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效民
[摘要]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造成重刨,也為我們提供了認識資本主義的全新視角席。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以其在經濟全球化中激化的新的表現形式導致了金融危機的爆發,折射出了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嚴重打擊了資本主義世界。同時,資本主義的自我調節和自我修正能力,也使得當代資本主義仍有一段穩定的發展時期。
[關鍵詞] 資本主義新變化金融危機
2007年爆發的美國次貸危機不僅使美國經濟遭受重創,而且波及范圍不斷擴大,危機已從發達國家傳導到新興市場國家,從金融領域擴散到實體經濟領域,全球正面臨自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金融危機。從本質上看,金融危機發生的根本原因并沒有超越馬克思主義經濟學的邏輯,仍然是資本主義經濟基本矛盾的集中體現和強制性解決,但此次金融危機在觸發動因、發生機制上又顯現出一些新特征。這次金融危機把一個現實而重要的問題擺在了我們面前——如何認識當今主導世界的資本主義新發展。
一、當代資本主義的新變化
資本主義社會是一個處于不斷變化中的社會。正如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中指出的那樣:“資產階級除非對生產工具,從而對生產關系,從而對全部社會關系不斷進行革命,否則就不能生存下去。”二戰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興起為資本主義世界注入了新的活力。資本主義國家注重對生產方式和社會關系的自我調節,提高了其適應能力,加之資本主義在以其為主導的經濟全球化中獲得的比較利益等,使資本主義社會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各方面出現了許多新的變化,出現了戰后較長時期的穩定和繁榮。這次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機,從形式到內容,從規模到特點都不同于以往任何時期,折射出當代資本主義正在發生新變化,進入了新階段。
(一)經濟全球化、一體化推動金融全球化和危機全球化
資本作為資本主義的核心要素,其本性是追求利潤。面對越來越多的資本積累,當國外存在比國內更高的預期利潤率時,資本必然走出國境,在全球范圍內實施資源配置,追逐超額利潤。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浪潮迅猛發展,使得社會經濟生活逐步走向國際化和全球化,資本、技術、信息等各種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流動和配置,各國經濟相互聯系、相互依賴開始了一體化的進程。伴隨著傳統的生產全球化、貿易全球化,企業經營的全球化,資本主義國家運用財政、金融等經濟政策和經濟杠桿開始廣泛介入生產,普遍干預和調節流通及社會生活,使貿易和金融國際投資成為世界經濟的主要推動力,從而推動了金融全球化。由于金融所具有的快捷性、流動性、波動性、利潤追逐的趨向性,加上私有資本的國際競爭的無序性,使得金融全球化在助推經濟全球發展的同時也潛藏著巨大的危機全球化的趨勢和可能。所以,隨著21世紀經濟全球化、一體化,出現了金融全球化、危機全球化的趨勢,金融危機成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新形式,而壟斷金融資本的貪婪引發金融危機成為必然。
(二)金融資本壟斷高度虛擬化、泡沫化
馬克思主義的剩余價值論揭示了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決定的追逐剩余價值的目標導致經濟危機的必然結果和趨勢。列寧的帝國主義論預見了金融壟斷與金融寡頭出現的可能,但尚未預見到這種危機的轉型及其破壞的嚴重性;次貸危機引發金融危機說明了傳統經濟危機向新型危機形式——金融危機的轉變,說明當今“美國經歷了從‘經濟強國變‘金融帝國再變為‘虛擬經濟——泡沫經濟王國的嬗變過程”,正常的市場經濟運行應該是居于基礎地位的市場主體,中間紐帶是多元化市場和上層的政府宏觀調控,但是發達市場經濟的一大特點表現為“頭足倒置”,作為財富基礎的使用價值生產讓位于資本的運作,創造財富的實體經濟被不創造財富的金融資本所“掠奪”,從而使整個經濟虛擬化、泡沫化。據專家估計,美國金融——虛擬資本造成的虛假財富,危機前每年達到400萬億美元,金融衍生品所產生的財富更高達1 200萬億美元。壟斷資本主義把金融與工業結合蛻變為脫離并統治實體經濟的虛擬經濟,繼而與高科技結合帶來“經濟泡沫”,監管缺失的金融創新進一步助推經濟泡沫轉成“泡沫經濟”這不僅是錯誤的,違背經濟規律的,而且是危險的和有害的。列寧說過:“帝國主義的特點,恰好不是工業資本,而是金融資本”,美國已經成為國際超級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是虛擬經濟和泡沫經濟的代表。
