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 鳴,李根林,周世鋒
(德安縣人民醫院CT室,江西 德安 330400)
急性胃腸穿孔的首選影像學檢查方法是立位腹部X線平片,診斷的依據是出現膈下游離氣體,但對少量腹腔內游離氣體常難以發現[1]。CT是一種無創性影像學檢查方法,具有高度的敏感性、特異性和準確性,能夠發現極少量腹腔內游離氣體,清晰地顯示腹腔內游離氣體的部位及范圍,為外科醫生決定手術還是保守治療提供了重要依據[2]。筆者對德安縣人民醫院2008年9月至2011年12月因急腹癥而就診的19例胃腸道穿孔患者的臨床及影像學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報告如下。
收集在本院治療的胃腸道穿孔患者19例,男13例,女6例,年齡16~65歲,平均42.7歲。所有患者均術前均進行CT與X線檢查并經手術確診。其中14例既往有胃、十二指腸潰瘍病史,3例有明顯腹部外傷史,2例為腸道腫瘤破裂。16例表現為突發性上腹部疼痛及腹肌緊張,3例外傷患者表現為全腹部壓痛。
X線平片使用萬東500 MAX線攝片機,患者采用立位腹部平片。螺旋CT掃描使用西門子Emotion16排螺旋CT機,患者取仰臥位,掃描范圍從膈面連續掃描至恥骨聯合,層厚8 mm,層距8 mm,采用常規腹部窗(窗寬:160~240 Hu;窗位:50~90 Hu)、寬窗寬和低窗位。
14例(73.7%)立位腹平片發現膈下有游離氣體,5例未發現膈下游離氣體。
診斷胃腸道穿孔18例(94.7%)。1)胃穿孔11例,CT表現為劍突下隱窩氣體密度影,其中有5例同時見腹腔內液性低密度影(封四圖1A)。手術證實5例為胃后壁穿孔,6例為胃前壁穿孔。2)十二指腸穿孔5例,其中4例表現為劍突下隱窩氣體密度影(封四圖1B),1例表現為小網膜囊區氣體密度影。有1例患者腹痛1 h先攝站立位腹部平片,未見游離氣體,即行CT掃描發現腹腔劍突下隱窩極少量圓點狀低于脂肪密度的游離氣體影,9 h后再次攝站立位腹部平片,仍未見膈下游離氣體,后經開腹手術證實為十二指腸球部前壁小穿孔,且該孔被食物阻塞。同時合并腹腔少量積液4例,表現為右肝上間隙及肝腎隱窩見少量液性低密度影。手術證實3例十二指腸降部穿孔,2例為十二指腸球部穿孔。3)回腸穿孔1例,表現為膽囊窩處小囊泡狀氣體密度影,對該病例行多平面重建觀察為游離氣體,并可見回腸腸壁局部增厚。手術證實回腸腫瘤破裂穿孔。4)結腸穿孔1例,表現為劍突下隱窩積氣,螺旋CT檢查前行立位腹平片發現有膈下游離氣體,并可見升結腸壁明顯增厚,手術證實升結腸腫瘤破裂穿孔。
CT掃描漏診1例胃腸道穿孔患者,可能是由于胃壁穿孔小,胃壁增厚,腹腔內未見明顯游離氣體征象,周圍炎性反應非常輕,導致漏診。
臨床懷疑患者有胃腸道穿孔時,傳統的檢查方法首選立位腹部X線平片和口服水溶性碘造影劑作為初步檢查的診斷方法。自從有了多層螺旋CT掃描及容積重建功能,CT對胃腸道穿孔所形成的腹腔微量的積氣及積液顯示非常敏感,X線平片不能發現的膈下積氣CT薄層掃描能清晰地顯示,CT掃描對早期胃腸道穿孔也可較清晰地顯示[3],從而為患者爭取治療時機。本研究中1例患者在急性腹痛1 h后CT即發現腹腔劍突下隱窩少量積氣,而腹部X線平片在9 h后仍未能發現游離氣體。
本研究中19例患者CT檢查有18例(94.7%)發現有游離氣體征。但CT未發現游離氣體征仍不能完全除外胃腸穿孔,這與立位腹部X線平片的診斷限度類似,只是由于CT的更高的密度分辨率,其發現游離氣體征的敏感度較立位腹部X線平片高[4]。
螺旋CT檢查對外傷性胃腸穿孔的定性診斷有較高價值,對定位診斷有一定價值,對臨床治療有重要指導意義。筆者認為,對臨床高度懷疑胃腸穿孔的外傷患者應行全腹部螺旋CT掃描并采用常規腹部窗和寬窗寬、較低窗位2種技術進行觀察攝片,必要時對感興趣區行多平面重建,以有效地提高診斷質量、避免漏診[5]。
CT掃描由于速度快,分辨率高,患者不需要特殊準備,1次掃描成形,而X線攝片要求患者配合,有些還需要口服含碘造影劑,帶來一些隱患。對于急腹癥患者,尤其是高度懷疑胃腸道穿孔患者,CT檢查是必要而首選的手段。隨著多排螺旋CT的快速發展,CT重建技術更快捷、簡單、實用,圖像更加清晰,使醫生在診斷前進行一次無損傷的“解剖”,又可縮短診斷所需時間,明顯提高醫療質量。
[1]王榮華,張勇剛,陳軍,等.劍突下隱窩積氣在早期胃腸穿孔中的CT診斷價值[J].中華放射學雜志,2004,38(7):759-761.
[2]李松年,唐光健.現代全身CT診斷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1243.
[3]項光漲,劉克昌,陳光華,等.CT掃描對早期胃腸穿孔的診斷價值[J].浙江實用醫學,2008,13(5):370-371.
[4]吳仁華,鐘小玲,邱小康.螺旋CT診斷胃十二指腸潰瘍穿孔的價值[J].放射學實踐,2009,24(6):640-642.
[5]趙亮,王亞靜,林梅.螺旋CT在診斷外傷性胃腸穿孔中的應用[J].實用醫技雜志,2008,15(23):3072-3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