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梅
(天津中糖華豐物流有限公司,天津 300112)
食品行業歷來是重要行業,由于產品和行業的特點,決定了食品企業必然以中小型企業為主。在市場經濟的發展中,我國中小食品企業已成為新一輪經濟重要的增長點。當今的中小食品企業在提供社會必需品、豐富人民生活、服務民生、出口創匯、加快技術創新、增強市場競爭力、增加就業崗位、發展地方經濟等方面具有特殊貢獻。
中小食品企業已成為我國經濟進一步發展的基礎性力量。但中小食品企業由于產品的特殊,形成了產業的特點。在市場經濟激烈的競爭中,食品中小企業存在許多弱勢和困境,突出的是:企業規模小、實力弱、抗風險能力低、在與大企業競爭中處劣勢地位;大多屬勞動密集型加工企業,經營規模小、分散孤立;產業層次低、科技含量少利潤空間小;管理水平落后、競爭能力差;資金、人才缺乏。因而,面對市場經濟中的機遇與挑戰,結合行業特點,揚長避短,選擇有效的適合自身長期發展的經營戰略,對中小食品企業生存發展至關重要。
與大型企業相比較,中小企業的首要特征之一即在于企業規模小,機制靈活,經營決策權高度集中。企業追求利潤的動力完全體現在經營者的積極性上。
其次,由于經營者對千變萬化的市場反應靈敏,能對不斷變化的市場作出迅速反應,有利于企業快速作出決策,充分體現機制靈活、效率較高的企業機制。
最后,中小企業員工人數較少,組織結構簡單,個人在企業中的貢獻和作用容易被識別,因而便于對員工進行有效的激勵。
中小企業由于自身規模小,人、財、物等資源相對有限,因而,往往將有限的人力、財力和物力投向那些被大企業所忽略的細小市場,專注于某一細小產品的經營,不斷改進產品質量,提高生產效率,以求在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進而獲得更大的發展。通過選擇能使企業發揮自身優勢的細分市場來進行專業化經營,走以專補缺、以小補大、專精致勝的成長之路,這是眾多中小企業在激烈競爭中獲得生存與發展的最有效途徑之一。
中小企業由于設備、資金不足,產品研發是其先天不足的薄弱環節[1]。中小型食品企業尚未形成科學有效的人才引進、培育和使用機制以及與之對應的企業文化,對研發人才缺乏吸引力,在求才、留才以及育才方面有諸多困難。其次,中小企業普遍缺乏戰略指導思想,人力資源管理環節薄弱。多數中小食品企業的員工,多未經過專業培訓,無論從專業知識上還是技術上都存在著差距。
為了使我國中小食品企業能夠適應經濟發展和市場競爭的需要,有必要借鑒國際、國內的成功經驗,針對自身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因時、因地和因企制宜來制定出切實可行的經營戰略[2]。
一般認為,缺乏規模經濟優勢是中小企業相比于大企業所具有的一大顯著不足。與大型企業產生于內部分工和專業化的規模經濟相區別,中小企業也可以通過區域性的產業聚集,即依據外部分工和專業化協作來獲得規模經濟效應。這就需要將許多同類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集中在某一地區進行,因而使這些企業的生產成本、交易成本隨著整個地區產業規模的擴大而不斷降低,經濟效益大大提高,有效地增強了其在國內和國外市場的競爭能力[3]。可見,通過企業集群化,既能夠促進彼此之間的合作來節約交易成本和中間費用,減少生產投入,提高經濟效益,改變單個中小企業因自身規模原因而處于競爭劣勢的不利地位;又可以利用集群內企業生產經營同一產品的特點,形成具有產業特色的“地區規模經濟”,從而有力地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具有鮮明特色的地方區域性土特產食品生產經營是此戰略的最佳選擇[4]。
一方面,與大型企業通過分工和專業化建立穩定而密切的協作關系,成為大規模、集中化生產體系的組成部分。這是中小企業在激烈競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途徑之一。既有利于改進專業化生產技術,保證產品質量,又可以使中小企業降低生產經營成本,獲得規模經濟效益。
另一方面,大型企業的發展也離不開為其提供生產和服務的中小企業。當前在我國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國內中小企業應當摒棄“小而全”和“小而散”的經營模式,避免規模不經濟,力爭成為與大企業生產經營相配套的外圍企業,為大企業提供相關配套服務。依托大企業的規模經濟優勢,逐步走上以小補大、以專配套的良性發展道路。用產品互補、拾遺補缺等方式取得共贏[5]。
根據中小企業貼近顧客、貼近市場的有利條件,采取“小而特”的差異化經營戰略來進行拾遺補缺。中小企業投入少,經營規模小,生產能力有限,不容易達到大企業的規模經濟而保持成本水平的領先地位以獲得競爭的主動權。但中小企業點多面廣貼近顧客和市場,可以根據“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廉、人廉我特”的原則來選擇那些被大企業所忽略的細小市場進行目標營銷[6]。
通過突出特色經營和個性營銷,著力滿足小批量的特殊用戶需求,以與眾不同的服務或產品特點來吸引消費者,占有那些批量小、個性強、營銷微利的市場領域,從而在優勝劣汰的激烈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在當今國內外消費品貿易中,特色化、多樣化、個性化已成為營銷方式的主流。中小企業可以憑借其靈活高效的經營機制和顯著的經營特色,在滿足多樣化、小批量的市場需求中呈現優勢。
不斷增強企業競爭能力,說到底是由它所能為客戶創造的價值決定的。但這種價值的多少則取決于企業的核心能力——技術創新能力。因此,通過技術創新保持持續的競爭優勢已成為中小企業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焦點。
可以充分利用國內外現有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生產技術,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和資源的利用率。此外,還可以在不根本改變產品性質的前提下對產品進行改良,從而達到降低成本、改善質量、提高企業在國內外市場上競爭能力的目的。
進入21世紀,中國食品市場的發展形勢喜人。中小食品企業只有積極迎接挑戰,抓住機遇,準確、科學地選擇自己的經營戰略,才能快速、良性發展。
[1]郭楠,程丹,劉楊.中國中小型食品企業的品牌策略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6,19(2):21-23
[2]吳建新.淺談中小型食品企業的OEM經營[J].江蘇食品與發酵2008(3):12-14
[3]吳勇毅.中小飲料企業新產品亦能“星火燎原”[J].飲料工業,2007,10(3):28-30
[4]黃圣明.加強質量管理工作,促進食品工業健康發展(一)[J].食品科技,2001(4):35-36
[5]孟憲琦.重視推進國有中小企業創新[J].經濟論壇,2004(14):48-49
[6]王國平,張效莉.基于食品生產企業資源計劃系統的分析[J].湖南農業科學,2009(9):3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