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娜

醫療糾紛出現后,患方希望通過醫鬧的形式達到索賠目的,在醫院“拿錢買平安”往往苦不堪言,層出不窮的醫療糾紛已嚴重影響著社會的穩定。河南省洛陽市司法局組建了第三方的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試圖破解這一棘手難題。
“鬧”出來的醫調委
患者在醫院治療出現問題,是醫院的責任,還是患者自身的病因造成?一旦發生醫患糾紛,該找誰說話?以往找衛生部門,患者擔心他們會站在醫院一邊;走法律程序,訴訟周期長、成本高,結果更難以預料。于是,部分患者按照“小鬧小賠,大鬧大賠”的慣有思路,選擇通過擺花圈、設靈堂、堵政府、阻斷交通、上網炒作等過激行為向院方施壓,砸醫院、打醫生、非法拘禁醫護人員等違法犯罪行為也時常見諸報端。
然而在河南省洛陽市,這一難題正在破解之中。從2011年2月起,該市建立起了相對中立的第三方——醫療糾紛專業人民調解委員會(以下簡稱醫調委),試水醫治醫鬧頑疾。
如今,索賠金額上到百萬元下至幾萬元的患者,只要來到洛陽市醫調委,都會得到調解員的熱情接待。
原洛陽市監獄退休干部,后被司法局返聘擔任醫調委主任的曹建洛告訴記者:“即使碰到索賠金額高的患者家屬,我們也不推,既然來了,我們就從中講和,一次不行,來兩次。”
“從上午開始鬧,一直持續到晚上11點,直至最后驚動了公安機關。”這是洛陽市醫調委人民調解員楊彥琦記憶最深的一次患者堵醫院事件。在來醫調委之前,楊彥琦是洛陽市第五人民醫院職工。他回憶說,事件是一名小患者意外死亡而引發的。當時參與堵醫院的人達50人,其中既有患者家屬,也有“職業醫鬧”摻雜其中。
2006年至2008年間,據不完全統計,洛陽市共發生醫療糾紛1118起,其中發生鬧事、上訪情況的達35%,院方因醫療糾紛賠付達1755萬元。醫鬧讓洛陽的社會管理者們頗感頭痛。
“發生醫療糾紛后,醫患雙方對立情緒較大,直接協商很困難,有個別患者及其家屬比較偏激:認為通過圍堵、群訪等非理性方式,能獲得同情。此時,如果相對中立的第三方出面解決,就可以緩和雙方的矛盾,有利于問題的解決。”長期關注醫鬧難題的洛陽市司法局把這一情況向洛陽市政府進行了專題報告。
多次調研論證后,2009年11月19日,洛陽市政府授權司法局組建醫療糾紛調解組織,指導調解組織工作,并對醫療糾紛調解組織的職責作出了詳盡的規定,目的是要通過調解來宣傳法律、法規、規章和醫學知識,引導醫患雙方當事人依據事實和法律公平解決糾紛,防止醫療糾紛激化。
2011年2月,洛陽市司法局組建了以洛陽市醫療糾紛人民調解委員會和洛陽市醫療糾紛理賠處理中心為核心的第三方。
“這樣一來,把醫療糾紛從院內沖突轉移到院外進行調解。”曹建洛說,因為,這兩個機構均獨立于衛生行政部門之外,洛陽市醫調委在行政管轄上,隸屬于當地司法行政部門,是獨立的第三方。由洛陽市司法局負責日常管理和人員招聘,正常運轉經費實行基金模式。“為確保調解的公平、公正,專業權威,醫調委成員由法律、醫療等相關行業的人士提供專業支持。”
此外,與之配套的是由人壽保險公司專門組建醫療糾紛理賠中心,各醫院按床位向保險公司交納一定比例的保險費,所需經費從這筆保險費中支取。
重在中立公正
“這個調解組織必須真正以中立、公正的第三方出現,使患者有地方說話,否則就不會得到醫患雙方的充分信賴。而要做到中立、公正,在人和錢的問題上,就要完完全全地脫離醫患雙方。”曹建洛說。
