光伏企業從2010年下半年開始出現產能過剩、庫存高企的嚴峻形勢。2011年,國內光伏產能同比增加一倍,但是實際需求僅僅增加25%。“今年受產品積壓影響,光伏組件產能增速有所放緩,但是需求下跌更加嚴重。光伏企業仍承受高庫存的壓力。”中投顧問新能源行業研究員沈宏文表示。同時,價格下跌也令企業苦不堪言。
對于如何破解高庫存難題,沈宏文表示,質量的“質”是放在“量”前面的。這就提醒企業應當將產品質量置于首位,而國內大多數光伏企業恰恰相反,片面追求擴張產能,卻忽視了光伏組件的質量和技術。“目前國內光伏組件產能過剩是事實,但是過剩的絕大多數是低端產品,高端產品不但不存在這一問題,甚至需要從國外進口。因此,要改變國內光伏企業產能過剩的現狀,必須要求光伏企業轉變發展思路,致力于提高產品質量和技術研發。”他說。
如果光伏產業的市場始終在外,產業發展勢必受制于人。“兩頭在外”的格局也導致我國光伏產業鏈失去“定價權”,加上數百家光伏企業在國際市場“堆擠”,行業的生存境遇可想而知。
破解危機尋找出路
我國光伏產業必須盡快扭轉這種“國外打工者”現狀,對此,業內專家紛紛出招。
第一,到光伏產品出口市場辦廠。廣東易事特電源股份有限公司技術中心副主任徐海波表示,出口美國的光伏產品,如果征收了30%左右的反傾銷稅,將使得我國光伏企業的制造優勢幾乎喪失,企業很可能零利潤甚至負利潤。徐海波認為,美國“雙反”不一定全是壞事。“光伏產品出口美國創匯并不多,出口的更大價值是培育了我國的新能源產業。我國光伏企業的實力,已經對美國造成了沖擊。”因此,他建議光伏企業可到光伏產品出口市場或其他國家辦廠,大膽“走出去”就地生產,規避歐美市場的貿易壁壘。是不戰而敗還是迎難而上關系到國內在美光伏產品的生死存亡。

第二,加強市場培育措施。價格暴跌、產能過大,其結果只能是行業的殘酷整合。一大批中小企業肯定面臨被淘汰,大型企業如果成功挨過寒冬,將會變得更具競爭力。“此時此刻,我們非常期待政府有關部門能啟動市場培育手段。”慈溪一家光伏企業負責人表示,如果任憑我國光伏行業自由調整,將給國家帶來不應有的巨大損失,政府部門應當通過多種手段,引導光伏行業的調整和發展。
業內專家認為,即使沒有“雙反”也應提高對國內光伏產能的消化能力。而國內市場的啟動必須步入理性軌道,許多地區在規劃光伏建設時更多是出于拉經濟發展的目的,沒有全盤考慮電網的接納容限問題,加上當地電源結構和電力消化能力有限,導致了建成的光伏電站有力使不出的狀況。要加快國內市場的開發,政府應該給予配套的政策和補貼支持光伏產業的發展,使得企業在國內的產品自產自銷,降低成本,擴大在國內的廣泛應用。
第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副理事長孟憲淦表示,我們不能把光伏產業僅僅當做加工產業來看待,一定要在科技進步和科技創新方面要有所突破,這才是改變這種狀況的根本。目前產業在晶體硅方面的制造研發技術還是領先的,但是在薄膜電池方面技術和設備相對比較落后。“十二五”期間要使光伏產業的產業鏈更為完備,其重點是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如果在這個目標上能有所進步的話,那么我國光伏產業還是會在國際上有很好的競爭力的。
山東裕程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孫祺翔認為,光伏企業應不斷地提高光伏終端科技的含量,應多嘗試與大學院校進行校企聯合項目開發,以較快較好的形式取得更好的科技成果和新興技術應用到生產中來,從而降低光伏的成本,使市場的銷售能夠打開。
第四,推動屋頂電站大規模實施。業內專家認為,未來光伏行業新的黃金時代將出現在屋頂電站大規模實施之時。根據國家提出的《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十二五”末光伏發電裝機目標為10GW,其中屋頂光伏電站為3GW,“十三五”期間,屋頂光伏也將實現井噴式發展,到“十三五”末,將以25GW占據國內裝機總量的半壁江山。與在荒漠廣泛建造大型光伏電站相比,屋頂電站將更直接地使人們感受到光伏所帶來的綠色能源。利用居民閑置的屋頂資源即可建成小型電站,不僅節省大量電站建設土地,避免長距離電力輸送與損耗,也減少電網中間環節,節省電網的投入,在技術上也比較容易實施。
第五,退燒進補推動健康發展。光伏企業要健康發展,必須先“退燒”。首先,“退燒”需先降溫。政府應該把發展新能源產業“積極性”過熱局面扭轉過來,對于現有產能,假如能夠做科學、合理、有序的整合,對于改變競爭無度、集中力量謀求行業技術再提升是很有意義的。其次,降溫以后須進“補”。光伏要發展、要壯大,除了產業導向之外,還必須發展其下游產業鏈,擴寬其運用和發展空間。光伏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最重要的還在于有一個各方都大力支持的公平的可持續的市場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