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仁義,陳 帥,劉立坤
(1.安徽大學 電子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2.淮南師范學院 電氣信息工程學院,安徽 淮南 232038)
井下安全作業事關人民群眾的生命和國家財產安全[1]。當發生礦井事故時,首要的事是救出井下工作人員,此時要知道井下人員的具體位置以便及時有效地搶救,所以必須設計出一套切實可行的井下人員定位系統。
無線傳感器網絡是一項新技術,由部署在監測區域內大量的廉價微型傳感器節點組成,通過無線通訊的方式形成多條自組織網絡[2]。無線傳感器網絡可以應用于災難預警和救助、環境監測和生物多樣化勘測、智能樓宇、藥品管理和衛生保健,信息通信業務等領域[3]。由于無線傳感器網絡容錯性好、高可靠性以及是以數據為中心的網絡,因此非常適合井下人員定位。
由于礦井下巷道錯綜復雜,節點數量眾多,如果合理布置有效參考節點,可以節約大量成本。
煤礦定位系統主要由井上和井下兩部分組成[4]。井上主要是監控中心,井下結合以太網并采用對等結網絡拓撲結構,主要設備由1個無線定位骨干網以及大量移動目標節點和參考節點構成,系統總體架構圖見圖1。

圖1 系統總體架構
基于ZigBee井下人員定位無線傳感網絡[5]由網關節點、參考節點和定位節點3部分組成。為了保證井下ZigBee網絡的可靠性和穩定性,井下的長巷道將被多個ZigBee網絡所覆蓋,分別在巷道的兩側每隔50m就放置1個節點(稱為參考節點),這樣每個區域就會自動組成1個ZigBee通信子網,每個子網由4個參考節點、1個定位節點以及1個網關節點構成,定位節點由井下工作人員隨身攜帶,因此也稱為移動目標節點。這樣,每個節點模塊實現了至少可與兩個以上的模塊之間相互通信,從而保證了ZigBee網絡無線通信的可靠性。此外,每個節點模塊應當有1個唯一標識的地址。
由于井下都是長長的巷道,因此通常將參考節點安放在通道兩側合適的位置點上。無線傳感網絡中各節點的資源有限,另外還受到隨即部署和通信容易受到環境干擾的限制,所以本系統參考節點設置會選擇以下兩種方案,如圖2和3所示。第一種情況是參考節點并排布置,當移動節點在通道內距離變化時,無論移動到哪個地方均可以轉化到一個矩形區域內計算其位置。由于一個矩形區域內有4個參考節點,當知道定位節點到每個參考節點的距離時,可用三邊測量法(Trilateration)或極大似然估計法(Multilateration)計算移動節點的位置。第二種情況是參考節點錯位布置,這種布置的好處是節省參考節點,需要布置的參考節點數幾乎是圖2節點的一半。

圖2 參考節點并排布置

圖3 參考節點錯位布置
估計定位節點的位置時,首先需要測出它到各個參考節點的位置。由于本文定位系統基于接收信號強度(RSSI)的定位方案,因此根據CC2430/CC2431無線寄存器內的RSSI值,再由已知的數學模型就可得到其距離值。設(x1,y1)是參考節點坐標,所求節點P的坐標為(x,y),則由兩點間距離公式可得:

根據最小平方差[6]由下式可計算未知節點P的坐標:
在具體計算移動節點位置時考慮以下3種方法:
(1)依據圖2,在一個無線傳感網絡子域中僅有4個參考節點,故取M=4,利用(2)式即可求出定位節點的坐標;
(2)從4個參考節點中任取3個參考節點,利用3邊測量法分別求出4個估計坐標,再取它們的平均值作為定位節點的估計坐標;
(3)根據圖3錯位布置節點,僅取3個參考節點,再用方法二的計算方法即可求出定位節點的坐標。

圖4 節點分布及其定位結果
實驗模擬井下區域環境,在一個[0,3]×[0,50]的矩形區域中隨機分布人員可能出現的20個位置,其中錨節點為矩形的4個頂點。利用上述3種方法分別對人員位置估計,進行MATLAB仿真,仿真結果見圖4和圖5。

圖5 節點定位誤差比較
由仿真結果可知,3種方法的定位精度相差不大,方法三的定位誤差比方法二和方法三的定位結果略差。由圖5可知在基于理想環境下的RSSI測距誤差最大也只有在3.5m左右,因此對于井下人員的定位還是比較適宜的。
本文在基于ZigBee技術井下人員定位系統下,提出了一種節點錯位布置方法,利用該方法進行參考節點的布置,不僅降低了了定位系統的成本,而且在一定環境下能夠滿足對井下人員的定位要求,從而實現對目標的實時跟蹤,進一步為井下工作人員提供了安全保障。
[1]李 蒙,李廣宏,刁文廣.無線傳感網絡煤礦井下人員定位系統設計[J].礦業安全與保護,2008,36(5):31~33.
[2]李 輝,張曉光,高 頂.基于ZigBee的無線傳感網絡在礦井安全監測中的應用[J].儀表技術與傳感器,2008(4):33~35.
[3]Holger Karl,Andreas Willig.無線傳感器網絡協議與體系結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7.
[4]郭秀才,滕以金,竇美玲.井下人員定位跟蹤檢測系統[J].兵工自動化,2009,28(4):58~60.
[5]李文仲,段朝玉.ZigBee2006無線傳感網絡與無線定位實戰[M].北京:北京航天航空大學出版社,2008.
[6]Hongyang Chen,Kaoru Sezaki,Ping Deng,et al.An Improve DV-Hop Localization Algorithm for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Industrial Electronics and Application[M].IEEE Conference,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