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運寧,戴文斌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世界主要國家糧食安全分類中,我國屬于安全程度較低的國家,歷來重視全面提升糧食安全保障能力[1-3]。中共中央、國務院2012年發布了《關于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見》,貫徹中央“一號文件”精神,我們認為,“三色農業”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21世紀創新型現代農業理論[4-5]。響應朱镕基、姜春云和溫家寶、回良玉2屆國務院領導指示精神[6],狠抓“三色農業”,突出“白色農業”,加強現代農業理念的宣傳,并到農村去,創建“農業創新工程——白色農業產業化試驗園”[7],將為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作出新的貢獻[8]。
“綠色農業、白色農業、藍色農業”——“三色農業”,是符合科學發展觀的創新型農業經濟發展理論[9]。它以食品的概念置換糧食,把農業從單一綠色,擴展為綠、白、藍3色的現代大農業;它包括產前至產后、田間到餐桌,要求農產品生產全過程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以獲得健康營養、安全衛生的食品為目的。它堅持了以人為本的科學創新精神,實現了農產品數量和質量上的安全穩定提高[10]。
“三色農業”的創立者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究員包建中先生認為,自然界生物資源3大類(植物、動物、微生物)中,微生物同樣可以提供食物、飼料、工業原料、新能源、生物農藥及肥料。因此,他將傳統的利用植物和動物資源向現代化進軍的農業稱為“綠色農業”;將海洋、水生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稱為“藍色農業”;將第3類生物即微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稱為“白色農業”。“白色農業”通過優化配置微生物自然資源,利用其驚人的繁殖能力,采用生物工程中的酶工程、發酵工程,在工廠條件下,生產人類及動物所需要的營養品和保健品。由于生產者穿著白色工作服,在潔凈的廠房里生產,產品的產量、質量均可得到穩定保障,所以形象地稱其為“白色農業”[11-12]。
在改革開放的浪潮中,1986年7月包建中先生在撰寫的《發展高科技應創建三色農業——綠色農業、白色農業、藍色農業》中首次提出“三色農業”和“白色農業”概念。錢學森院士不僅支持這一新概念,而且將“三色農業”納入他提出的“第6次產業革命”的范疇,并指出“三色農業中白色農業是重點”[13]。1995年為辯駁美國世界觀察研究所布朗所長提出“誰將養活中國”的言論,包建中先生給國務院領導撰寫了以“白色農業”為核心的建議報告,受到朱镕基和姜春云副總理的重視和批示:“要狠抓白色農業”[6,14],并批準在1999年5月于北京召開了第一屆國際白色農業研討會。2000年9月錢學森又與盧良恕等7位院士聯名給溫家寶總理、回良玉副總理寫了建議信[15],總理批示召開第二屆國際白色農業研討會,使中國學者創立的“三色農業”理論,在連續2屆國務院領導的重視下,走向了世界。
“民以食為天,食以糧為源”,古往今來,人類賴以生存的農產品完全來自于陸地,農產品就是所見到的植物、動物,“米袋子”和“菜籃子”[16-17]。300 a前,列文虎克顯微鏡的發明使人類發現了第3大生物資源——微生物;工業化造船業的興起,推動了廣袤海洋的探險和發現,水生生物資源也進入了人類的視野。
“三色農業”第一次提出將這些食物囊括其中,這不光是數量上的增加,因為從理論上說,糧食安全按照聯合國糧農署的定義,是要做到“能夠確保所有人在任何時候都既買得到又買得起維持有活力和健康生活所需的基本食品”[18],把現代農產品定義為三色農業,它使農業從滿足人類取食原字號農產品,吃飽肚子,走向了取食健康營養、安全衛生的加工食品,享受生活。突顯了農產品的現代內涵[19]。
