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祖余,汪家國,沈國安
(1.安徽省六安市裕安區動物疫情測報站,安徽 六安 237000;2.安徽省金寨縣動物疫病預防與控制中心,安徽 金寨 237300;3.安徽省壽縣安豐鎮畜牧獸醫站,安徽 壽縣 232251)
發病豬場為新建場,采用自繁自養方式用發酵床養豬,豬場共飼喂母豬22頭、40~80日齡仔豬82頭。由于建場不久,飼養管理經驗缺乏,豬場從未給豬只驅過蟲。2011年9月中旬,部分仔豬出現腹瀉癥狀,經抗菌消炎、止瀉、抗病毒等治療,效果不明顯。82頭仔豬中,有腹瀉癥狀的有36頭,發病率43.9%,豬只發病后陸續死亡7頭,病死率19.4%。
病豬消瘦,被毛粗亂、無光澤,精神不振,食欲降低直至廢絕,皮膚及可視黏膜蒼白。前期糞便黏稠,呈灰白色或深灰色,病程稍長者拉水樣、紫褐色稀糞,糞便中帶有腸黏膜碎片,嚴重者肛門失禁,后軀被糞便嚴重污染。此時病豬極度消瘦,可見肋骨突起,皮膚干燥、無彈性,患豬行走時搖擺不定,不久即臥地不起、衰竭死亡。
病死豬嚴重消瘦,軀體沾有大量糞污。剖解可見:血液稀薄如水,心肌柔軟無力;肝臟表面布有許多直徑約為1~3 cm的云霧狀、不規則的白色斑塊,整個肝臟呈白色與本色相交的花斑狀;肺臟表面有少量出血點。剖開腸道,見數條長約十多厘米的白色蛔蟲成蟲;腸黏膜彌漫性出血,有的腸段因黏膜脫落而變薄;盲腸黏膜表面密集附有大量毛發樣的蟲體,蟲體一端鉆入腸壁,另一端游離在腸腔中,撥出蟲體,見游離端明顯比鉆入端粗壯,整個蟲體長約5 cm左右。由于大量蟲體鉆入,盲腸黏膜呈紫紅色。
4.1 無菌取肝臟組織、肺組織接種于血瓊脂培養基和普通肉湯,37℃培養24h,結果未見細菌生長;
4.2 稱取10 g左右的病豬糞便,放入適量飽和鹽水攪勻后靜置半小時,蘸取表面液膜置于載玻片上后,加蓋玻片,鏡檢,可觀察到較多腰鼓形、棕黃色、兩端有卵塞的鞭蟲蟲卵以及大量短橢圓形、黃褐色,兩端有半月形空隙,卵殼表面起伏不平的蛔蟲蟲卵。
選用含伊維菌素和丙硫咪唑的復方驅蟲藥,全群拌料,連用5d,為防止繼發感染,可加入適量抗生素。經一個療程的用藥,除一頭病重仔豬死亡外,豬群腹瀉癥狀緩解,食欲和膘情逐漸好轉。
驅蟲期間的豬糞應由專人收集,無害化處理,以防止重復感染。
6.1 豬鞭蟲病是由毛尾科毛尾屬的毛尾線蟲寄生于豬的大腸(主要是盲腸)引起的,患豬以頑固性下痢、貧血、進行性消瘦為主要特征;豬蛔蟲病是蛔蟲寄生于豬小腸而引發的一種常見寄生蟲病,其主要引起仔豬發育不良和生長緩慢。這兩種病均常見,但混合感染較少,尤其是采用發酵床養豬的豬場。
6.2 對寄生蟲的診斷以發現寄生蟲蟲體或蟲卵為確診依據。本病例既在解剖過程中發現了成蟲,又在實驗室檢測中找到了蟲卵,故可確診。
6.3 無論采用發酵床養豬還是用常規方法養豬都應建立定期驅蟲制度才可避免本病發生。
6.4 豬驅蟲后應注意糞便的無害化處理,以防豬只接觸糞便后重復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