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曉燕
[摘 要] 醫院總體規劃重點對現有功能布局和醫療流程進行整體調整,優化醫療、教學和科研布局,改善病人就醫和職工工作環境,充分的利用地上地下寸土寸金的空間,創建一座國內一流的、現代化的“醫學城”。
[關鍵詞] 醫院建筑總體規劃
一、項目概況
(一)項目位置
項目醫院位于烏魯木齊天池路91號,場地東鄰天池路,西鄰新華南路,北靠龍泉街,與自治區衛生廳相對。
(二)項目現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醫院占地總面積約為69395㎡,現狀總建筑面積22.23萬㎡。醫院創建于1934年,經過幾代職工的辛勤努力,目前已發展成為一所學科齊全、技術力量雄厚、醫療設備精良,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于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醫院編制床位2100張,開放床位2800張。全院現有55個臨床科室,19個醫技科室,設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個自治區級中心,8個自治區級研究所,4個自治區級質量控制中心,9個自治區級培訓基地。醫院還是中國衛生部國際緊急救援中心、亞洲國際緊急救援中心定點醫院、中國高血壓聯盟中心新疆工作站、世界眼科組織新疆李兆基眼科中心。
隨著廣大人民群眾對醫療衛生事業需求的不斷增長,同時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發展,醫療建筑本身的發展勢必將發生深刻的變革,新的醫院建設應順應這一變革,反映醫療建筑最新的發展趨勢,體現先進、合理的設計理念。面對這新的機遇與挑戰,自治區人民醫院始終奉行“病人第一、質量第一、服務第一、信譽第一”的辦院宗旨,嚴守“仁愛、誠信、博學、嚴謹”的院訓,全方位地發揮技術優勢,在競爭中求生存,在改革中求發展,在開拓中求創新,在奉獻中求信譽,為人民的健康服務,真正體現“人民醫院為人民”,最大限度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各種醫療服務需求。
(三)現狀分析
1、經過前期的調研和推敲,我們發現醫院要想在原有的發展基礎上更進一步,作為對外窗口的門診樓,遇到如下一些突出的問題:
①門診面積不足:
自治區人民醫院現有門診樓建于80年代初,按日門診量800人次的規模進行設計,其建筑面積為10863平方米,2000年對其進行了翻修,沿用至今,現已遠遠滿足不了醫院發展的需要。
②功能布局不合理:
隨著醫院診療科室的逐步細化,現門診樓的功能分區及平面布局已嚴重不合理,顯得雜亂無章,就診流程不順暢,導致患者就診猶如走入迷宮,難以找到就診科室。
③設施陳舊老化:
水電、網絡、標識系統和消防系統已經老化,迫切需要徹底全新設計和更新。
④已經不能滿足抗震要求:
國家提高了醫院、學校等公共建筑抗震等級標準。 2009年自治區對學校、醫院等事關人民群眾人身安全的公共建筑進行抗震排查檢測鑒定工作,對該門診樓的檢測鑒定結果不符合抗震要求,必須拆除重建或改作它用。
2、除門診功能外,提高編制病床數量,代替開放病床,也可以進一步提高醫院的醫療質量和病患的住院生活質量。
3、醫院所處的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周邊國境線長、鄰國數量多,且醫療水平相對國內欠發達,故吸引了一大批國際患者就診、住院。這就提出了遠期規劃中建設國際診療中心的要求。國際診療中心建成后,將大大拓展醫院的服務范圍和影響力。
4、目前院區后勤設施老化、局分散凌亂、流線散亂交叉,不僅增加了管理難度,還不利于節能減排。
5、醫生培訓設施缺乏。自治區人民醫院擔負教學功能,但隨著醫療教學的發展,現有的設施已經捉襟見肘,需要進一步增加投入。
6、未來展望,醫院還將在學術交流、干部保健、傳染病防治等等多方面開展工作,也需要在遠期解決一系列的設施問題。
二、規劃設計
(一)規劃設計目標
針對現在遇到的諸多有待解決的問題,經過一系列的分析和論證,提出如下的目標作為指導整體設計的原則:分期實施;簡化流程,整合流線;提升環境,打造旗艦。
(二)規劃設計理念
醫院的建設發展應與醫院總體發展相適應,應服從于醫院整體發展需要;醫院的基本建設應與醫院的業務發展相適應,應與當前醫藥衛生發展相適應,將醫院規劃為醫療服務質量優良、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水平較高、環境優美的現代化大型綜合性醫院,成為我國新疆地區高質量醫療服務、高層次臨床醫學人才培養和高水平醫學科學研究中心,使醫院的學術地位和綜合實力達到“國內先進、全疆領先”水平。
