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艷,盧明鋒
(淄博市水利勘測設計院,山東 淄博 255020)
在因地制宜,分區采取不同的措施,采取“以禁促修”、“以移促修”、“以建促修”、“以調促修”等多種措施并舉為生態的自我修復創造條件,同時加大對水土流失區城市水系和周邊的綜合整治,是新形勢下淄博市水土保持新領域的拓寬和延伸。打造生態河流,美化水系環境,增加城市綠地,恢復和提高城市生態系統功能;將水土流失治理與城市美化、城郊旅游觀光、生態休閑、水保戶外教室、科技生態園區建設等結合起來,處理好依靠大自然力量和依靠人工治理的關系,生態修復將是淄博市10年內水土保持治理的重點。
淄博市位于山東中部魯中山地與魯北平原的交接地帶,區位優勢獨特,轄張店、博山、淄川、周村、臨淄5個區和桓臺、沂源、高青3個縣以及高新區,全市總人口416.77萬人,是一個山區、丘陵、平原、黃泛區地形地貌齊全的地區,整個地勢南高北低,從南到北地形地貌起伏變化很大,依次為山丘區、山前沖洪積平原、黃泛平原區。
淄博市地處暖溫帶,屬半濕潤半干旱的大陸性氣候區。全年平均氣溫12.3~13.1℃,歷年平均降水量為550.6~750 mm,長年風向以南、西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3.3 m/s。市土壤總面積5 717.70 km2,土壤類型主要有棕壤、褐土、砂姜黑土、潮土、鹽土5種土類。主要河流有黃河、小清河、淄河、孝婦河、烏河、東豬龍河、支脈河、沂河8條。黃河、小清河自西向東過境入渤海,高青縣馬扎于、劉春家引黃閘年引水能力4.75億m3,是淄博市主要客水來源。
1.2.1 水土流失現狀
淄博市屬魯中南中低山丘陵極強度侵蝕區,是山東省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之一,水土流失面積占國土總面積的比例為45.2%,列山東省第2位。市水土流失面積2 209.65 km2,占土地總面積的37.14%。其中水力侵蝕2 153.82 k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97%,占土地總面積的36.20%,主要分布在沂源、淄川、博山,臨淄、張店、周村山丘區;風力侵蝕55.83 km2,占水土流失面積的3%,占土地總面積的0.94%;主要分布在高青沿黃鄉鎮。
淄博市水力侵蝕主要分布在沂源、博山、淄川及張店、周村、臨淄的山區丘陵地帶;水蝕主要由于全市降水較少且年內分布不均,降雨強度與水土流失危害成正比,在發生強降雨和持續降雨的情況下,南部山區徑流極易形成洪水、使切溝、沖溝發育強烈,造成較大的水土流失危害和財產損失,冬春降水較多時,往往在陰坡和凹地形成積雪、春季表層迅速消解,雪水不能下滲,在坡耕地上形成強烈細溝狀面蝕,尤其在沿山地帶極為明顯。經過長期流失沖刷和其他外營力的作用,發育成丘陵起伏,支離破碎的緩坡地段,原土壤結構疏松、土壤容易隨地表徑流流失,“跑水、跑肥、跑土”現象嚴重存在,造成地力衰退。風蝕主要在高青縣存在,疏松、裸露的表土抵御風力作用較低,容易形成揚失、躍移現象,一遇大風,塵沙飛揚,有時造成大面積沙塵暴天氣,嚴重影響本地區及邊緣地區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
1.2.2 水土流失成因
水土流失的成因分為自然因素和人為因素兩大類。自然因素主要有降水、地形地貌、地質土壤、植被、大風5大因子。南部山區山坡陡峭,地勢起伏、溝壑密集,是形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加之降水集中,強度大,植被稀疏,容易匯集成地表徑流,東部和北部主要受降水限制、風力影響,易形成荒漠化;而人類社會活動因素主要包括人為活動頻繁,取土、毀林、毀草、陡坡開荒、開礦、辦廠、道路建設等項目工程實施,加劇了新的水土流失的發生、發展。淄博市有不同類型易造成水土流失的工礦企業達700余家,年動土破壞面積4 000 hm2,年排放固體廢棄物達100 萬 t,年占壓面積 87 hm2,兩項合計 4 087 hm2,相當于每年全市新增治理面積。
近幾年,淄博市水土保持工作堅持“預防為主,保護為先”的水土保持方針,認真實施“生態立市”戰略,以小流域為單元,山、水、林、田、路綜合治理,組織實施了太河水庫上游生態修復、沂源縣治淮骨干水土保持項目、國家首批生態清潔型小流域試點工程、省市重點小流域治理為主的水土保持生態建設,治理了一批精品、樣板工程,為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當地經濟可持續發展打下了良好基礎。共治理小流域52條,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0.98 km2,其中13條小流域被驗收為優等工程。
1)經濟建設中重開發、輕保護現象仍普遍存在,水土保持方案尚未得到有效落實,開發建設項目水土流失成為水土流失主要策源地。
2)有些地方防治水土流失的措施配置不當,重工程措施,輕植物措施;重經果林建設,輕水保林建設。
3)有些地方工程管理措施滯后,重工程建設,輕工程管理,水土保持設施保存率低。
4)水土保持投入嚴重不足,國家財政投資偏低,貧困地區地方配套不到位,水土流失防治標準偏低,防治速度緩慢。
5)部門統籌協調不夠,各種資金難以配合使用,采取治理措施難以形成合力。
