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本文通過對楊樹底下金礦床所在區域的地層、巖漿巖、構造、圍巖蝕變,以及金礦床的規模、礦體特征等分析,確定該金礦的成因類型為來源于硅鋁層重熔-再熔混合巖漿的次火山熱液礦床,屬于酸性、中酸性淺成-超淺成巖漿活動有關的中溫巖漿熱液型礦床。
[關鍵詞] 楊樹底下金礦床巖漿熱液型礦床
1.礦區地質
1.1 礦區地層
礦區內出露的地層簡單,僅見有中元古界薊縣系霧迷山組第三段及新生界第四系。主要巖性為藍灰色,中厚層至巨厚層燧石條帶白云巖、紋層狀白云巖及藻團狀白云巖。
地層產狀比較穩定,霧迷山組組成向北西傾的單斜層,傾向280°-310°,傾角25°-35°,個別地區由于構造活動傾角變陡或傾向扭動,呈南西或北北西傾向。
1.2 礦區巖漿巖
燕山中期黃石碴巖體為礦區內主要巖體,出露于礦區中部,面積約0.1km2,東西長約700米,南北寬一般為100-200米,最寬處達250米,最窄處僅為20余米。巖體總體呈北東東走向的不規則狀,西部呈較窄的魚尾狀,中部向南突出,東部分叉向北東和南東方向延伸,形似不規則狀小巖脊。巖體與圍巖的主要接觸面一般向南東陡傾,普遍褪色、重結晶。
1.3 礦區構造
礦區內產狀比較穩定,傾向一般為280°~310°,傾角25°~35°,與區域地質背景一致,區域巖漿上侵所形成的黃石碴雜巖體侵入其間,走向50°左右,長約800 米,寬度100~250 米,雜巖體南側、東側及西側斜切圍巖層理,北側則與圍巖傾向一致,其內發育有一系列容礦構造及成礦后破壞礦體、巖體的斷裂構造,組成了一個復雜的構造、巖漿成礦區。該區南北兩側均發育有一組走向50°左右的斷裂構造,與成礦關系不大。
1.4 圍巖蝕變
東部圍巖白云巖中大理巖化發育;石英斑巖內主要為硅化、褐鐵礦化;次生石英巖蝕變強烈,巖石中除了強烈的硅化外,還具有不同程度的硅灰石化、絹云母化、葉臘石化、鈉閃石化、綠泥石化、透閃石化和黃鐵礦化等。
2.礦床地質
2.1 礦床規模
本礦區是以金為主并含有有益組分鉬、鐵等多金屬伴生礦,同時又賦存有特種非金屬藍晶石礦,為多礦種的共生礦區。其中金、鉬、鐵共生于一體,產于石英斑巖與圍巖接觸帶及其附近,藍晶石礦化發育于次生石英巖體內北東向片理化帶中。按工業指標礦區內共可圈出七個金礦體及礦化地質體,編號依次為:Ⅰ、Ⅱ、Ⅲ、Ⅳ、Ⅴ、Ⅵ、Ⅶ,均屬小型礦體。其中Ⅰ、Ⅱ、Ⅶ號為鐵帽型金礦體,做過詳細勘查;Ⅲ、Ⅳ、Ⅴ、Ⅵ號為含金礦化體,只進行了一般性的評價。因此下面主要通過Ⅰ號、Ⅱ號和Ⅶ號三個金礦體對礦床地質特征進行闡述。
2.2 礦體特征
2.2.1Ⅰ號礦體形態、產狀及規模
Ⅰ號金礦體受北北西向張扭性構造與接觸帶復合構造控制,礦體西側圍巖為次生石英巖,東側為石英斑巖,屬鐵帽型金礦。礦區內該礦體規模最大,由Ⅰ號主礦體及與其相連或近于平行的9個小礦體組成,受接觸帶形態所控制,呈上大下小的楔形體產出,礦體長軸方向為345°,傾角75°,傾伏角85°。產于鐵帽體北部及西部,平行鐵帽呈條帶狀產出。地表礦體走向,北部為北北東向,南部呈北北西向。
礦體主體位于礦體北段(即厚大部位),向南厚度變薄,分叉,品位降低。縱向上以標高1050 米中段為界,其下礦體連為一體,厚度、長度逐漸變小,但品位有增高趨勢;標高1050 米中段至地表部分,北部厚度、品位變化不大,南部分叉為近于平行的東西兩個分叉。橫向上,礦體形態下部簡單,上部礦體分叉,品位由高變低,礦體具有明顯的膨縮現象。
2.2.2Ⅱ號礦體形態、產狀及規模
Ⅱ號金礦體受北北西向張扭性斷裂構造與接觸帶復合構造控制,礦體西側圍巖為次生石英巖或含鉬次生石英巖,東側由上而下為石英斑巖,燧石條帶白云巖及藍晶石化次生石英巖,北側上部為燧石條帶白云巖,下部為次生石英巖,屬鐵帽型金礦。