“醫調委接到申請后,就會從醫療專家庫中抽調兩名專家組成工作組,在充分聽取醫患雙方陳述的基礎上,審驗相關證據,查閱病歷資料,初步形成關于醫療糾紛責任問題的意見,然后召集雙方當事人到場調解。”曹建洛向記者介紹了醫調委調解醫療糾紛的相關流程,“在雙方認可調解方案的情況下,調解委員會制作書面調解協議書,保險公司理賠中心依據調解協議書,從醫療糾紛保險金中向患者賠付相關款項。如果醫患任何一方不接受醫調委的調解或調解不成,雙方可選擇其他途徑。”
曹建洛認為醫調委參與調解醫療糾紛的最大好處就是,“醫院不再陷入醫療糾紛的漩渦,可以集中精力從事醫療工作。另一方面,調處醫療糾紛所需的人和經費也與醫院無關,使患者及其家屬徹底放心。”
洛陽市醫調委現有的4名人民調解員中,既有在職律師、退休醫務工作者,也有退休司法干部和藥學專家。
人民調解員潘韜的另一身份是洛陽金博大律師事務所的律師。她常說的一句話是:“把糾紛當成是自己的事,我們要做的就是如何和醫院溝通,為患者爭取更大利益。”
“先要平復雙方情緒,了解事情的經過,然后在醫患雙方都在場的情況下,進行協調。”在潘韜的印象中,調解糾紛時間最長的一次歷時兩個月,前后共談過18次之多。
百分之百的調成率
2011年11月23日,洛陽市民賈先生再次來到洛陽市醫調委,向曾調解過他案件的人民調解員楊彥琦表達感謝之情。
原來在不久前,賈先生的姐夫在工地施工時不幸被村民打傷,送至當地一家醫院就診。因患者當時出現了情緒失常的情況,醫院診斷為癔癥。住院兩個多月后患者病情加重,被轉至另一家醫院,令賈先生一家人驚訝的是,這家醫院為患者確診的結果不是癔癥,而是脫髓鞘。之后,患者回家做維護性治療,但不久就去世了。
“不是癔癥,卻按照癔癥治了兩個多月,讓我們錯失了最佳的治療時機。”賈先生一家人氣憤無比,甚至有家屬提議去之前那家醫院鬧事。
在洛陽市醫調委,楊彥琦接待了賈先生,因為擔心賈先生有思想顧慮,起初楊彥琦并沒有告訴賈先生自己曾在衛生部門工作過的經歷。經過調查取證和分析,楊彥琦幾次耐心做工作,在獲得施工方給付的12萬元喪葬費后,賈先生一家再獲賠償1.5萬元。
“你們的話在理兒,問題解決得又快。要是沒有你們,恐怕打官司非得一年半載才會有結果,太謝謝你們了!” 這樣的結果讓醫患雙方非常滿意。
直至最近賈先生才了解到楊彥琦在衛生部門工作過的經歷,但并沒有影響他對洛陽市醫調委的看法,醫調委人民調解員專業、耐心的工作以及為他們一家所做的努力,給他留下了深刻的映象。
這只是洛陽市醫調委成功調解案例的一個縮影。
自成立至今不到一年的時間,洛陽市醫調委已受理糾紛151起,其中涉及當事人死亡的有79起,調成率為100%,履約率為100%;調解635次,涉及1768人次;患者提出索賠金額共計2090.1萬元,實際支付金額為472.66萬元。來醫調委尋求調解的患方家屬,全部滿意而歸。
調成率如此之高,曹建洛告訴記者:“根據洛陽的經濟發展水平,市政府令規定醫調委調解的是5000元到5萬元的醫療糾紛,有時一些涉及當事人死亡的醫療糾紛,索賠金額也比較高,但我們跟家屬講明,我們這里的上限就是5萬元,加之超過5萬元的索賠金額,要走司法程序,時間很長,還要經過法醫鑒定,死者家屬心理上都希望逝者早日入土為安而不愿解剖。經過我們專業調解員的努力,來我們這里的患方家屬,最后索賠金額都在5萬元以下得到解決。”
中立的第三方調解機制為化解醫患雙方的“疙瘩”提供了一條新途徑,2011年洛陽的醫鬧事件得以大大減少。這一模式已經在河南全省推廣。
洛陽市醫調委的成功試點,讓洛陽市的決策者們有了信心,目前該市已經陸續在交通事故、勞動用工、購物消費、社會保障、土地資源等19個與民生密切相關的領域成立行業調解組織,試圖將各類矛盾化解在基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