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寧宏,王 勇
(遵義職業技術學院,貴州 遵義 563006)
杜鵑冠網蝽(StepHanitis pyriodes)屬半翅目網蝽科,分布極為廣泛,是杜鵑花卉的主要害蟲。以成蟲和若蟲危害葉片,吸食汁液,排泄糞便,使葉片背面呈銹黃色,葉片正面出現白色斑點,受害植株生長緩慢,提早落葉[1]。遵義市擁有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森林城市等多張城市名片。2010年,杜鵑以高票當選遵義市市花,在遵義園林中已成為主要景觀花卉。據調查,遵義市各公園、休閑廣場、住宅小區、道路兩側、街道花壇等處種植的杜鵑花,均有杜鵑冠網蝽分布,局部區域危害嚴重,降低了城市景觀和生態功能。在城市園林植物保護中化學防治依然是很重要的調控手段[2],生產中長期使用樂果、敵敵畏、溴氰菊酯等常規農藥進行防治,導致環境污染、殺傷大量天敵、害蟲抗藥性增加。為篩選高效、安全的環境友好型農藥,筆者選擇了5種作用機制和劑型不同的殺蟲劑對杜鵑冠網蝽進行了藥劑防治試驗。
10%烯啶蟲胺可溶液劑(傲騰,江蘇省南通江山農藥化工股份有限公司)4000、5000倍液;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飛電,江蘇安邦電化有限公司)2000、2500倍液;24%甲氧蟲酰肼懸浮劑(雷通,美國陶氏益農公司)3000、5000倍液;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水分散粒劑(風向標,青島星牌作物科學有限公司)4000、5000倍液;20%氯氟·毒死蜱微乳劑(金3721,青島星牌作物科學有限公司)500、1000倍液。
設11個處理(以上5種藥劑10種處理和不施藥的空白對照),上述藥劑的用藥量是以商品使用說明中推薦的田間使用稀釋倍數范圍為依據。每處理重復3次,實驗小區面積10m2,隨機區組排列。試驗于2011年5月17日第1代若蟲大量發生期,在遵義職業技術學院東校區校園綠化帶進行。實驗品種為普通毛杜鵑,叢植栽培,土壤肥力中等。采用3WBS-16A手動噴霧器噴霧,均勻噴布于葉片正反兩面。
調查采用5點取樣法,每小區固定標記10株杜鵑。藥前調查每株成蟲和若蟲的蟲口基數;藥后1、3、5、14d調查成蟲、若蟲活蟲數,計算蟲口減退率和校正防效。同時觀察藥害情況。所得數據采用Excel2000,DPS 7.05軟件進行分析處理,防效采用以下公式計算:
蟲口減退率(%)= [(藥前活蟲數 - 藥后活蟲數)/藥前活蟲數]×100;
校正防效(%)= [1-(對照藥前蟲口基數 × 處理區藥后活蟲數)/(對照藥后活蟲數× 處理區藥前蟲口基數)]×100。
5種殺蟲劑對杜鵑冠網蝽的防效有所差異(表1)。20%氯氟·毒死蜱、10%烯啶蟲胺、25%吡蚜酮、5%甲維鹽、24%甲氧蟲酰肼是防治杜鵑冠網蝽的有效藥劑。5種藥劑按推薦的田間使用稀釋倍數范圍使用均有很好的防治效果,低稀釋倍數的防效優于高稀釋倍數的防效。
施藥后1d,20%氯氟·毒死蜱微乳劑500倍液、1000倍液的防效最好,分別是96.03%、92.77%;其次是10%烯啶蟲胺可溶液劑4000倍液,防效達90.72%,表現出極強的速效性;24%甲氧蟲酰肼懸浮劑5000倍液、3000倍液的速效性較差,只有35.74%~63.35%。藥后3d、5d,各處理的防效繼續明顯上升,10%烯啶蟲胺可溶液劑5000倍液,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2500倍液,5%甲維鹽水分散粒劑4000倍液的校正防效也上升至90%以上。藥后14d,10%烯啶蟲胺可溶液劑4000倍液、5000倍液,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2500倍液,5%甲維鹽水分散粒劑4000倍液、5000倍液,20%氯氟·毒死蜱微乳劑500倍液、1000倍液的校正防效仍維持在97%~100%,與24%甲氧蟲酰肼懸浮劑3000倍液、5000倍液(防效為86.45%、80.99%)之間差異極顯著,表現出很好的持效性。
施藥期間觀察發現,施用烯啶蟲胺、吡蚜酮等藥劑對杜鵑無藥害,各小區也未發現草蛉、瓢蟲等天敵昆蟲大量死亡。

表1 5種殺蟲劑對杜鵑冠網蝽的防治效果
葉面噴藥是防治杜鵑冠網蝽最有效方法是篩選高效低毒的環境友好型農藥種類[3]。氯氟·毒死蜱、烯啶蟲胺、吡蚜酮、甲維鹽為防治杜鵑冠網蝽的首選藥劑,藥后14d的防效均在97%以上。氯氟·毒死蜱是復配制劑,具觸殺、胃毒和一定的熏蒸作用,速效性和持效性最好。烯啶蟲胺是煙堿類殺蟲劑,具內吸滲透作用,是防治刺吸式口器害蟲的換代產品。甲維鹽是一種新型高效半合成抗生素殺蟲劑,具胃毒、觸殺作用,無殘留,無公害。吡蚜酮屬于吡啶類殺蟲劑,是全新的非殺生性殺蟲劑,害蟲接觸藥劑后產生口針阻塞效應,停止取食,喪失危害能力,饑餓死亡且不可逆轉。
甲氧蟲酰肼是一種昆蟲生長調節劑,蛻皮激素類殺蟲劑,抑制攝食,目前在生產上主要用于水稻二化螟、稻縱卷葉螟、甜菜夜蛾、斜紋夜蛾等鱗翅目害蟲的防治。本實驗擴大了該藥劑的使用范圍,雖然其速效性較差,但5月下旬正逢杜鵑冠網蝽第1代若蟲生長發育的關鍵時期,攝食藥劑后導致大量若蟲不能正常蛻皮、取食和排泄而死亡,藥后5d、14d的防效均在80%以上。
田間防治試驗結果表明:20%氯氟·毒死蜱微乳劑、10%烯啶蟲胺可溶液劑、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5%甲維鹽水分散粒劑、24%甲氧蟲酰肼懸浮劑是防治杜鵑冠網蝽的有效藥劑,具有防效好、持效期長、對天敵安全、對杜鵑無藥害等特點。這5種藥劑的作用機制各不相同,劑型多樣化,水乳劑、微乳劑等都是符合世界農藥劑型發展方向的綠色環保劑型,適宜在園林植物保護中推廣使用。注意交替用藥,田間使用濃度逐漸由低到高,延緩抗藥性產生。5月中、下旬為當地杜鵑冠網蝽第1代若蟲大量發生期,抓住這一時期噴藥是控制該蟲危害的關鍵,既降低蟲口基數,又保護新葉不受害。杜鵑冠網蝽若蟲常群集于葉背主、側脈附近吸食危害,噴藥時重噴葉背可提高殺蟲效果。
[1]程亞樵,丁世民.園林植物病蟲害防治技術[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7.
[2]周 靜.杜鵑冠網蝽的藥劑防治試驗[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5):35,37.
[3]王志龍,姚 昇.幾種高毒替代農藥防治杜鵑冠網蝽試驗[J].北方園藝,2009(6):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