該礦體形態受容礦構造形態所控制,呈透鏡體產出,平面上礦體形態近似新月形,長軸方向為略向北東方向突出的弧線形,總體方向由上而下為330°逐漸轉向308°。剖面上,礦體形如角錐體,軸向以285 °方向傾伏, 傾伏角70 °左右,側伏角72°。礦體傾向220 °,傾角72°。
2.2.3 Ⅶ號礦體形態、產狀及規模
該礦體位于Ⅱ號礦體西側約20m 處,受北偏東斷裂構造控制,沿斷裂帶發育細角礫狀構造礦石,礦體賦存在Ⅶ號鐵帽及鐵帽邊側的蝕變次生石英巖內。
礦體總體形態呈上大下小的楔形體產出,礦體出露地表部分呈橢圓形,長軸方向230°,東西兩側傾向為293°和113°,傾角79°。礦體平均長度31.95m,厚9.47m。礦體圍巖為含鉬次生石英巖,礦體周邊有一圈含金褐鐵礦化次生石英巖,呈環帶狀,達邊界或工業品位。向下至1060m 中段,礦體逐漸變小,長軸方向為15°,長27.50m,厚3.40m,礦體至此趨于尖滅。
3.金礦床成因與成礦作用
根據礦區金礦成礦基本地質特征和條件分析,該金礦的成因類型可確定為成礦物質來源于硅鋁層重熔-再熔混合巖漿的次火山熱液礦床。礦床形成溫度190-298°C,屬于酸性、中酸性淺成-超淺成巖漿活動有關的中溫巖漿熱液型礦床。原生礦體經表生氧化作用,礦區內幾個主要金礦體均已轉化為表生氧化褐鐵礦型金礦床,即鐵帽型金礦,是在地表或近地表含金地質體,經風化淋濾形成的。
控制成礦的主要地質事件發生序列為:
燕山早期(早-中侏羅世),在北西——南東向區域壓應力場作用下形成大地——石窯背斜,且沿NNW 向張扭裂面有閃長巖脈侵入。
燕山中期(晚侏羅世),區域上沿NW 向張裂面發育一條火山——構造活動帶,即小圍場-石碴尖火山噴發巖管呈NW 向線狀排布。火山活動稍晚,沿大地-石窯背斜的縱張裂面在黃石碴地區有超淺成(次火山)酸性巖體侵入(即次生石英巖原巖)。
在超淺成(次火山)侵入體冷凝結晶過程中,有火山氣液的積聚和泄出,受這次火山氣水熱液的作用,巖體發生強烈蝕變,形成了礦區內的次生石英巖體,并在巖體的不同部位蝕變強度不等,可劃分出三個次生石英巖化蝕變帶。伴隨火山氣液蝕變-次生石英巖化作用,有金元素的遷移,造成次生石英巖體內金的高背景含量。
稍后為礦區內的主要成礦階段,伴隨著NE 向具有塑性變形特征的擠壓片理化帶的形成,發生動力變質作用,并且在葉蠟石次生石英巖化帶內形成藍晶石礦體。爾后,與巖漿期后或火山作用有關的中溫含礦熱液沿NNW 向、NW 向新的張扭——張性裂隙及NNE 向壓扭性裂隙充填富集成金、鉬礦體,并沿NE 向壓性破裂面形成含金輝鉬礦體。
石英斑巖的侵入是在主要礦化期之后,它在有些部位裁切了礦體。
喜馬拉雅期(新生代至今),強烈的表生氧化作用,使Ⅰ、Ⅱ及Ⅶ號金礦體改造成為表生氧化褐鐵礦型金礦。
參考文獻:
[1] 北京市地質礦產局,1990.1:5萬琉璃廟、范各莊幅區域地質調查報告.
[2] 北京市地質局,1971.北京市懷柔縣楊樹底下鉬礦區1971年度地質工作報告.
[3] 北京市地質調查所,1989.北京市懷柔縣楊樹底下礦區Ⅰ號金礦體勘探中間地質報告.
[4] 北京市地質調查所,1991.北京懷柔楊樹底下金礦區Ⅱ、Ⅶ號礦體勘探地質報告.
[5] 北京市地質調查所,1991.北京市懷柔縣楊樹底下金礦區成礦地質特征研究(1990.5-1991.10).
作者簡介:
牛會良,男,1982年5月出生,石家莊經濟學院研究生學院礦物學、巖石學、礦床學專業2010級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層序地層學與能源盆地分析。在校期間曾獲得2010/2011學年第一學期二等獎學金。
指導教師簡介:
王青春,男,博士,畢業于中國石油大學,石家莊經濟學院資源學院副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