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偉
(棗莊市嶧城區中醫院,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承水路10號,277300)
血管性頭痛屬于中醫的內傷頭痛范疇,為青壯年常見病。我們自2001年1月-2010年6月,用自擬川芎止痛湯治療血管性頭痛50例,取得滿意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50例患者中,女性32例,男性18例;17~29歲15例,20~29歲15例,30~39歲12例,40歲以上8例;發病時間,6天~1年18例,2年19例,3~4年6例,5年以上7例。
1.2 診斷依據 反復發作,呈一側發作性頭痛,為持續性跳痛,或兩側頭部交替性作痛,后多固定一側刺痛。發作時可伴有惡心嘔吐,腦血流圖示:上升快,下降速,波幅高,兩側波幅不對稱。
1.3 治療方法 給予自擬川芎止痛湯(川芎15~30g,天麻20g,白芷 15g,白芍 15 ~30g,白蒺藜 15g,菊花 10g,蟬蛻 12g,地龍10g,黃芩 10g,梔子 10g,鉤藤 15g,甘草 6g)。水煎服,日 1劑,分3次飯后服。若舌苔白膩加半夏10g,陳皮10g,石菖蒲10g;頸部板痛加葛根15g;舌苔黃、口干欲飲加石膏15~30g;若婦女經期頭痛,月經量少加柴胡12g,桃仁10g,紅花10g,川牛膝15~30g;若跳痛不止,加全蝎6g,僵蠶10g,蜈蚣2條。
痊愈:服藥后痛止,經觀察1年以上未復發者;有效:服藥6~10劑頭痛程度明顯減輕,持續時間較治療前縮短;無效:服用6劑后頭痛如故。50例中,治愈38例,有效10例,無效2例;總有效率96%。療程最短3~6天,最長9~15天,平均8天;一般服藥6~10劑頭痛即消失,為鞏固療效再服中藥3~4劑。
某,女,29歲。2005年4月28日初診。左側頭痛2年,加重2天,為持續性跳痛,伴有口渴欲飲,便秘,曾在某醫院內科診斷為血管性頭痛,給予西比靈口服,療效不顯著。查見脈弦數有力,舌質紅,苔薄黃。腦血流圖示:兩側波幅不對稱,右低左高,波幅差>30%,診斷為左腦血管擴張性頭痛。證屬肝經風火上擾清竅,治宜清熱祛風,平肝止痙,藥用川芎30g,天麻20g,白芍30g,白蒺藜15g,白芷15g,菊花10g,蟬蛻12g,地龍12g,黃芩10g,梔子10g,蔓荊子10g,石膏15g,川牛膝15g。每日1劑,水煎300mL,飯后約1h內服。連進6劑,左側頭痛消失,精神轉佳,為鞏固療效,繼服前方3劑,經隨訪年余未復發。
頭側屬少陽,該病常責之于肝膽,多因情志內傷,郁怒傷肝,日久致肝郁化火,火極生風,風火上擾清竅,傷及腦絡則持續性作痛。方中川芎辛溫活血行氣,祛風止痛,是治頭痛之主藥;天麻具有平肝潛陽,熄風止痙,通絡止痛之功。菊花、白蒺藜、白芍散肝經內熱,解郁平肝明目;梔子、黃芩清熱瀉火;地龍、白芷、蟬蛻祛風通絡止痙;牛膝引火下行;諸藥相伍,共奏清熱祛風、平肝解痙止痛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