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波 付 強 張穎寧
新農村建筑及景觀建設,從文化傳承的角度而言,就是對可以反映文化特色的空間進行恢復、修復乃至擴展。通過建設,進一步強化文化背景,豐富文化內涵,突出文化特色,實現文化傳承。
實現新農村建筑及景觀文化的傳承,要遵從兩個原則:
1)功能性與美觀性、延續性相結合。完善的功能是新農村不同于舊農村的地方。要根據人口規模,合理進行公建配套和市政基礎設施配套。在合適地段規劃幼托、中小學,沿主要道路布置公共配套設施,如超市、農貿市場、儲蓄所、郵電所、銀行、社區醫院或衛生所、圖書館、休閑娛樂場所等,豐富村民的物質和精神生活,改善村民居住生活條件。同時,功能性要與美觀性、延續性相結合。新農村建筑及景觀文化,包含于幾千年來適應自然環境而形成的鄉土景觀、建筑。這些極富特色的景觀、建筑,往往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得到政府和文物部門保護,但卻是對廣大農村的景觀特色甚至民眾的精神需求具有重要意義,如祖墳,村頭的“風水樹”“風水林”“風水池塘”等。新農村建筑及景觀建設,要對此加以積極的利用。既要合乎人們的審美情趣、形式美的規律,還要能解決農村既存的具體功能性問題。新農村建筑及景觀建設脫離不開與時代的聯系。時代在不斷發展,人們生活的建筑和景觀也在不斷的發生改變。建設導致的改變不能割裂歷史,而是使人們既享受生活,又感受到時代的精神,更可以回味歷史的韻味。
2)生態化與現代化并重。另一個是生態化與現代化并重的原則?!按迓鋸倪x址開基,一般經過幾百年甚至上千年與環境的適應和發展演化,已經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俞孔堅,2004)。山水格局,溝渠阡陌,護坡池塘,林木墳塋,祠堂民居等景觀、建筑元素,都使鄉村生態系統維持在一個非常微妙的平衡狀態。長期超飽和狀態的耕作和人口壓力,使這種平衡變得非常脆弱。現代化的建設必須對此加以考慮。村莊可能擁有一塊小濕地來清潔人們產生的污垢,可能擁有一條小河或池塘來改善村落小氣候。這些,在村莊建設時都不應該被忽視,村莊現代化建設不能等同于鄉村城鎮化,而是村莊在保證、保持生態化前提下的現代化建設。
1)文化背景保護。實現新農村建筑及景觀文化的傳承,首先就要保護新農村建筑及景觀文化的背景。背景就是建筑及景觀文化所產生、發展和傳承的環境,兩者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在實踐中,農村建筑及景觀文化的背景包含了道路交通、土地利用、特色建筑、區域特色景觀四點。道路交通,要在結合原有道路格局的前提下,考慮人行、車行、停車問題,建立良好、高效、多層次的交通體系;土地利用,要立足于現狀土地利用。調整用地布局,疏通用地功能;特色建筑,要立足于保護,不大拆大建,不做“假古董”。特色建筑的保存與維護,使具有時代意義的建筑成為一種標志;區域特色景觀方面,要利用既存的特色景觀要素,破除限制條件,增強其環境和社會效益。
2)既存空間擴展。既存的新農村建筑及景觀,包含了較強烈的文化特色。對既存的新農村建筑及景觀進行擴展,就是對這樣的可以反映文化特色的空間進行恢復、修復乃至擴展,完善外部直觀感受和內部體系相結合的景觀。
3)文化符號抽取。在既存的新農村建筑及景觀中,存有具文化特色的建筑、景觀往往涵著豐富的特色文化符號。符號學認為人們對世界的認識都是以符號現象作為中介。從符號學的角度來看,建筑及景觀特色產生的原因是由于不同的地方擁有不同的建筑及景觀符號和語言,這些符號和語言在與人們的信息交流中產生了不同的意義傳達,從而產生了建筑及景觀的特色表現。建筑及景觀的符號和語言擁有多重含義,人們可以通過一個地區建筑及景觀的符號和語言來認識和理解特定的地域、人群。研究、提取這些符號,并與新時期的精神、文化相結合,既可以使傳統文化彰顯,還可以使之得到更新。在設計中,可以利用借用、比喻、轉換等手法。借用,可以直接借用既存建筑和景觀的特色符號特征。加以變形則成轉換。比喻,是以一種具體、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隱喻另一抽象的事物。運用得當,既可以喚起人們對傳統和歷史的回憶,也可以向大眾傳遞具時代風貌的信息。
