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星 王慧
[摘要] 本科生導師制是為適應高等教育大眾化形勢而實施的新型培養(yǎng)機制,是提高教育質量的重要改革措施。該機制目前實施過程中仍存在許多不足之處。本文從我國導師制的基本現(xiàn)狀出發(fā),分析了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幾點有針對性的優(yōu)化策略。
[關鍵詞] 導師制問題優(yōu)化
自國家實行擴招政策以來,高等教育逐步邁向大眾化,教育質量與擴招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凸顯。一些高等院校為適應當前發(fā)展的需要,在借鑒國外教育經(jīng)驗的基礎上,探索出一種新型培養(yǎng)機制——本科生導師制。2004年教育部在《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的若干意見》中明確指出:“有條件的高校要積極推行本科生導師制,努力為學生全面發(fā)展提供優(yōu)質和個性化服務”[1]。實施本科生導師制,是提高教學質量、培養(yǎng)合格人才的必然趨勢,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養(yǎng)質量的需要[2]。目前,我國高校的本科生導師制在運行模式和評價標準等方面仍存在不足,國內學者也就這一問題進行過探討,本文根據(jù)我國高校導師制的基本現(xiàn)狀,分析了實施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并提出幾點優(yōu)化策略。
一、本科生導師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目前全國已有多所高校實施了不同類型和層次的本科生導師制,大部分作為一種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在探索,目前運行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可以歸為以下幾個方面:
(一)導師聘任制度不合理
在導師的選拔上,大部分高校在學歷、職稱、學術水平等方面都有要求。隨著我國高校學生數(shù)量不斷擴大,導師數(shù)量的需求也隨之增加。刻板的導師篩選制度與日益增長的導師數(shù)量需求之間產生一定矛盾。從目前情況來看,導師職責在各高校存在較大的差別,有偏重于學生思想工作的,有負責引導學生學習的,這對導師的要求也存在較大的差別,用同樣的標準進行導師選拔顯然是不合理的。若導師的聘任制度缺乏靈活性,不能根據(jù)自身實際情況進行合理而規(guī)范的制定,那么對本科生導師制的實施效果自然會產生不利的影響。
(二)導師職責定位不明確
導師的職責定位是對導師工作內容的規(guī)范,不同高校對本科生導師的具體定位有著不同的標準。有高校把本科生導師的職責這樣定位:不僅是在學生學術和學業(yè)方面給以指導,而且要指導學生的學習、生活、修養(yǎng)、成長,還要負責學生的就業(yè)指導,是學生全面性的導師[3]。可見,導師的職責定位過于籠統(tǒng)和寬泛,缺乏工作核心,很大程度上混淆于輔導員和班主任之中。導師的職責定位較模糊,使得實施過程中人員安排、工作職責、具體內容等方面產生不穩(wěn)定狀態(tài)。最后導致許多導師不知道該“導什么”、“怎么導”,學生也無法從導師制中獲得益處,一定程度上妨礙了師生之間的交流及學生對導師制的重視。
(三)導師制評價體系不科學
目前我國的導師制評價考核體系設計不科學,也缺少一定的激勵措施。不少高校在考核方面規(guī)范得簡單而籠統(tǒng),缺少明確的考核內容、考核程序和評價標準。如在考核等級設定上,有些僅設置合格和不合格兩個等級,在實際考核中,學生由于礙于情面,很少會有導師出現(xiàn)不合格的情況,最后結果就是大多數(shù)導師都合格,卻評不出哪些更優(yōu)秀。我國高校對教師的評價大都以科研為主,指導本科生所得到的報酬與科研相比甚微。在工作量計算、職稱晉升、外出進修等方面,學校對本科生導師無明顯傾斜,這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導師的工作積極性。
(四)學生義務不對稱
學生是導師制的另一個主體,是整個指導過程的出發(fā)點和歸宿所在。就我國目前導師制的實施條例來看,幾乎缺少對學生義務的規(guī)定,導師與學生在權利與義務上明顯缺乏對稱性。如果沒有對學生制度上的約束,學生則成為僅僅享有權利而不盡義務的一方主體。學生獎助學金的評選、榮譽稱號的獲得等,基本上都是由輔導員負責,導師無法實質性的參與到學生的管理中。長此以往,學生的怠惰也影響了導師的工作積極性,本科生導師制的成效大打折扣。
(五)師生間缺乏交流
