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波
[摘要] 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和培養青年學生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使命。當前,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存在一些影響校園文化健康發展的問題。因此,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對校園文化的正確引導,保證大學校園文化建設的正確方向和健康發展。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校園文化價值引導
校園文化是一種氛圍、一種精神。校園文化是學校發展的靈魂,是凝聚人心、展示學校形象、提高學校文明程度的重要體現。校園文化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產生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往往是任何課程所無法比擬的。健康、向上、豐富的校園文化對學生的品性形成具有滲透性、持久性和選擇性,對于提高學生的人文道德素養,拓寬同學們的視野,培養跨世紀人才具有深遠意義。用馬克思主義武裝和培養大學生,不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也是大學校園文化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
目前,高校面臨著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任務,需要教育部門和學校解決的困難和問題很多,尤其是直接影響學校改革和發展的各項硬任務,牽扯了領導的主要精力,加之在人們的觀念中,校園文化往往被看成單純的文化娛樂活動,其功能和作用也常常被人們所忽視,因而,時至今天,校園文化不受重視的現象依然存在。事實上,校園文化建設對學校的改革和發展具有直接的影響。校園文化建設的狀況和成效,直接關系著學校的辦學方向和黨的教育方針的貫徹落實,關系著學校改革和發展的目標能否實現。任何一所學校,如果忽視校園文化建設,就等于放棄了最基本的育人陣地,就難以保證培養人才的質量。因此,大學校園文化建設中面臨一些影響校園文化健康發展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時代發展對校園文化的影響。一是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種價值觀、各種社會思潮和文化觀念在大學這個知識密集、人才密集、價值多元的平臺上交流、交鋒、交融,影響著大學生的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尤其是社會節奏的加快和信息傳播的便捷,一些新的社會思潮更容易迅猛傳播開來,使一些辨別力不強的大學生難以適從。二是市場交換文化的負面因素的侵蝕。在市場經濟不斷發展的進程中,市場交換文化的負面因素也在不斷侵入人們的思想,進而影響人們的行為模式和方式。校園文化是構建和諧校園的載體,豐富的校園文化活動有利于促進教師與學生、師生與學校的和諧相處。
第二,校園文化發展存在的某些問題。一是淺層化發展傾向。當前校園文化建設比較多的集中在以開展相應的科技、體育、藝術和娛樂活動為主的具體方式上。這對提高大學生的綜合素質、豐富課外生活有重要作用,但我們也應看到,這還只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淺層次做法,大學校園文化應更多的集中在行為模式和方式、大學制度和精神觀念的建設。二是從以學生為主體發展到以學生為主導的傾向。校園文化建設的主體是大學生,但起主導作用的仍然是高等教育者。然而,目前校園文化建設中出現了以學生為主導的傾向,教職工的主導作用被弱化,甚至有的高校一味以學生的需求和要求為導向。
第三,馬克思主義在高校面臨的某些挑戰。一是少數大學生政治意識淡薄,對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和社會主義的信念不夠堅定,集體主義觀念弱化,偏重于從個人利益得失出發,不夠重視其所肩負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二是部分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關注不夠,高校馬克思主義理論社團影響力不夠大,在大學生中還沒有形成濃厚的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文化范圍。三是主渠道教育吸引力有待進一步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需要進一步提高。
針對上述問題,必須加強馬克思主義對校園文化建設的思想主導和價值引領,正確引導校園文化建設朝著積極健康的方向發展。
第一,把馬克思主義教育嵌入大學素質教育。素質教育在校園文化建設中占有重要地位。素質教育主要是培養和提高學生基本抽象能力和綜合思維能力;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是通過思想教育理論課教育教學傳授馬克思主義理論,讓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思想文化,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擁有良好的道德素質。兩者有區別也有交叉,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和大學素質教育具有內在的緊密聯系,兩者可以互相配合、互為補充。素質教育突出人文和科學精神,培養具有完整人格的健全公民;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突出意識形態功能,堅持正確的價值方向。素質教育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大學生人文素質培養方面具有共同點,因而既可以把素質教育有關內容引入到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中以豐富教學內容,也可以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有關內容引入到素質教育課程中,保證素質教育的政治方向。
第二,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融入學生生活。校園文化建設必須與廣大學生的現實生活緊密結合才能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馬克思主義理論源泉是實踐,發展依據是實踐,檢驗標準也是實踐。因此,馬克思主義只有在實踐中才能夠發揮它的最大作用,只有與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相結合才能夠讓大學生得到切身體會,認識到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實踐性,才會信仰和堅持馬克思主義。只有這樣,當大學生面對西方錯誤思潮的侵蝕和沖擊時才能勇于交鋒和批判,并在比較中認識和辨析什么是真正的科學理論和思想方法。只有這樣,大學生才能不辜負黨和人民的希望,真正做到胡錦濤總書記在清華大學建校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對廣大青年學生提出的三個“結合”,把全面發展和個性發展緊密結合起來。筆者認為把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融入學生生活還要以校園文化輿論,傳播和諧聲音。校園文化輿論以廣播電視、宣傳櫥窗、校報??葹槊襟w,從不同的角度傳播和諧之聲,營造和諧氛圍,為更多的人所獲知、所接受,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和認同感,能產生傳播和諧的效應。
第三,開展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讀書文化沙龍以及開展經典文化誦讀活動。認真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才能夠真正了解馬克思主義的真諦。經典著作讀書活動可以采取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化沙龍形式進行,成立文化沙龍興趣小組,定期舉辦經典著作讀書活動,使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更能吸引青年學生。開展國學經典誦讀,通過誦讀國學經典,傳承弘揚祖國優秀傳統文化,“國學伴成長,經典潤人生”這對于提高大學生,特別是理工科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詮釋中華經典美文的內涵意境及獨特魅力,激發青年學生強烈的愛國熱情都很有益處。
第四,組織具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教師參與和引導校園文化活動。校園文化是一所學校綜合實力的反映,校園文化的核心競爭力主要表現在文化的凝聚力和創造力,優秀的校園文化能賦予師生獨立的人格、獨立的精神,激勵師生不斷反思、不斷超越。所以我們要讓具有深厚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的教師積極參與校園文化活動,精心設計和組織開展相應活動,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滲透到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校園文化活動中去,充分利用校園文化活動平臺使學生在思想意識、政治覺悟等方面鍛煉成長??赏ㄟ^參觀現代化成果展,參與我國舉辦的國際性會展,交流討論改革開放帶來的新變化等形式開展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對中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怎樣建設黨、怎樣實現科學發展等問題進行深入思考,切實堅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