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拉·泰森

勞拉·泰森
過去十年來,全球的創新版圖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加強對研發和科技人才的投資,成為未來推動創新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力量。
目前,全球各個國家都在想盡辦法夯實未來可持續發展的基礎,如果能在政策上鼓勵創新,則能取得顯著成效。跨時期、跨國家的實證分析證實,創新是技術變遷和生產率增長的第一源泉。對研發及其所依賴的科技人才的投資,則是推動創新和提升國家競爭力的關鍵力量。
在美國全國科學理事會的最新研究中,就這類投資的趨勢對單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考察。考察結果表明,過去十年來,全球的創新版圖出現了巨大的變化。
隨著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和韓國)增加了對研發和科技教育的投資以保證其重要創新樞紐的地位,全球的創新版圖還將進一步發生改變。與此同時,沉重的債務負擔可能迫使美國、歐洲和日本削減在這些領域的投資。
美國仍是全球研發投資的領先者,2009年,美國在這方面的投入約為4000億美元,比中國、日本和德國的總和還要多。但是,就研發支出占GDP的比重而言,美國在2009年只能排在第八位(2.9%),但仍高于經濟與合作組織的平均水平,這主要是由于各國防務研發支出的不同造成的。
事實上,2009年,防務研發占美國研發支出的52%。歐盟和日本的防務研發比重明顯低于美國,分別只有不到10%和5%(2009年,中國和韓國的可比數字無法獲得)。在未來十年中,防務支出的大幅削減(作為赤字削減的一部分)意味著美國研發投資將顯著降低。
1999年至2009年間,全球的研發支出年平均增長率為7%,過去五年(盡管經歷了全球衰退)則提高到了8%。這一時期的研發支出增長率大大快于全球產出增長率,這既反映了政府對研發投資的支持,也反映了技術密集型產業在全球生產和貿易中所占的比重在上升。
但是,這些數字混淆了國家和地區間的差異。在過去十年中,美國占全球研發支出的比重從38%下降為31%,歐盟從27%下降為23%,亞洲從24%上升為32%。在亞洲內部,中國研發支出年增長率達到20%,2009年,中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研發投資國。韓國的研發支出增長率也達到每年10%。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日本的研發支出年增長率為4%,美國為5%,歐洲約為6%。
從世界范圍來看,企業仍是研發投資的最重要執行者和出資者。2009年,日本的研發支出有75%來自企業,韓國為73%,中國為72%,德國為67%,美國為60%;從絕對購買力來看,美國公司是最大的研發投資者。但美國企業投資占GDP的比重在過去十年中原地踏步,其他國家則有顯著增長,包括中國、新加坡、韓國和以色列。
全球的跨國公司是美國和其他國家最大的企業研發投資者。比如,2009年,在美國,跨國公司(不管總部是否設在美國)要占到私人(非銀行)研發投資的84%,這一比重與十年前相當。美國跨國公司84%的研發活動在美國完成,通常是通過研究型大學的創新集群實現的。但這一比重在過去十年中有所下降,因為不少美國跨國公司將研發從美國和歐洲移向了亞洲,以利用那里迅速成長的市場、大量的科技人才以及慷慨的補貼。
跨國公司的研發競爭及其給所在地帶來的好處在未來還會進一步增加,許多國家都提供了可觀的稅收優惠和延長的免稅期。亞洲國家提供的這些激勵政策尤其慷慨。此外,許多國家認識到是否擁有具備基本技能的勞動力是企業考慮選擇研發地點的決定性因素,因此,他們加大了對高等教育和技術培訓的投入。
在美國,本科畢業生中的工科比例只有4%,亞洲則達到了19%,中國更是高達33%。許多國家還修改了移民法,抓緊吸引具有高流動性的高技能勞動者,特別是科學家和工程師。
與此同時,美國和歐洲的移民法使它們很難吸引和留住此類人才,迫使企業將研發活動遷往國外以尋找需要的人。
Copyright: Project Syndicate, 2012.
勞拉·泰森 前美國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哈斯商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