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孫玲
在國家一系列針對民營企業的減稅政策密集出臺后,不少企業家仍表示稅費壓力大、日子難過,要求進一步加大減稅力度。
2011年,在國家的財政緊縮政策下,民營企業度過了一個漫長的“冬天”,融資難、稅負重,企業日子難過。發生在民營經濟發達的浙江,大量企業主欠債“跑路”的事件更是引起了中央的高度重視。
減稅政策密集出臺,然而,試行沒多久,“兩會”期間,企業家們仍普遍要求繼續加大減稅力度,還有代表反映政策規定不明確,營業稅改增值稅后部分小企業的稅負可能不降反升。
2012年2月4日,中央聯席辦調研組到浙江聽取中小民企生存發展狀況時,來自浙江湖州的絲綢之路控股集團董事長凌蘭芳作為企業代表呼吁減稅清費。他說:“資金荒、人員荒、訂單荒和高稅負、高成本、高風險并無緩解。中小民企受盤剝太多,政策紅利、外貿紅利、人口紅利消弭將近,而市場瓶頸、產業瓶頸、環境瓶頸早已制約。如果沒有新政策刺激、新資源注入、新領域開放,中小民企的生存怕是越來越難。”
最近幾年,凌蘭芳一直在公開場合呼吁減稅,他表示,稅負之重不僅會影響企業壯大發展,更給企業生存帶來了挑戰,不利于企業轉型升級,也不利于經濟穩定。目前,產業鏈越靠前的企業,稅負越高;勞動用工越多的企業,稅負越高;越是需要技改的企業,稅負越高。凌蘭芳表示,“2009年,全國紡織業平均稅負高達8.8%,部分地區企業的稅負已經達到了13%。”然而,據了解,紡織業增值稅、所得稅的預警稅負率是1%。
稅負之重不僅會影響企業壯大發展,更給企業生存帶來了挑戰,不利于企業轉型升級,也不利于經濟穩定。
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不少企業家也和凌蘭芳有著同樣的想法。有委員反映稅務部門頻繁來檢查工作,只有拿出一定額度的錢,才可以不查。全國政協委員、浙江省僑聯副主席、浙江華日實業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陳勵君也在小組發言中反映,金融危機時,國家投資4萬億元的項目,全部投在了央企和國企,比如電信、鐵路、礦產等領域。國企越來越粗壯了,民企卻越來越干癟。“一個國家一條腿長一條腿短一條腿粗一條腿細,這個國家怎么走路向前呢?民營企業沒有拿到科技經費,也付不起銀行貸款的利息,產品也就永遠不可能升級。”
作為民營企業的代表,全國政協委員、杭州娃哈哈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宗慶后也帶來了一份名為《關于降低稅費、減輕企業負擔的建議》的提案。
在這份提案中,宗慶后指出了企業稅費負擔重的嚴重后果。他指出,稅費負擔偏重,一方面可能增加消費者的采購成本,導致消費者購買力減弱;另一方面可能導致職工收入減少,從而引起整個社會內需減少,影響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穩定發展。
以飲料制造行業為例,其上游為農產品加工行業,如奶粉、白糖、食品添加劑、果汁深加工等,這些行業的興衰與農民的收入有著直接的關系。目前,增值稅率主要為17%,增值稅暫行條例中僅規定糧食和食品植物油稅率為13%,而農產品深加工企業、飲料行業購進材料稅率為13%,卻仍需要按17%的稅率繳納增值稅,這就加重了企業的負擔。
另外,企業收費項目過多。例如,企業造廠房即存在三四十項收費,如圖審費、質檢行政費、白蟻防治費、防雷費、房產測繪費、房屋登記費、竣工測量費、散裝水泥基金、消防檢測費、環保檢測費、建筑物正負零驗線費等。
針對民營企業的稅費負擔過重,國家曾經出臺了一系列的減稅政策。2011年10月3日至4日,溫家寶總理在浙江調研后強調,要加大財稅政策對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延長相關稅收優惠政策的期限,研究進一步加大政策優惠力度。
緊接著,10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即提出2012年在上海開展交通運輸業和部分現代服務業營業稅改征增值稅試點。11月,實施月營業額在20000元、每次(日)營業額500元以下的納稅人免于征稅。12月,全國稅務工作會議進一步落實稅改政策,規定從2012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小微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標準由3萬提高至6萬。
實施減稅政策后,小微企業的稅費壓力是否有所緩解呢?據上海某工業品代理公司經營者說,“企業所得稅減半征收標準由3萬提高至6萬,政策力度還太小,在上海,還有多少企業一年掙不到6萬?這對在上海的企業來說幾乎沒有什么用。”
此外,部分上海的小微企業反映,“營業稅改增值稅政策并不完全符合服務行業的特點。除了一些大型的物流企業,一般的服務業并不具備開增值稅發票的資格。”
據官方統計,浙江省19人以下的小微企業有32萬家,相當一部分企業的經營活動很少有發票。仍有大批的企業并沒有被優惠政策覆蓋到。
減稅政策實施后,確實有很多企業從中受益。據了解,自去年11月開始實行營業稅征收標準由月收入5000元提高到20000元后,接近900多萬小微企業受益,國家減少的稅收收入還不到10個億。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常務副理事長、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鄭新立告訴本刊記者,“營業稅起征點提高后,社會反響很好,但是我認為提高的幅度還不夠。第二步起征點的調整應該提高到5萬,或者10萬。”
鄭新立給記者算了一筆實在賬:一個企業的銷售額一個月2萬,按照銷售利潤率10%來算,一個月的純收入才2000元。“2000元的利潤都要征稅,個人所得稅的起征點都已經提高到3500元了。這太不合

2011年2月18日,浙江溫嶺百利特鞋服公司,先到的員工正在調試機器。在國際經濟危機,國內融資難、稅負重的情況下,企業發展面臨著沉重的壓力。理了。”
小微企業,尤其是一些個體戶,掙錢很辛苦,征稅成本高,也收不上多少錢。鄭新立建議,“不如索性再放開一點,把小微企業的營業稅起征點標準一步調到月收入10萬元。即使這樣,他一個月的純收入也就1萬元,如果再雇幾個人,還要支付工資,實際收入也不算太高。稅收政策一定要進一步優惠。”
關于營業稅改增值稅,中國建設銀行監事長謝渡揚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說,“這是一大進步。然而,改了之后,不同類型的企業面臨的情況不一樣,特別是一些小企業人力成本占了主要的稅負,但人力成本是無法抵扣的,所以稅負可能不僅沒減,反而增加了。同時,一些小微企業的上游可能是更小微的企業,很多都不開發票,甚至沒有開發票的資格,因為一旦開了發票,稅負就會轉移到他們身上,在實際操作中抵扣是很難做到的。改稅的方向是對的,但具體效果會有多大,還得看情況”。
“當企業不能拿到進項發票時,可以考慮采用‘簡易征稅’的辦法,將原來17%的增值稅暫時性改為銷售額的3%來征收,”上海財經大學管理學院教授胡怡建提議,“這對處在最后銷售環節上,利潤很小的企業幫助會很大。”
國家稅務總局副局長錢冠林也認為營業稅改增值稅對減輕企業的稅負有好處。然而,他告訴本刊記者:“這個問題比較復雜,涉及到財政分配的問題。營業稅屬于地方所有,而增值稅是中央和地方的共享稅,中央分75%,地方分25%,在這個問題上需要進一步理清財政分配關系。上海的試點現在還剛剛開始,需要總結后再看下一步是逐步推廣,地區性推廣,還是行業性推廣,這都是可以選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