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川 馬英
平遙古城位于山西省中部,是一座具有2700余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是我國目前保存最為完整的四座古城之一,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它完整地體現了17世紀~19世紀的歷史面貌,是明清建筑藝術的歷史博物館。古城內古建筑及文物古跡在數量和品位上均屬國內罕見,對研究古代中國的城市變遷、城市建筑、人類居住形式和傳統文化的發展等具有極為重要的價值。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平遙古城,逐步成為山西旅游事業的重要支柱,帶來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但是,通過在古城內實地考察,發現其消防安全現狀極為嚴峻,一旦發生火災事故,后果將不堪設想。
1.1.1 木質結構造成火災隱患
古城內90%以上的建筑物為明清時期的磚木結構,古樓內木柱支撐著高大的屋頂,屋頂又是由梁、枋、檀、椽、斗拱和望板等木制構件構成,這些架于木柱上的木構件等同于被架空的干柴,古樓的墻、門、窗和屋頂上的圍護材料將古樓內木構件圍護起來,酷似民間生火的“爐膛”,使古樓內的大量木材具備了良好的燃燒條件。1)良好的通風條件。古樓的殿堂空間高大寬敞,相對于古城內低矮的其他建筑物而言其地勢高,更易于通風,一旦發生火災,勢必火借風勢,向下風向蔓延。2)容易“轟燃”。發生燃燒時,古樓內木質構件產生的煙熱容易積聚在古樓屋頂下方,不易消散,當上層煙氣平均溫度達到600℃時,會導致轟燃的發生。3)古樓內樓板、樓梯均采用木制材料,經多年風吹雨淋已風干,水分揮發后呈現多微孔(蜂窩狀)結構。這樣的結構具有良好的燃燒和傳播火焰的條件。據科學計算,現代建筑的火災荷載密度為20 kg/m2,而此類木制結構火災荷載密度在500 kg/m2以上,是現代建筑的25倍。
1.1.2 消防通道間距不足,疏散設施不合要求
據實地考察,很多古樓房屋之間無間距或間距狹窄。按照我國《建筑設計防火規范》(以下簡稱《建規》)的規定[1],古城內房屋的耐火等級為四級,四級耐火等級建筑物間的防火間距至少為12 m,無法滿足《建規》的要求。
古城在設計之初,沒有考慮到現代消防的因素,古城內除4條寬度3.5 m~5.5 m的主街外,其余街道彎曲、狹窄,據實際測量,最窄處不足2 m,古城現狀無法滿足《建規》中消防車道寬度3.5 m以上的要求。一旦發生火災,消防車無法進入,無疑將給火災的撲救工作帶來困難。
古樓的疏散樓梯設計不合要求,疏散樓梯為純木質結構,而且據測量,寬度僅為78 cm,傾斜角為60°,其結構、寬度、角度均不符合消防要求,一旦發生火災,其疏散速度和安全性令人堪憂。
1.1.3 居民消防意識淡薄,日常生活習慣導致消防隱患
通過實地考察與問卷調查,發現古城居民消防意識淡薄,主要體現在以下幾點:
1)用電不慎。電氣化是現代社會的象征,在古城內安全合理地安裝使用電器設備,是現代社會對古城管理使用的需要。但古城的用電問題事關古建筑的安危,必須加強這方面的管理。據實地調查,古城內居民用電情況不容樂觀,電線非但沒有穿金屬管敷設,而且緊靠煙囪,長期受高溫煙氣的烘烤,容易引起電線老化,進而引發火災。
2)可燃物儲存不當。古城內居民做飯、取暖的主要燃料是煤,煤堆與雜物混亂堆置,且緊靠房屋,一旦不慎被引燃,房屋難于幸免。
3)未保持消防通道暢通。居民將自家小車停在門口,并設置路障,堵塞消防通道,發生火災后,給消防車的駛入帶來困難,影響撲救工作順利展開。
4)居民消防知識匱乏。據實地發放調查問卷反饋的結果顯示,居民中會使用滅火器的僅占總調查人數的18.4%,在1 min內能找到滅火器材的僅占20.8%,受過消防安全培訓的占28%,平常注意過安全疏散指示標志的僅占23.2%,以上結果均顯示古城居民消防安全意識淡薄。
1.2.1 人為設置路障
為了便于管理,古城管理者在各大入口處設置了大量路障,以防止外來機動車輛駛入。但是發生火災時,這些路障將會阻礙消防車駛入,進而影響火災的撲救工作。
1.2.2 古城人員密集,商販活動造成交通不暢
古城內人員密集,居民達4.5萬人,平均每平方公里達2萬人。近年來,游客人數也呈高速增長的趨勢,每年旅游旺季,日均游客量逾2萬人次。2010年“五一”期間,日最高游客量均超過了5萬人次,是最佳接待量的4倍~5倍,而且據估計,今后還會出現繼續上升的態勢,給原本脆弱的古城消防安全帶來更大的壓力。
古城內主要街道“明清一條街”兩側商鋪林立,以販賣紡織品、剪紙和漆器為主。經過隨機選擇幾家店鋪進行估算,火災荷載密度均在1×104MJ/m2左右,具有較大火災危險性,而且在飯店、木器雕刻店中不乏明火作業,增大了火災危險性。有些商販在古城交通要道擺攤設點,不僅占用消防與疏散通道,還使得并不寬敞的道路上人員密集,給疏散工作與消防車的駛入帶來困難。
