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猥瑣老外糟蹋我們中國小姑娘!”一名哀哭的中國姑娘,一名試圖強暴的老外,幾個偶然撞見、揮起拳頭的中國青年。
同一周,一名外籍男子在沈陽開往北京的火車上,把光腳蹺在前排女士的頭上,并高聲辱罵。在列車員到來后,這名外國人又矢口否認。
發生在今年5月的這兩段短短的手機視頻,激起了全國的憤怒聲浪。在這股聲浪中,在中國生活的外國人群體引起了公眾的強烈關注。
AB面:老外也是復雜的
近年來,我國已成為越來越多外國人的“淘金”目的地。北京的韓國城、上海的日本人聚集區、義烏的中東人一條街、廣州淘金的非洲人,跨國移民聚集區陸續在中國部分城市出現。據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統計,去年外國人入出境共計5412萬人次,比2010年的5211.2萬人次增長3.8%。“林子大到了什么地步?門開著、窗戶開著,有鳥、有蒼蠅、蚊子。其實這也正常,有人因友好而來,有人因利益而來,有人來尋找機會,甚至到中國冒冒險或混混日子,素質的高低參差不齊。”著名主持人白巖松這樣形容。如此一來,關于在華外國人的新聞也頻頻躍入熒屏,而且負面消息不在少數。
“在華外國人多了,由此引發的犯罪成了社會問題。”刑法學專家、中國政法大學刑法研究所的阮齊林教授說。根據公安部歷年統計,外國人入出境人數居前3位的口岸為:上海浦東機場口岸、北京首都機場口岸及深圳羅湖口岸。上海、北京、廣東等外貿發達地區,也正是來華外國人犯罪的相對高發地區。
日前,北京市公安部門宣布開展清查 “三非”(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業)外國人的“百日行動”,引來輿論關注。 實際上,清理“三非”外國人,也并不是今年首創。10年來,廣東、浙江、上海、四川等多地公安部門都曾發起同類專項行動,“斬獲”不小。據統計,上海市查處的“三非”外國人案件,從2002年的485起猛增到了2009年上半年的1800余起。
不過,如同一枚硬幣有正反兩面,在華外國人這個群體也常有閃光的一面見諸報端;美國人李馳在10年前辭去了在美國的高新IT職業,只身來到中國,并在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學校支教6年,還為孩子們自掏腰包購買文體用品;巴西小伙子木澤在廣東東莞路遇扒手偷包,果斷出手制止,遭到了小偷團伙的群毆報復,被網民稱為“巴西雷鋒”;69歲的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的教授狄家諾,6年來一直堅持在云南農村地區給成年人做免費的高血壓檢測與治療,培訓鄉村醫生,被譽為現代版“白求恩”……這些正面形象與前文中的負面形象交雜在一起,匯成了在華外國人的整體印象。
日前,環球網輿情調查中心和評論頻道聯合就“你對在華老外印象如何”發起調查。結果顯示,近一半受訪網友表示身邊的老外“素質一般”,且超過一半的網友認為,在華生活的老外言行正是其國家國民素質的基本反映。對于那些觸犯我國法律的外籍公民,8成以上網友建議政府應該“嚴格管理”。
“超國民待遇”是不是傳說
今年2月,一名日本騎車環球旅行者在武漢丟了自行車,武漢警方經過3天偵查將該案偵破,將被盜自行車連夜“完璧歸趙”。此事引來廣大網友關注并轉發微博,紛紛質疑武漢警方“選擇性執法”。無獨有偶,挪威游客物品在成都被盜,成都跳傘塔派出所官方微博將游客所拍的求助視頻轉發,但此舉亦引發部分網友質詢警方:如此熱切關注是否是因為對方的老外身份?是否是動用公權力給予了在華外國人“超國民待遇”?