溫家寶總理面對今天中國的經濟發展狀況提出了一個寓意深刻的“乘除法”:多么小的問題,乘以13億,都會變得很大;多么大的經濟總量,除以13億,都會變得很小。這道“乘除法”不僅對國際社會全面了解中國大有裨益,而且對我們認識我國的基本國情,指導農業發展,建設新農村也有深刻的啟示[20-21]。人口多,資源少,底子薄,決定了農業發展、食品安全任務的艱巨和困難。傳統農業以土為基礎、水為命脈,農業面積只局限于陸地,農業資源只應用開發植物、動物[22]。食品概念下的“三色農業”,涵蓋了魚蝦、海帶、各種藻類、浮游生物等為人類提供營養豐富優質食物的水產品,即“藍色農業”,把農產品生產的范圍拓展到了碧波蕩漾的江河湖海[23-24]。現代海洋科學技術的發展,海水養殖業的出現,實現了這些產品的大量人工繁育。美國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實施“海洋農牧場計劃”,而日本也從80年代開始實施“海洋騰飛計劃”,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藍色農業”在這些發達國家已成為現實。包建中先生在我國今天土地剛性減少的情況下,把農業生產的眼光投入到占地球71%的海洋、水域,使“三色農業”包容了地球表面的全面開發,浩瀚無垠的大海從淺海200m到深海上千米深的水域,具有多層次立體開發的潛能,將大大增加農產品生產的利用面積,為農產品生產數量的增長,提供了長期穩定的基本保障[25-26]。
我國加入WTO后,出口產品的技術、質量標準亟待整體提高。我國出口產品,尤其是農產品屢遭“綠色壁壘”,這固然有一些國家濫用世貿規則以阻撓我國產品進入的原因,但也有我國出口農產品確實存在質量不高、標準過低,且存在惡性競爭等問題[27]。“三色農業”理論指導下的農業,特別是狠抓“白色農業”這個重點,是實現綠色化安全食品的現代大農業。微生物消化、吸收、利用、再生產,是現代農業經濟中循環再生的重點環節,“三色農業”指導下的現代大農業,通過“白色農業”技術保持了持續穩定增長的農業和資源與環境的永續利用,從而實現食品的有效安全供給[28]。在“白色農業”這一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鏈接下,它依靠人工能源,常年工廠內應用發酵工程和酶工程高新技術,規模化生產,不僅節土、節水,還可充分利用廣泛存在的可再生資源,并實現無害化生產,這正是錢學森強調“白色農業”是“三色農業”重點的原因[13,29]。可見,正是“白色農業”的加入保障了現代大農業農產品的質量安全[30-31]。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2004年4月19—21日在北京召開的第二屆國際白色農業研討會上,41個國家和地區的參會代表對“三色農業”表示了廣泛認同,同時產生了“海外華人學者和國內學者的2項建議”,要求在我國西部大開發地區建立示范性農業創新工程——白色農業產業化試驗園[7]。經山西省農科院組織專家近百次到山西農村考察論證,針對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特點,認為乘著中央“一號文件”的東風,利用山西大水網建設的有利時機,率先在干旱、半干旱的黃土高原上建起“三色農業”齊全的白色農業產業化試驗園,具有典型的現實意義[32]。
5.1 大水網建設促成了“藍色農業”的建立
黃土高原殘垣溝壑區總體上十年九旱,但7—9月伏雨集中,占年降雨量的60%以上,加上光照充足、雨熱同步,是抓住時機積聚雨水的大好時機。通過有意識的“藍色農業”建設,將使“三色農業”在北方得到全面實踐[33]。近年來,山西省農科院在鄉寧縣委縣政府的支持下,在鄉寧縣棗嶺鄉啟動了“棗園白色農業試驗園項目”:“綠色農業”示范區由坡地、溝谷地的水果、干果和旱作農業無公害綠色作物生產區,向陽坡溫室或“四位一體”生態溫室,瓜果蔬菜生產區組成[34];“白色農業”示范區主要由背陰溫室大棚蘑菇示范區,水果、干果和土雞放養區的林下經濟,食用菌生產區組成;“藍色農業”示范區,受山西省大水網建設項目支持,由攔洪蓄清,新建的水庫將配套相應特種魚類的養殖技術組成水生生物養殖業[35]。它不但可以產生養殖效益,而且在缺水干旱季節,還承擔部分抗旱保水功能,為綠色農業和白色農業的生產,以及實驗區職工生活提供充足的水資源供給。從而形成“三色農業”的資源循環型、可持續發展的新型農業樣板。
5.2 轉型跨越的先行先試,創造了“綠色農業”的有利條件