本科生導師制是一個雙向互動過程,就目前的教育模式來看,師生互動意識淡漠,學生習慣于洗耳恭聽,老師習慣于諄諄教誨,師生之間難以建立雙向互動關系。本科生導師制發(fā)揮作用的核心是師生間的平等交流。實際運行過程中,導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卻遠遠不夠,學生認為導師不夠主動,而導師認為學生不積極。“凡成功的教育,無不體現(xiàn)了教育主體與受教育主體之間的良性互動”[4]。本科生導師制是一種雙向互動的過程,沒有了互動,也就沒有了導師制的存在價值。
二、優(yōu)化本科生導師制的策略與建議
(一)完善聘任制度,定期開展培訓
本科生導師的聘任工作是實施導師制的前提,可以從師德師風、知識水平與科研能力三個方面進行考察。導師應具有良好的道德修養(yǎng)和嚴謹?shù)闹螌W態(tài)度,具有敬業(yè)精神和創(chuàng)新理念,具有一定的學歷和專業(yè)技術職稱,有較高的知識水平和豐富的教學經(jīng)驗,熟悉教學規(guī)律、教學計劃等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可以對學生的學習進行指導。再則,根據(jù)不同學科特點及學生需求,導師應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對學生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給予幫助。
有效運行導師制,學校還應加強對導師的培訓工作,在學校政策、學生信息等方面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定期舉辦導師工作經(jīng)驗交流會進行交流。在師生層面,可以讓導師和學生共同交流導師制的收獲和體會,共同探討和解決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在導師之間,這種培訓也使得導師的教育教學理念獲得交流與提高,促進了導師隊伍的發(fā)展。
(二)明確導師職責與學生義務,建立雙向選擇機制
在前文中我們分析了導師的職責過于寬泛是普遍存在的問題,導師的職責應該與輔導員、班主任區(qū)分開,其主要任務應表現(xiàn)在對不同學生學業(yè)的引導上,對低年級學生,著重了解專業(yè)背景、發(fā)展方向、社會需求,并指導學生選課和聽課,合理安排學習進度。對于高年級學生,應側重培養(yǎng)專業(yè)實驗、社會創(chuàng)新以及考研、創(chuàng)業(yè)能力。本科生導師制的職能是教書育人的平臺,學生管理的工作應交由輔導員和班主任等思想政治教育人員負責。
學生在享有被輔導的權利之外,也應履行學生的義務,學校應明確相關的規(guī)章制度。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學生的表現(xiàn)由導師做出評價,并存入學生檔案。通過學分體系對學生接受導師輔導情況進行評價,由導師按階段給出學分。學生在獎學金、榮譽稱號等評比活動中,專辟一欄由導師填寫,導師的評價也應產生一定的影響。
實行雙向選擇,建立流動機制,可以解決師生互動問題。將導師的個人情況、研究方向及成果對學生公布,學生根據(jù)個人興趣愛好選擇導師,院系通過調配,最終確定導師。在雙向選擇中,個別導師與學生之間若出現(xiàn)難以成對的現(xiàn)象,或經(jīng)過一段時間后發(fā)現(xiàn)雙方的導學關系并不理想。這種情況下,可以建立學生流動機制,讓學生再選擇適合的導師,或者讓學生參與到其他導師的科研活動中,最終實現(xiàn)學生需求的最大滿足和導師資源的優(yōu)化配置。
(三)健全考評體系,完善激勵制度
有效的評價體系是本科生導師制的發(fā)展動力,它應該涵蓋明確的考核內容、嚴謹?shù)目己顺绦蚝秃侠淼脑u價標準,做到定性與定量結合,獎勵與懲罰結合。評價過程可以由導師的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導師間的互評以及導師制領導小組評價等有機結合進行。除了對導師工作進行等級確定等評價外,還應將導師的職責進一步細分,將考核內容量化,這樣結果才更接近現(xiàn)實,更加公正。
為了讓導師更重視這項工作,需要建立和完善激勵機制。導師的工作應計入工作量,享有一定的導師津貼。導師的考評情況應與教師年度考核、評獎評優(yōu)、職稱評聘等方面結合起來,成績突出的導師在這方面給予傾斜。對于所指導的學生在學科競賽中獲獎的,或在學術刊物上發(fā)表論文的,都應對導師予以表彰和獎勵。除了物質獎勵外,還要注意精神方面的褒獎,可以通過開展表彰大會、授予榮譽稱號和證書等方式進行鼓勵。
三、結語
本科生導師制的有效實施不僅需要導師的辛勤努力和學生的積極配合,關鍵在于制度建設和資金支持。具體政策的出臺應該由學校層面統(tǒng)一操作調控,并由學校負責進行領導和管理,在制度上為導師和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構建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