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立 鄒建綱 周忠興 吳小鵬 劉偉民 蘇彤 陳靜 蔣曉東 魏蓋杰 李壽春 張力峰
(南京醫科大學附屬常州市第二人民醫院泌尿外科 常州 213003)
自從1993年Winfield等[1]報道了首例經腹腔鏡腎部分切除術(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LPN),1年后Gill等[2]報道了首例腹膜后LPN以來, LPN在世界范圍內迅速得到了推廣,現已成為腎臟實質性小腫塊可選擇的,甚至是推薦的治療方式。在我國,隨著LPN技術的不斷成熟以及手術器械的發展,LPN在臨床上已取得了廣泛的應用。與開放手術相比,在臨床療效相同的條件下,有效地保留了患者的腎單位和功能[3],因而在腎癌治療中的地位日益提高,尤其對于T1期腎癌。我科室于2009年7月到2011年08月對45例T1腎癌患者行LPN,療效滿意,現總結如下。
本組共45例患者,其中男31例,女14例;年齡24~82歲,平均55歲;其中40例為常規體檢B超檢查發現,5例為其他疾病就診時B超或CT檢查時偶爾發現;腫瘤位于左腎20例,右腎25例,位于上極18例,中極5例,下極22例;腫瘤直徑1.5~4.0 cm,平均3.1 cm;臨床分期均為T1a期,無局部淋巴結及遠處轉移,術前均行彩超、靜脈腎盂造影、CT或MRI檢查明確診斷。
所有患者均采用全身麻醉,健側臥位,于腋中線髂嵴上1 cm、腋前線、腋后線12肋緣下分別置直徑10 mm、5 mm、10 mm的套管針(trocar),分別放置腹腔鏡及操作器械,設置CO2壓力為14 cmH2O。打開腎周筋膜,在腰大肌前方鈍性游離并顯露腎動脈,根據術前影像資料分離暴露腫瘤,用血管夾阻斷腎動脈并計時,用超聲刀或剪刀距腫瘤邊緣0.5~1.0 cm完整切除腫瘤及切緣組織,4-0可吸收線縫合集合系統,3-0可吸收線縫合創緣,創面徹底止血,松開血管夾,確定創面無活動性出血,腎臟張力及色澤恢復正常,完整取出標本后送病理檢查。緩慢降低氣腹壓力,再次觀察創面,確定無活動性出血,留置負壓引流管,拔除各穿刺Trocar,逐層關閉各切口。
計量資料以x表示,所有數據經SPSS 17.0軟件包分析。
45例手術均順利完成,無一例中轉開放。手術時間80~190 min,平均108 min,熱缺血時間17~45 min,平均26 min,術中出血30~400 ml,平均130 ml,無一例需要輸血。術后病理顯示腎透明細胞癌39例,乳頭狀細胞癌3例,嫌色細胞癌2例,顆粒細胞癌1例,所有切緣組織病理均為陰性。術后發生繼發性出血1例,經止血保守治療后癥狀好轉,其余患者無明顯并發癥發生。術后患者住院時間5~9 d,平均6 d,保留導尿2~4 d,平均3 d。術后隨訪4~28個月,中位隨訪時間為14個月。所有患者術后3個月均復查CT,以后每半年復查一次CT,未見腫瘤復發及淋巴結遠處轉移,腎功能檢查均正常。
近年來,隨著超聲和CT等影像學技術在臨床工作中的廣泛應用,小腎癌的檢出率明顯提高,目前普遍采用腎癌直徑≤4 cm來定義小腎癌,既往治療多采取開放手術,但存在手術恢復慢、痛苦大、住院時間長等缺點。隨著微創手術的不斷發展,保留腎單位的LPN因具有痛苦小、創傷小、術后恢復快、住院時間短等優勢,目前已逐漸替代了開放性腎部分切除術[4]。與開放性手術的目的相同,LPN 手術也是完全的移除腫瘤組織,并且在較短的熱缺血時間內進行充分而有效的止血,同時盡量保護腎功能免受損傷[5]。但LPN手術仍存在一定的爭議,如腎臟熱缺血的時限、手術創面的止血、腫瘤的切除范圍、術后并發癥等。
通過對本組研究資料的分析,我們認為有如下幾個方面體會供同行參供。
目前較成熟的LPN術需要暫時性阻斷腎臟的血液供應,即阻斷腎蒂,阻斷方式有腎動脈阻斷和腎動靜脈全阻斷。文獻報道顯示與腎動靜脈完全阻斷相比,單獨阻斷腎動脈能更好的保護患者術后的腎臟功能[6]。但同時熱缺血對腎臟的損傷也是保留腎單位手術(Nephrone-Sparing Surgery, NSS)中不可回避的問題,目前普遍認為將腎臟熱缺血時間控制在30 min內,對患腎功能的損傷是可逆的。Tompson等[7]的研究表示,將熱缺血時間限制在20 min更為合適;Bhayani等[8]的研究表示,腎臟熱缺血時間在55 min內不會影響患者的腎功能。本組病例我們均采用單獨阻斷腎動脈的方法,平均熱缺血時間為26 min,大于30 min 的6例,最長45 min,術后觀察對患腎功能無明顯損傷。目前對于術中保護腎功能方面的方法眾多,如保持腎臟低溫和不阻斷腎蒂切除腫瘤,前者在實際操作中過于復雜[9],而不阻斷腎蒂比阻斷腎蒂的LPN手術出血量明顯增多,手術時間也明顯延長,增加了手術風險。近來國內有學者報道采用阻斷腎段動脈行LPN手術,取得了滿意的療效[10]。術者通過CT及三維重建等檢查手段,在術前充分了解了患者腎臟血管的走行和腫瘤的血供,術中選擇性阻斷供應腫瘤的腎段動脈,減少了腎臟熱缺血的范圍,有效地保護了腎功能,在臨床工作中值得推廣。