而當遇到外國人有涉嫌違法行為時,國人的態度也常頗為曖昧。在一些外國人、中國人的某種潛意識里,仿佛有著“外國人犯罪,和中國人不一樣”的觀念。正如從沈陽開往北京的火車上,出言不遜的俄羅斯大提琴手沒有得到制止,反而是乘警和中國乘客在勸大姐說:“你可算了吧,別和他生氣,人家是藝術家。”
總體來看,對于在華的外國人,中國人普遍有兩種情緒,一種是帶有偏見的過激指責,這種指責或許是源于曾經經受侵略苦難的心理背景,常常會引發在華外國人的激烈反彈情緒。比如中央電視臺英語頻道主持人楊銳的一條微博就引來了巨大爭議。他通過其在微博的實名賬戶寫道,“公安局要清掃洋垃圾,斬首洋蛇頭,識別洋間諜,趕走洋潑婦,讓妖魔化中國的閉嘴滾蛋。”之后,一名在華美國人隨即在微博發帖,要求央視開除楊銳。少數在華外國人及《華爾街日報》等西方媒體也支持這一要求。另一種情緒則是在接觸了解了在華外國人的一些良好表現后,轉而對自身國民性進行批判和反思。
“之前,我們確實在法律制度上、管理手段上對外國人給了一些所謂的‘超國民待遇,在某些方面,特別是經濟方面,比照中國公民,給了一些更加優惠的條件。這樣無形當中,在客觀上也培育了外國人一種優越感。”中國人民公安大學涉外警務系教授向黨說。
對于“在華外國人有特殊待遇”的網上輿論,阮齊林并不認同,“在沒有統計數據顯示中國處理外國人在華犯罪情況之下,這些說法只是個案性的猜測,沒有根據”。
前文中被網友質疑的武漢警方表態:“并不是日本游客丟車了我們才重視,該車價值17000元,達到立案標準,只要所涉案件達到刑事立案標準,警方都會立案。迅速找回是因媒體發布后,民眾參與度高,且有人提供線索。”
阮齊林說,幾十年前,國人“洋人”見得少,還有些少見多怪,現在見得多了也就不以為然了。“之前不是也有外國人醉酒駕車被抓處罰嗎?”他指的是2011年5月25日,利比亞商人格魯就因酒后駕駛事故,被浙江省金華市公安局刑事拘留。5天后,金華市人民檢察院以危險駕駛罪提起公訴,追究其刑事責任。
這是浙江省第一起外國人因醉駕被起訴案。代理此案的檢察員何德輝說,“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外國人在中國犯了罪,應當和中國公民一樣受到刑法制裁”。
平等管理才是硬道理
事實上,從管理體制上看,外國人在華期間的人口管理,在我國主要隸屬于公安機關,街道辦事處、勞動局等政府相關部門也承擔了部分相關登記、審批職能。
而作為管理在華外國人的主要法律依據,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外國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由于該法頒布于1985年,規定的條款比較粗略,現在更多適用的是國務院2010年4月修改并公布實施的《出入境管理法實施細則》等規章。
盡管公安部門提供了詳細的出入境管理方式,但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一些街道社區對外國人的管理僅僅是落實了住宿登記一項,至于其他的,幾乎沒有任何措施。當地派出所也只是辦理外國人登記證和到期及延期登記,其他的幾乎是個空白。缺乏管理上的延伸措施,缺少主動的未雨綢繆式的跟蹤服務,這就形成了管理上的盲區。
日常檢查不到位,使得“一個外國人租房、多個外國人居住”的現象相當普遍,這也在客觀上為外國人非法居留提供了便利條件。而留學生中的吸毒、販毒和賣淫嫖娼現象,更是相當典型。
來自公安部的數據顯示,2011年,外國人在中國的入境人數達到2711萬人次,而從2005年到2010年間,各地清查“三非”外國人有近12萬人。顯然,困擾一些發達國家的移民難題,已經切實地擺在了中國面前。
“無論是面對三非外國人,還是在中國不道德,甚至違法犯罪的外國人,準繩都該只有一個,那就是法律。既沒有必要因為他是外國人就原諒不該原諒的,也不該因為他是外國人處理就要加重。”白巖松表示,“就像在北京猥褻女性的那個英國流氓,法律該怎么處理就怎么處理,既不必悄悄地放了,也不必一下子想到百年恥辱。這樣的事在世界哪個角落都可能發生,迅速處理就對了。改革30多年了,中國人對外國人的態度早該回到一個正常的定位上了,那就是,平等才是最大的尊重。既不仰視,也不俯視,平等相待才是最好。”(本刊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