近年來,山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加快轉型跨越的發展步伐。山西本來是我國連片貧困的農業弱省,其化學農藥、化學肥料以及各種化學制品的應用遠遠低于全國水平。一張白紙正好畫出最美麗的圖畫,窮則思變。“三色農業”理論指導下的大農業,特別是狠抓“白色農業”這個重點,將為實現綠色生態安全食品的農產品生產創造條件[35-36]。“三色農業”實施的過程,就是農業產業從理念到實踐朝著現代化、工業化、無害化邁進跨越的過程,思想得到了升華,社會走向了進步,自然地實踐著生產者和一、二、三產業全面協調發展的科學發展觀。而這一切,將自然引導農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同時,不斷提高生產者素質,從而逐步邁向知識經濟的新時代,實現了“三農”建設的轉型跨越[37-38]。
5.3 節能減排的新能源政策,推動著“白色農業”的循環經濟
目前,我國農產品消費需求,尤其是果蔬產品消費需求呈現高級化、多無化、周年化及多樣化的傾向,追求優質、精細、新鮮、營養、方便、安全。白色農業產業化試驗園建設遵循循環經濟理念,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39]。近年來,山西省農科院建設的幾個試驗園生產了原生態土雞、土雞蛋、富硒雞蛋[40]、食用菌、無公害干果、水果及山西特有的雜糧保健品,提高了農產品檔次,豐富了貨架內容。例如太谷縣東曲河村土雞場內,山坡原來種有槐樹、棗樹、核桃,溝谷地種有玉米、馬鈴薯、蔬菜,2011年新建大棚溫室1座、有機肥廠1座,沼氣池可供本場照明、做飯,安裝的太陽能可供熱水應用,綠色生態建設的理念,加上白色農業具體項目的實施,使土雞場遠離農藥、肥料及化學添加劑的污染,符合綠色農業安全食品生產的環境和條件。土雞的外表美觀,體型嬌小,皮薄肉嫩,質地鮮美,營養豐富。土雞蛋比食用配料的雞蛋個小,黃白分明,熟食味鮮,充滿自然原始的風味,讓人回味無窮[41-42]。隨著山西省休閑觀光農業的興起,2012年東曲河土雞場,參與了“山西健康之聲”廣播組織的5月自駕車主題植樹活動,該活動以“播種一片綠色,收獲一份健康”為題,吸引了來自城市的數10個家庭,他們認領當地種植的核桃、蘋果、杏樹,提著小籮筐采收土雞蛋,吃農家飯菜,體驗“三色農業”理念,實踐原生態自然養殖,奔走鍛煉體魄,獲取著鄉村的寧靜與健康[43]。
總之,根植于高科技集成的“三色農業”,將極大地提高農產品的供給保障能力。1996年2月5日國務院研究室樂觀地預測:21世紀的中國農業變革結局,將呈現出綠色“露天農業”與白色“工廠農業”并存;綠色、白色“陸地農業”與藍色“海洋水生農業”并存,實現農業多種形態生產模式。綠白藍“三色農業”的產生,將是人類社會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偉大變革[14,44]。我們相信,在“三色農業”創新理論指導下,創建農業創新工程——白色農業產業化試驗園將會持續增強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將迎來山西農業走向現代化轉型跨越的美好明天。
[1]世界銀行《中國的糧食安全:長期問題與可選方案》編寫組.中國的糧食安全:長期問題與可選方案[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
[2]楊愛國.金融危機背后隱藏著更嚴重的糧食危機[N].參考消息,2008-11-20.
[3]唐湘岳,紀富貴.袁隆平:離心愿還有多遠?[N].光明日報,2011-04-12.
[4周運寧,肖北鷹,張筱秀.21世紀農業經濟發展的科學選擇:三色農業[J].山西農業科學,2004,32(4):86-90.
[5]周運寧.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現代農業“三色農業”[J].黨的生活,2006(6):18-20.
[6]周運寧,岳壽松.白色農業:微生物資源產業化[C]//第一屆國際白色農業研討會文集.北京:中國農業科技出版社,2001.
[7]陸偉雄,岳壽松,周運寧,等.海外華人學者和國內學者的兩項建議[R].北京:第二屆國際白色農業研討會,2004.
[8]周運寧.貫徹中央一號文件 促進農業科技創新[J].山西老科協通信,2012(2):23-30.