1.2.3 不合格住宿場所存在隱患
古城內不少居民利用自家房屋開設家庭旅館,這些家庭旅館大都未經過消防驗收,這些住宿部據調查與民宅無異,普遍未配備消防設備,存在嚴重的火災隱患。
2.1.1 定期對木質結構建筑刷透明防火涂料
在古城內如果采用現代建筑的自動滅火系統和火災自動報警系統勢必會影響古樓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美觀性,所以應重點從建筑材料上著手考慮如何進行防火。由α,β-不飽和酸酯、氨基甲酸酯的化合物、丙烯酸2-乙酯、安息鄉異丙醚和鹵素、磷、硼等化合物組成的紫外光固化的防火涂料涂層具有較好的透明性、裝飾性和難燃性。將此類防火涂料涂覆于基材表面,既不會破壞古城內磚木建筑的原樣,還因其具有防火、防銹、防水、防腐、耐磨、耐熱等性能,保護古城內建筑免受自然與人為侵害。
2.1.2 古建筑引用現代防火分區的劃分概念
現代建筑消防理念中,防火分區的劃分是防火安全體系中最重要的基礎,也是防止火災蔓延最基本的安全保證,古建筑消防可以對此加以借鑒。先在古城內確定哪些古建筑為重點保護對象,再以這些建筑為各防火分區的中心點,與相鄰的非重點建筑組成一個防火分區,在相鄰的兩個防火分區之間設置防火墻,形成“物理分隔”的縱深防御,再以此空間的間隔,規劃設置各項防火措施及設備,達到防火安全目的。此舉可有效確保一旦發生火災,避免造成火燒連營的局面。
2.1.3 妥善運用古城既有的防火資源
古城本身在設計與建造的過程中,對防火安全也有不同程度的考慮及設置,雖然不能滿足現代消防的要求,但是在防火墻、滅火設施等方面均有其特殊的考慮。我們應該深入地了解其設計精髓,發掘其內在潛力,并結合現代先進的防火觀念充分加以運用。
2.2.1 加強古城常住居民的防火意識
1)通過對古城內常住居民有針對性的開展“古城消防知識講座”等消防知識普及活動,將古城的命運與居民的利益聯系起來,以此增強古城居民在日常生活中對防火工作的重視程度;2)通過在古城人員密集處開設固定消防宣傳櫥窗,張貼圖文并茂的消防宣傳畫報,并根據季節與形勢及時更換畫報,將火災危險性、火災預防、簡單的滅火方法、火場逃生等知識通過宣傳畫報的方式使古城內每一位居民都受到教育,達到預防火災的目的;3)古城區政府應對古城內每家每戶居民免費發放ABC干粉滅火器,并指導居民學習使用,使得在發生局部火災時,可以及時撲救。
2.2.2 嚴格實行“七戶聯防”制度
督促本地居民負責管理古城內的各個防火分區,并把古城內每個防火分區相鄰的各居民戶、單位、店鋪每七戶組為一個單位,每天輪流值班,確保每天有人檢查本分區的火源、電源使用情況,真正將防火工作落實到戶、到人。在實行“七戶聯防”制度時可配合以下方法增強工作效果:
1)加強執法力度,提高居民的消防違法成本,互相監督,舉報有獎,違規有罰,并于每周評選消防安全優秀分區,給予獎勵,提高居民守法、護法的熱情與積極性。
2)給每家每戶制定任務,規定每月完成定額的糾正游客消防違法行為的指標,讓閑置在家的老人、兒童監督游客不要吸煙,使用明火,如糾正的起數達到一定量給予經濟獎勵。
2.3.1 改變展覽物品的布局
如果對古樓的樓梯嚴格按照消防規定進行改造,勢必會對其歷史文化價值與美觀性造成不利影響??刹扇∫韵聝牲c措施在保證不改變古樓原有結構的同時又不影響疏散:1)將大部分吸引人的展覽品安排在一層,使觀光者上樓參觀的概率降低;2)工作人員將二層的參觀線路設置為單行通道形式,以確保參觀者不在二層上逗留。
2.3.2 規范古城內經商管理
《古建筑消防管理規則》規定:“禁止利用古建筑當旅店、食堂、招待所或職工宿舍。”但未規定古建筑內經商問題。在古建筑內經商,設置的商品柜臺占用了疏散空間,并易使游客在古城內交通要道上聚集、停留,給人員疏散造成不便,商鋪經營存放的可燃商品和為經營活動安裝使用的電器設備增大了火災的危險性,因此,規范古城的經商管理就顯得尤為重要,對占用消防通道的地攤應予以嚴格禁止,對正規的商鋪則應增大商鋪之間的距離,避免出現局部地區人員過密的問題,并需在商鋪內以嚴重危險等級配置滅火器,即以50 m2為單位配置1個ABC干粉滅火器。
2.3.3 規范古城內電氣設備管理
古城的用電問題事關古城的安危,因此必須對古城的電氣線路規范化鋪設,并限定在古城內使用電器設備的用途和種類,以便加強安全管理。建議古城內不得安裝使用高溫燈具且燈具不得靠近木構件,導線應采用銅芯線穿金屬管敷設。如對古城外觀實施夜景工程,應采取外部照射的方法,不應沿古城外檐敷設電線,以確保古城的安全。
擁有2700余年的平遙古城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好這些人類文化的遺產和瑰寶。各級政府、公安消防機構、文物宗教等部門,應加強對平遙古城的消防安全管理工作,使之代代相傳、流芳百世。
[1] GBJ 16-87(2006年版),建筑設計防火規范[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