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健
老年糖尿病包括60歲以后才發病或者60歲以前發病而延續至60歲以后。而感染是糖尿病最常見的并發癥,尤以肺部感染的糖尿病合并肺炎最常見[1],其患病率高,臨床表現往往不典型,治療較復雜[2],是老年人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筆者所在醫院采用氨溴索聯合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對糖尿病合并肺炎的患者進行治療,療效確切、安全?,F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隨機抽取2010年10月~2011年10月本院住院治療的64例糖尿病合并肺炎的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1998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和中華醫學會制定的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指南和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指南[3,4]。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炎64例,其中男43例,女21例,年齡(70.82±3.43)歲,糖尿病病程(8.5±2.99)年,空腹血糖 4.12~14.8 mmol/L、餐后2 h血糖6.17~15.03 mmol/L,糖化血紅蛋白5.44% ~10.1%。肺炎嚴重程度評分(PSi):Ⅱ級33例,Ⅲ級31例。
1.2 診斷標準
1.2.1 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和分型 癥狀+隨機血糖≥11.1 mmol/L(200 mg/dl),或 FPG≥7.0 mmo1/L(126 mg/dl),或OGTT中2HPG≥11.1 mmol/L(200 mg/d1)。癥狀不典型者,需另一天再次證實。
1.2.2 肺炎患者的診斷標準 (1)新近出現的咳嗽、咳痰或原有呼吸道癥狀加重并出現膿性痰,伴或不伴有胸痛;(2)發熱;(3)肺炎變體征和(或)濕啰音;(4)WBC>10×109/L或<4×109/L,伴或不伴有核左移;(5)X線胸片檢查為片狀、斑片狀陰影或間質性改變,伴或不伴有胸腔積液。符合1~4項中的任何1項,加第5項,并除外肺結核、肺水腫、肺部腫瘤、非感染性肺間質疾病、肺不張、肺栓塞等,即可建立肺炎臨床診斷。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給予基礎病等對癥治療。實驗組的32例患者至上述治療基礎上給予氨溴索聯合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靜脈滴注治療。對照組給予予鹽酸溴己新片聯合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糖尿病病程及肺炎嚴重程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4 觀察指標 觀察治療前后癥狀評分[5]??人钥忍殿l發,痰黃量多為3分;咳嗽中等,咳痰量少為2分;偶發咳嗽,可少量黏痰為1分;咳嗽咳痰消失0分。體溫>39.5℃,計3分;體溫38.5℃ ~39.4℃,計2分;體溫37.3℃ ~38.4℃,計1分;體溫<37.36℃,計0分。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PEMS 3.1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兩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療效評定 實驗組的痊愈率、總有效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3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 觀察組發熱、咳嗽、咳痰等癥狀較治療前明顯改善,且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表1 兩組治療效果比較[n,n(%)]

表2 兩組治療前后癥狀評分比較(n)
2.3 兩組起效時間比較 觀察組的發熱、咳嗽、咯痰等癥狀改善時間明顯短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且觀察組的平均住院天數較對照住明顯縮短(P<0.05)。見表3。
表3 兩組發熱、咳嗽咯痰改善起效時間比較(±s)

表3 兩組發熱、咳嗽咯痰改善起效時間比較(±s)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組別 例數 發熱(h)咳嗽咳痰(h)平均住院天數(d)實驗組 32 35.68±7.89* 46.12±7.21* 12.24±3.46*對照組32 42.04±9.76 52.28±8.46 17.34±4.16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糖尿病是目前最常見的疾病,并發癥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質量。感染是糖尿病患者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尤以肺部感染常見。由于老年人免疫力低下,再加上高糖環境,為病菌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的環境。本研究結果顯示,采用氨溴索聯合頭孢哌酮鈉舒巴坦鈉治療老年糖尿病合并肺炎取得了滿意的療效,安全性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王今達,王寶恩.多器官功能失常綜合征(MODS)病情分期診斷及嚴重程度評分標準[J].中國危重病急救醫學,1995,7(6):346-347.
[2]潘海林.糖尿病合并細菌性肝膿腫的臨床特點及治療探討[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7,24(4):640 -641.
[3]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社區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4):199 -201.
[4]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分會.醫院獲得性肺炎診斷和治療(草案)[J].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1999,22(4):201 -203.
[5]伯兵,劉學群.氨溴索輔佐治療老年糖尿病合并社區獲得性肺炎的療效觀察[J].齊齊哈爾醫學院學報,2010,31(4):524 -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