4)其他。農村建筑與景觀不僅具有樸素的自然美,而且和人們的日常生活保持著最為直接和緊密的聯系。因此,探索新農村建設背景下的農村建筑、景觀文化建設十分有益。根據農村的功能要求,景觀要求和經濟條件,創造出優美的極具特色的、生態的農村建筑、景觀,無疑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除了前述以外,我們還需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a.強調規劃。按照規劃先行,統籌城鄉發展。規劃要尊重歷史傳統,要尊重自然,根據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各方面的要求進行編制。規劃的內容要體現因地制宜的原則,延續原有農村特色,保護整體景觀;體現景觀生態、景觀資源化和景觀美學原則,突出重點,明確時序、適當超前。b.推動跨文化理解。深刻理解同質文化和異質文化及相互間的關系,整合農村文化,在農村景觀建設中的作用。農村建筑、景觀建設過程要倡導多元寬容精神,要承認差異、寬容差異,倡導個性。對海外而言,要能弘揚出中國特色;對國內而言,要弘揚出地方特色,對本地而言要弘揚出個性特色。積極發掘建筑與景觀環境中的民族文化資源。從文化個性培育的視角,要將民族文化傳統中的優秀成分,轉化成在當代具有全球意義的文化價值資源,進而對世界文化做出獨特貢獻。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一種文化只有與時代相適應,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這才是一種有生命力的文化,一種根深葉茂的文化。c.發展產業支撐、支持農民自愿。做好新農村建筑與景觀文化建設工作,既是一項重要的歷史任務也是一項重要的現實任務。新農村文化建筑與景觀文化建設的目標、內容、方式決定了它的社會性和綜合性。需要我們將其納入到現代化生活的軌道探索更積極的保護措施,要動員更廣泛的民眾參與,特別是依靠當地農民群眾進行建設。在建設時不僅應注重保護人類賴以生存、活動的物質載體,更注重延續人的生產生活方式、延續人類文明進步的軌跡與過程。在這一過程中,沒有產業作為支撐,農村建筑、景觀文化建設不能取得成功。要根據農村自然條件和區域特點,尋找適合當地經濟發展的產業,提高自身競爭力。鄉村建筑、景觀文化建設涉及面廣,需要充分調動農民主體的積極性,使農民自愿成為農村建設的主體。
中國的農業文明歷史悠久,內涵豐富。中國農村是幾千年來人與自然結合的產物,它以周圍的自然地理環境為基礎,形成不同的歷史文脈、風俗習慣、民族和地方特色。中國農村的建設有著特殊性和復雜性。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筑及景觀文化建設考慮到多方面的要素,要從總體上把握農村發展的方向。既要尊重自然,又要適應現代化發展的需要;既不能照搬城市規劃設計和管理模式,又要服從于區域總體規劃方向。這就必須根據農村的實際情況加以分析研究,使新農村建設沿著正確的方向健康推進。從前述實例看出,堅持功能性與美觀性、延續性結合,生態性與現代性結合的原則,實施文化背景保護;既存空間擴展;符號抽取傳承,同時推動跨文化理解,使農民成為農村建設的主體,必然可以將新農村建筑、景觀文化建設推向新的高度,將我國農村建設成為經濟、環境、社會持續協調發展的新型農民居住社區。
[1]王小飛,曹曉靜,馬紅蘭.關于城市規劃區內村民集居點規劃編制的探索與思考——以泰興市為例[J].江蘇城市規劃,2007(8):106-108.
[2]馬棉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與城鎮規劃[J].山西建筑,2007,33(14):36-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