(三)資本主義發展由生產過剩全面轉向資本過剩時代
1825年,資本主義第一次大規模的經濟危機實質是生產相對于社會無支付能力的購買力而言的生產過剩危機。此后,資本主義采取改良政策,從自身內部進行調整,一方面以稅收和福利為手段,在分配上減少資本對勞動的剝削緩解矛盾。另一方面,以凱恩斯主義為指導,強調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刺激消費,創造需求,結果造成:其一,是“無實質改善的無支付力的虛假消費繁榮”;其二,是由對生產進行投資來牟利,轉向直接貨幣投資刺激需求而牟利和“以錢賺錢”的興趣。最終是資本積累、資本集中造成大量的資本過剩,加上政府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投放的大量貨幣,進一步加劇了“資本過剩”。隨著科技革命所帶來的超額利潤空間的不斷壓縮,傳統生產投資利潤的下降,不愿投資傳統生產的過剩資本越來越多,這既為資本密集型的現代信息科技產業提供了充足的資金,同時也使資本過剩進一步加大。資本主義發展由生產過剩時代正全面轉向資本過剩的時代。
(四)高度壟斷與高度投機相結合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推到了一個新的尖銳階段
馬克思主義經濟理論早已闡明,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資本主義私人占有之間的基本矛盾必然推動資本主義從自由競爭走向壟斷,同時必然推動資本主義畸形發展。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明確指出:資本運動的公式是G—W—G′;通過生產達到價值增值并實現追求更多剩余價值和錢賺錢的目的。但是壟斷及其金融寡頭卻可以利用壟斷地位獲取超額壟斷利潤,使資本運行公式變成了G—G′,特別是發達商品經濟條件下,大量過剩資本的存在,加上凱恩斯推行赤字經濟帶來的貨幣投放,資本已經不滿足于傳統的運動過程(G—W—G′),相反投機資本運行形式(G—G′)則更受歡迎。當投機資本、壟斷資本大量“以錢賺錢”的時候,金融危機就不可避免,所以當代資本主義出現高度壟斷和高度投機相結合,必然把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推向了一個更加尖銳的階段,其直接的表現形式就是金融危機。
(五)現代資本主義以新的方式稱霸全球
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爭向壟斷階段過渡的時候,列寧已經預見了資本主義壟斷統治和金融寡頭統治。資本輸出乃至戰爭都是資本主義開拓市場乃至實施世界統治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但是,隨著經濟全球化、國際一體化發展和資本主義金融資本力量的增強,除了戰爭、政治軍事威懾、貿易戰以外,“資本控制”正成為資本主義稱霸世界的一種方式。最典型的就是美國,90年代以來,依賴其強大的軍事、政治、經濟實力建立起一超獨霸世界的“權威”。今天,美國在軍事威懾、政治干涉、文化滲透、意識顛覆的同時,以美元來剝削世界、控制世界越來越成為美國稱霸全球的一種新手段和新方式。
(六)倡導自由增長,政府調控缺位,金融資本日益走上專門化、獨立化、自由化的發展道路
二戰以來,隨著馬歇爾計劃實施和凱恩斯主義積極的財政貨幣政策推行,資本投資、貨幣運作來刺激消費、推動經濟增長,甚至投機牟利越來越成為“政府首選”和發展手段。20世紀末,美國政府提倡新自由主義政策,大肆鼓勵金融創新,卻疏于政府監管,結果是既造就了華爾街的神話,也埋下了金融危機的禍根;既助推了資本虛擬化和泡沫化, 也客觀上推動了金融資本專業化、獨立化、自由化的發展,給未來知識信息經濟發展中的金融資本走向提供了某種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