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琦赟,饒 玲,曾玉萍,邱小燕,彭 榕
(萍鄉市婦幼保健院兒保科,江西 萍鄉 337000)
隨著圍產醫學的發展和進步,使得過去許多瀕臨死亡的腦損傷患兒得以生存下來,腦損傷患兒有產生腦癱、智力低下、癲、感知覺異常及行為異常等疾病的風險,是兒童期致殘的主要疾病。由于嬰兒中樞神經系統還處在發育時期,嬰兒的大腦發育規律為年齡越小,腦發育越快,代償性和可塑性愈強,具有很大的功能重組的能力,治療愈早,效果愈好。如果能在腦損傷的早期獲得系統的康復治療,腦損傷有望完全康復。萍鄉市婦幼保健院自開展腦損傷早期干預工作以來,對于早期腦損傷的患兒,在單純撫觸基礎上聯合應用小腦電刺激儀治療,取得了明顯療效。報告如下。
選擇2010年7月至2011年7月在本院新生兒科住院明確診斷的早期腦損傷患兒50例,其中早產兒38例,缺血缺氧性腦病兒12例。入選標準:1)年齡在3個月以內,頭顱B超顯示室管膜下囊腫的腦損傷患兒;2)無遺傳、代謝性疾病患兒;3)無先天發育畸形。早期腦損傷臨床表現:1)新生兒期:哺乳困難,肌張力改變,新生兒痙攣。2)1~3個月:視聽反應欠靈敏,不能微笑等智能發育遲緩;頸部活動欠佳,手緊握拳軀干硬性伸直或全身松軟等運動發育遲緩;原始反射強陽性表達。將50例患兒按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觀察組25例,男18例,女7例,早產兒18例,缺血缺氧性腦病兒7例;對照組25例,男16例,女9例,早產兒20例,缺血缺氧性腦病兒5例。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
對照組患兒每天由專業技術人員行撫觸訓練療法,每次20 min,每日1次,連續治療3個月。撫觸訓練方式:頭面部按摩、肢體按摩、軀干按摩、穴位按壓。
觀察組在實施撫觸的基礎上聯合小腦電刺激儀治療。小腦電刺激儀治療方法:采用生物信息模擬技術及計算機軟件技術合成脈沖組合波形,通過黏帖于兩耳側乳突的電極貼片,無創引入小腦頂核,對人的腦部進行電刺激治療,擴張大腦血管,改善腦微循環。主強設置是調節主治療電極輸出電流的強度,選擇2—3,主頻設置是調節電極輸出流量的頻率,為1—4,時間設置30 min,每日1次,1個月為1個療程。
每月進行定期監測,包括神經運動評估、肌張力、姿勢反射、感知覺等方面的檢查。治療3個月后行頭顱B超及CDCC智能測試,觀察其運動發育、智能發育改善狀況及室管膜下囊腫消退時間。
治療1~3個月觀察組室管膜下囊腫消退23例,占92.0%(23/25),對照組消退4例,占16.0%(4∕25),2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2組其余患兒室管膜下囊腫均在治療6個月內消退。經過3個月治療,智能發育指數(MDI)與運動發育指數(PDI)觀察組分別為(97.44±6.95)﹑(94.32±5.69)分,對照組分別為(77.12±5.60)﹑(77.56±5.92)分;觀察組MDI和PDI分數均明顯高于對照組,2組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早期腦損傷患兒由于早產、缺氧、缺血、窒息、黃疸等高危因素,可導致患兒四肢張力改變,視聽功能欠佳等運動及智能發育遲緩,如沒有得到早期的綜合治療,有產生腦癱、智力低下、癲、感知覺異常及行為異常等疾病的風險,將影響患兒日后的生活質量。作為兒童保健和兒童康復工作者,有責任對腦損傷患兒進行定期隨訪和系統管理,進行早期康復治療,最大限度降低腦癱發生率和傷殘程度。
早期腦損傷患兒,特別是早產兒,大多頭顱B超顯示:單側或雙側室管膜下囊腫,囊腫的大小隨顱內出血量的多少和患兒近期吸收的快慢有密切相關[1]。室管膜下囊腫是指新生兒尾狀核頭部和丘腦交界處的室管膜下出血,經2~4周后,血液吸收,受損的腦細胞液化,原出血部位呈現出小液性暗區,此液性暗區即為室管膜下囊腫[1]。囊腫消退越早對腦損傷患兒的運動及智能發育影響越小。腦損傷在6個月內治療為早期治療,在3個月內為超早期治療。嬰幼兒年齡越小,腦發育越快,代償性和可塑性越強,具有很大的功能重組能力,治療愈早,效果愈好[2]。
撫觸是一種全身性的按摩,能通過皮膚這個人體最大的感受器官,將刺激傳入中樞神經系統,以促進神經細胞的發育,促進突觸數量長度的增加和軸-樹突間的廣泛連結。配合以適當的穴位按壓,能促進皮膚感知覺的神經發育,能緩解早期的肌張力緊張,促進原始反射的消退,促進正常姿勢的發育。
近年來的臨床研究表明,小腦電刺激儀可以明顯增加局部腦血流,改善腦循環,主要通過腦干網狀結構和紋狀體到大腦的血管舒張中樞,刺激小腦頂核,擴張腦血管,增加局部腦血流量,同時還可引起血液流變學的改變,使微循環得到改善[2]。
本研究結果顯示,在撫觸的基礎上聯合小腦電刺激儀治療早期腦損傷患兒,較單純實施撫觸訓練的患兒室管膜下囊腫消退時間更快、CDCC智能測試及運動行為神經評估分數更高,表明此項技術可以促進患兒正常運動模式的建立,促進智能的發育,減輕或阻止后遺癥的發生,且安全﹑可靠﹑無創,適宜在臨床廣泛應用。
[1]韓新洪,解左平,袁華,等.新生兒室管膜下囊腫的超聲分析[J].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2010,18(9):78,119.
[2]余秀梅,廖偉,趙聰敏,等.小腦電刺激促進缺氧缺血性腦病患兒運動和智能發育的臨床觀察[J].重慶醫學,2009,38(22):2809-2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