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需相互結合、相互依托,才能有效地發揮作用。隨著淄博市綜合國力提升,水保工作的重點逐步轉移到以工人治理與生態自我修復相結合的現代水土保持模式。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實施淄博市水土保持工作理念的重大創新,綜合考慮區域內水、土、生物等資源,把生態修復、水工程建設、水資源配置緊密結合起來,積極為改善人居環境服務。
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是加快水土流失治理的一種有效途徑,是淄博市今后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發展方向。針對淄博市不同土地利用類型、不同坡度、不同地區水土流失的特點,科學配置各項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以淄博市南部山地丘陵區為重點,以25°以上的坡耕地區、疏林地為主要對象開展退耕還林,封山育林育草,發展生態林草生態修復工程。結合城市水系綜合整治,重點做好水源保護地,如太河水庫上游特級水源保護地、萌山水庫上游保護地。河流源頭如孝婦河、淄河等水系周邊地區為重點治理區,拓展水土保持新領域,打造生態河流、美化水系環境,提高水系綠化指數和城市雨洪調蓄能力。重點監督區包括孝婦河流域工礦區、淄河流域工礦區、沂河流域工礦區以及區縣城鎮建設、公路、鐵路路網的建設、各種管線的埋設等施工區。
3.2.1 荒地、疏林生態修復
對有水土流失的荒坡與殘林、疏林等地區以及25°以上的坡耕地區采用退耕還林,封山育林育草,發展生態林草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技術。
1)以禁促修。植被是控制水土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全市現有林地水土流失面積1 615.55 km2,占全部水土流失面積的73.11%。對輕、中度水土流失的疏林地,采取措施封山育林,禁止在封育區內墾植、采伐、開采礦石、挖砂取土等人為活動,封育區邊界設標志,并明確管護責任,落實到人,為植被修復提供良好的條件。實施后,封禁區林草植被覆蓋率大大增加,土壤侵蝕模數下降,入河入庫泥沙減少,水質改善,植物群落和生物多樣性呈良性發展。
2)以移促修。通過生態移民,促進生態修復。南部山區400 m以上的區域交通不便,居民分散,耕地面積少,長期以開墾荒山荒坡作為解決糧食問題的手段,水土流失極為嚴重。主要是在條件較好的地方集中安置,減少山區生態壓力和人為破壞,使自然環境得到休養生息和修復。但目前由于資金和就業問題的困擾,實施難度較大。需在鄉鎮內安置的基礎上,積極探索跨鄉鎮安置等多種形式,將人口向土地資源相對豐富的地區轉移,以取得較好的效果。
3)以建促修。通過基本農田建設、農村能源建設,解決人們的生活問題,促進生態修復,確保“封得住”。生態修復不是簡單的封閉式管理,不是單純的禁墾、禁牧、禁伐,而是通過基本農田建設、坡改梯建設,農村沼氣池、節柴灶等能源建設,推行以電代柴、以煤代柴、以氣代柴,逐步改變燃料結構,減少薪柴砍伐對森林資源的破壞,從而間接地為生態系統減輕壓力,使生態系統修養生息。
4)以調促修。通過大力宣傳、典型引導、示范推廣,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農業產業結構,積極發展效益農業,改變單一以糧食生產為主的生產方式,調整種植結構、品種,發展當地適宜的經濟價值較高的特色種植業、林果業,使封禁治理與農業增產、農民增收和農村發展有機結合,促進封禁治理的實施。
3.2.2 水環境生態修復
加大對水土流失區城市水系和周邊的綜合治理是新形勢下水土保持新領域的拓寬和延伸,打造生態河流美化水系環境,增加城市綠地,恢復和提高城市生態系統功能;水環境生態修復將是淄博市10年內水土保持治理的重點。
淄博市現狀河道沿線普遍存在植被覆蓋差,降水的攔蓄能力差等現象。雖然近年來多條河道經過綜合治理,水質有所改善,但仍存在部分河道河岸兩側被開墾為農地;部分河道沿河修路、開礦、河岸放牧等情況,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河道受到化肥與農藥的面源污染、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的點源污染。其以上是導致河道退化和水土流失的主要驅動力。
該區域主要是減輕或解除導致河流生態系統退化的驅動力,讓河流休養生息。采取如下兩種方法:一是減少河流人工直線化的程度,增加河流彎曲度,構建主河槽和護堤地在內的復合斷面形態。二是采用水土保持生態緩沖帶技術,以生物措施為主,將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結合起來,既有效地整治了河岸,美化了沿岸景觀,又防治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
針對河道現狀情況結合淄博市生態水系建設規劃內容對淄博市孝婦河、淄河、東豬龍河、烏河、沂河、范陽河、北支新河、支脈河進行生態修復。根據各條河道沿線情況,沿河道兩岸各設置10~20 m寬的水土保持生態緩沖帶,栽植水杉、楊樹、垂柳等當地植物,科學配置灌草,提升林草覆蓋率,使河道兩岸披上了綠裝,坡面得到了整治,有效控制了面源污染,保護了河流水資源,改善沿河生態環境和生產條件,促進當地旅游觀光業的發展,吸引投資,提高沿河當地經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