[9]包建中.中國的白色農業:微生物資源的產業化利用[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1.
[10]周運寧,肖北鷹,張筱秀.“三色農業”:中國發展現代農業的創新理論[J].華北農學報,2010,25(增刊):194-196.
[11]包建中.農業改革,要有兩大突破[N].科技日報,1994-02-28.
[12]包建中.發展白色農業向微生物要“糧”[J].求是,2001(8):63-64.
[13]劉恕,涂元季.錢學森論第六次產業革命通信集[M].北京: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
[14]楊家哲.加快農業“三個戰略調整” 大力發展“白色農業”和“藍色農業”[J].國務院研究室《送閱件》,1996(9):1-6.
[15]錢學森,盧良恕,邱式邦,等.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聯名建議:召開“白色農業科技座談會”[J].中國農業科學院,2000(9):1-10.
[16]周運寧,張寶山,林汝法,等.食品業也應成為山西支柱[N].發展導報,2001-02-16.
[17]周運寧,張寶山,林汝法,等.關于加快發展食品產業的建議[R].太原:科技工作者建議,2001.
[18]徐明棋.要注意新的糧食安全問題[N].文匯報,2012-04-17.
[19]盧良恕.中國農業新發展與食物安全新動態 [J].中國食物與營養,2004(增刊):9-14.
[20]鞏玉生,郝鵬鴻.祁寯藻農學思想研究[M].太原:三晉出版社,2011.
[21]廖政軍,李珍,紀雙城,等.70億人口,世界拿什么養活[N].環球時報,2011-03-08.
[22]新華社.人均耕地1.4畝傳遞三大警示信號[N].山西日報,2006-04-17.
[23]王建高,邢桂芳,相建海.農業,還可以是藍色的[N].科技日報,2005-05-25.
[24]劉歡.海洋生物產業助力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建設 [N].科學時報:中國生物產業,2010-07-05.
[25]盧華為.急需制定海洋新戰略[N].光明日報,2011-03-04.
[26]廖洋,劉彬.服務“黃藍經濟區”建設 提升濱海濕地研究地位[N].科學時報,2011-07-18.
[27]李林莉.白色農業:具有潛在開發前景的新型產業[N].山西農民報,1996-07-16.
[28]李靜.1961:小球藻滋味[J].瞭望東方周刊,2009(24):13.
[29]馬康,高博.利用生物質能 打造環保新村[N].科技日報,2008-10-21.
[30]程春生,金凱.山西省農業科學院開辟農業新資源 創建工業型農業[N].中國科學報,1996-12-13.
[31]尚喜峰,薩鑫,馬玉璽,等.二十一世紀 誰能養活中國人:對白色農業研究開發的認識與思考[N].山西日報,1998-05-20.
[32]馮建平.客觀地看待山西的落后[N].發展導報,2001-12-31.
[33]何平.水利:戰略性基礎支撐[N].光明日報,2011-02-15.
[34]郝建新,程春生.21世紀最具潛力的綠色食品[N].山西日報,1995-05-12.
[35]王夕源.麥康森的“藍色”財富創造之路[J].神州學人,2009(4):3.
[36]向杰,劉莉.光合作用的光榮與夢想 [N].科技日報,2004-07-09.
[37]周運寧,張筱秀,連梅力,等.知識經濟與三色農業[R].南寧:知識經濟與管理科學學術研討會,1998.
[38]周運寧,張筱秀,連梅力,等.“三色農業”,知識經濟時代農業科技的發展方向 [C]//第一屆全國白色農業學術研討會論文集.濟南:山東省農科院,1998.
[39]蕾切爾·卡遜,呂瑞蘭,李長生.寂靜的春天[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4.
[40]G.S.巴紐埃洛斯,林治慶,尹雪斌,等.生物營養強化農產品開發和應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0.
[41]楊巨斌,范松榮,杜會兵.白色農業落戶太谷“生態”回歸富農家[N].山西科技報,2010-03-23.
[42]程春生.朱金明:做白色農業的實踐者 [N].科學時報,2010-10-20.
[43]邰言.臺灣休閑觀光農業方興未艾 [J].臺聲,2008(2):39-41.
[44]韋建平.關于中國知識農業發展的現狀和對策分析 [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3(12):4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