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玉林
贛南大席無湯不成宴,宴席均不能少“客家魚餅湯”。“客家魚餅湯”鮮、嫩、爽、滑、香,老少咸宜。它是贛南特色名菜,是用剔刺的魚肉做成。贛南人基本上都善于制作魚餅,魚餅分兩種:不加肉丸的魚餅稱為“金錢魚餅”;加入熟肉丸的魚餅叫“響鈴魚餅”。“金錢魚餅”做法如下:先剖下魚肉,剁成魚茸,在魚茸中加入適量的淮山粉(或地瓜粉)、雞蛋、清水、鹽等,使勁攪拌打勻。鍋內放油,待油八成熱時,將魚茸用手擠出一粒粒小肉丸入鍋,炸成金黃色即可。魚肉丸熟后成扁圓形狀,因此叫魚餅。響鈴魚餅做法如下:將魚肉、瘦豬肉分別剁成肉茸,把香菇、火腿、蔥白切成細末,拌入瘦豬肉茸內,加精鹽、淮山粉攪拌成肉餡,做成蓮子大小的肉丸蒸熟。將魚茸放入清水、精鹽、淮山粉、雞蛋攪拌均勻。起油鍋,將油燒至四、五成熱時,左手握住魚肉稠糊,從虎口擠出一粒粒魚丸,每一粒塞入一個小肉丸,用湯匙括下入油鍋,炸至金黃色撈起即為“響鈴魚餅”。
客家魚餅的淵源據說與我國北宋名人王安石有關。王安石是江西臨川人,是著名的文學家。他在朝廷當宰相時,總覺得自己難以適應北方的飲食,就從從江西老家贛州挑選了一位烹飪技術了得的庖廚——曹春仔。王安石喜歡吃豆腐,因此曹廚師經常為王安石做各式豆腐菜肴。為了變化口味,曹廚師在豆腐菜肴上動了許多腦筋,做出了許多豆腐的新花樣。一天,王安石身體不適,希望曹廚師給他做一道像豆腐一樣軟嫩的佳肴。曹廚師接到指示,看到案板上的豆腐,心想今天做什么豆腐菜呢?他心里著急,在廚房里踱步,忽然被頭上什么東西撞了一下,他抬頭一看,原來是撞在吊著的一條大草魚上,頓時靈機一動,心想取魚肉剁成魚茸烹飪成菜,不就是像豆腐一樣細嫩嗎?于是,他立即動手,剔除魚刺,用刀背把魚肉剁成魚茸,再加入淮山粉、雞蛋、食鹽和水著力攪拌,用手握魚茸稠糊從虎口擠成丸形,入山茶油鍋炸熟。然后用雞湯、香菇、菠菜等配料慢火煮10分鐘,使丸子飽含湯汁。王安石品嘗后感覺此菜形似銅錢,色澤金黃,飽含湯汁,原汁原味,外柔內嫩,鮮嫩不膩,醇美清爽,贊不絕口,忙問此謂何菜?曹廚師隨口說道,它叫魚餅。對此菜回味無窮的王安石親為“魚餅”二字提名。
當時身為宰相的王安石,為了團結各界精英,常設家宴招待各界人士。客家魚餅菜成了王府家宴的招牌菜。后來,王安石被罷相下野,曹春仔也回到贛州。從此魚餅便流傳開來,成為贛南人民招待來客的一道美味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