腹腔鏡下NSS手術的關鍵在于出血的控制和創面的有效止血,手術視野的無血化是手術順利進行的關鍵。隨著新技術和新器械的臨床運用,大大減少了術中出血,但傳統的縫合技術仍是不可缺少的止血方法。國內外研究顯示采用Hemo-lok替代縫線打結可顯著縮短手術時間及腎臟缺血時間,我們也采用Hemo-lok替代取得了較好的止血效果,縮短了缺血時間,減少了術者出血。本組資料顯示術中出血30~400 ml,平均為130 ml,與國內外文獻報道的出血量相當。同時對于腫瘤位于腎實質內部的病例,在縫合腎實質前,應注意觀察集合系統有無損傷,如合并損傷,應先縫合集合系統,防止術后患者出現持續性尿漏現象。
能否完整的切除腫瘤及保持切緣陰性是判定LPN手術成功與否的關鍵。目前國內外多數學者建議切除范圍應距腫瘤邊緣0.5~1 cm,研究指出距肉眼所見腫瘤邊緣0.5~1 cm即可保證能完整切除腫瘤,同時保證切緣的陰性。本組病例術后隨訪期間,均未發現患者的腫瘤復發和轉移。
目前的研究顯示LPN術的主要并發癥為術后繼發性的出血和尿漏,本組出現繼發性出血1例,經對癥治療后患者有所好轉。我們認為術中縫合技巧對于預防術后出血尤為重要,這也要求術者具有較高的腹腔鏡操作技巧,學習曲線可能較長,需要長時間的積累。
[1] Winfield HN, Donovan JF, Godet AS, et al.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initial case report for benign disease[J]. J Endourol, 1993, 7(6): 521-526.
[2] Gill IS, Delworth MG, Munch LC. Laparoscopic retroperitoneal partial nephrectomy[J]. J Urol, 1994, 152(5 Pt 1): 1539-1542.
[3] Ari A, Ricardo L, Favaretto A, et al. Recovery of renal function after open and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J]. Eur Urol, 2010, 58(4): 596-601.
[4] Andre K, Berger, Robert J, et al.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a decade of evolution[J]. J Endourol, 2011, 25(2): 145-150.
[5] Porpiglia F, Volpe A, Billia M, et al. Assessment of risk factors for complications of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J]. Eur Urol, 2008, 53(3): 590-596.
[6] Gong EM, Zorn KC, Orvieto MA, et al. Artery-only occlusion may provide superior renal preservation during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J]. Urology, 2008, 72(4): 843-846.
[7] Thompson RH, Frank I, Lohse CM, et a1. The impact of ischemia time during open nephron sparing surgery on solitary kidneys: a multi- institutional study[J]. J Urol, 2007(2): 177, 471-476.
[8] Bhayani SB, Rha KH, Pinto PA, et al. Laparoscopie partial nephrectomy: Effect of warm ischemia on serum creatinine[J]. J Urology, 2004, 172(4 pt 1): l264-l266.
[9] Beri A, Lattouf JB, Deambros O, et al. Partial nephrectomy using renal artery perfusion for cold ischemia: functional and oncologic outcomes[J]. J Endourol, 2008, 22(6): 1285-1290.
[10] Shao PF, Qin C, Yin CJ, et a1. Laparoscopic partial nephrectomy with segmental renal artery clamping: technique and clinical outcomes[J]. Eur Urol, 2011, 59(5): 849-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