為此制訂醫院建設發展總體規劃需要堅持四個原則,一是對歷史造成的不利于醫院發展和病人就診的布局進行盡可能的調整;二是根據國家的任務和社會的需求,對不適應的建筑進行改擴建;三是對已經滿足醫院業務功能的建筑給予保留,使總體規劃后的醫院建設同醫院的發展相一致,能充分滿足醫院各項業務功能的需要;四是根據烏魯木齊市劃設計要求,調整醫院建筑布局,改善院內交通,增加綠化面積和停車場所。
1、整體規劃前瞻性強:
從全院總體規劃的宏觀角度入手,考慮院區現有保留建筑部分與新建部分的有效組織與延續,并兼顧未來發展。在滿足功能及環境要求的同時,盡量使建筑緊湊布局,為綠化和未來留出發展空間。
醫院建筑包含有人流、物流、信息流三大基本流程,本項目的建設不僅是新建,還要充分考慮如何利用原有的醫療資源,優化整合,努力做到在建設過程中減少對醫院日常醫療服務的干擾,新舊建筑有機組合成為流程合理的一體化設施。因此,從總體規劃時就應針對醫院建設的難點,側重從總體規劃的宏觀角度入手,針對不同類型的人流、物流進行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與整合,使其成為設施一流的現代化醫院。
2、一次設計、分期實施:
本工程是在原有院址的基礎上進行改擴建,建設的同時不能影響醫院正常的醫療服務。因此方案設計在體現先進、合理的同時,應充分考慮實施的可行性,以及醫院自身周轉的可操作性,合理安排建設步驟,作到“ 一次規劃,分期實施,分輕重緩急統籌安排”。
3、功能分區合理,流線組織順暢:
通過科學的區域劃分,使醫院的門急診、住院、行政科研、后勤保障各區域清晰明確、劃分合理,各區域相對獨立,并倚靠院區道路彼此緊密聯系。同時,沿各區域的周邊合理設置獨立出入口,避免在院內的往返迂回和流線交叉,創造安靜祥和的院區氛圍。
4、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
社會心理學和生物醫學理念結合,關注病人,為其提供溫馨舒適的醫療空間,體現“以人為本,以病人為中心”的理念。在設計中,重視病人就醫診治環境及醫務人員的工作環境,充分利用自然通風與采光,營造宜人的室內外景觀環境。
5、總體布局,延續發展:
院區規劃部分遵循原有建筑中軸布局,順應保留建筑物的規劃特征,并使各功能組團分區明確,聯系密切。同時在院區中部留出了大片的綠地,在充分改善住院部環境品質的同時,也為日后的院區發展提供了充足的預留空間。
現狀院區除新建建筑外,其它零星建筑眾多凌亂,致使交通流線混雜,綠化零落分散。總體規劃在擴充院區規模同時將院區醫療功能整合,創造宜人的景觀環境,并兼顧正常的醫療服務。醫療區保留現狀外科樓、內科樓、急救中心等主要醫療建筑,逐步拆除原有的門診、醫技和附屬的后勤保障建筑、住宅建筑。并設置架空連廊和地下通道與之連通,方便各醫療樓、門診部和住院部的資源共享。根據其自身服務患者群的需求設置匹配的醫技科室,以便因地制宜地進行醫療資源合理分配。
(三)規劃設計目標的具體實施:
1、一次設計,分期實施:因為本項目是在原有院址的基礎上進行改擴建,建設的同時不能影響醫院正常的醫療服務,故分期實施步驟如下:一期建設先行拆除院區西北側住宅樓,建設新建門急診病房樓;二期建設拆除現有外科樓南側醫技樓、門診樓、藥劑科等,新建國際診療中心、培訓中心、專家和實習生公寓,景觀綠化廣場和地下停車設施,拆除外科樓北側非保留建筑,建設北側入口處景觀綠化廣場和地下停車設施;三期建設拆除現有的鍋爐房和部分住宅樓,建設餐飲、洗衣、新建熱力站等等后勤保障用房,拆除西南角住宅樓,建設傳染病樓、垃圾站。
2、簡化流程,整合流線:醫院建筑包含有人流、物流、信息流三大基本流程,本項目的建設不僅是新建,還要充分考慮如何利用原有的醫療資源,優化整合。因此,從總體規劃及單體方案設計時就應針對醫院建設的難點,側重從總體規劃的宏觀角度入手,針對不同類型的人流、物流進行具體分析。在此基礎上進行優化與整合,使其成為設施一流的現代化醫院。
3、提升環境,打造旗艦:院區環境目前相對擁擠,綠化不足,缺乏開放的景觀廣場,群眾導致就醫環境有所下降。在改擴建完成后,將規劃2個相對集中的大型的景觀綠化廣場,美化園區環境。同時,通過間簡潔的交通流線組織,避免混亂的交通狀況造成不必要的噪聲、廢氣和生物污染。通過一系列的景觀設計和改造,打造環境優異的醫療旗艦級院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