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情感教育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有著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既是教學目標,又是教學手段。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善于運用情感的獨特功能,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融洽的教學氣氛,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關鍵詞] 情感教學情境
課堂教學不僅是認知信息的交流過程,也是情感信息的交流過程。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每位教師要爭取學生熱愛你的學科”。而要學生熱愛你的學科,首先必須與學生建立豐富的情感。教師有愛生之心,才能換取學生的愛學之情,才能讓學生“親其師,信其道”。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具有多種功能,如動力功能、強化功能、調節功能、遷移功能等。積極的情感能促進學生認知、態度、意志、個性品質等各方面的綜合發展,而消極的情感對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則起著阻礙或破壞作用。在教學中,教師應怎樣運用情感的功能來促進教學效果、提高教學質量呢?本文就情感的獨特功能在小學教學中的應用試作簡要地闡述。
一、多表揚,少批評,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具有動力功能,即情感對一個人的行為活動具有增力或減力的效能。如一個人在情緒高昂時,即使前面困難重重,他也會努力拼搏、全力以赴地實現預定目標;如情緒低落時,他會畏縮不前、缺乏拼勁,稍有阻力,就會中途退卻。而小學生的注意力不穩定,意志力較薄弱,學習受情緒的影響較大。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多鼓勵學生,多表揚學生,創設一個愉快的情緒氣氛,讓學生高興地富有興趣地學習。這樣,學生的注意力就會保持高度的集中和長時間的穩定,觀察、記憶和思維活動也會朝著教學需要的方向積極展開,出現全身心投入的熱情和克服學習中出現的各種困難的勇氣。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應少批評學生,以免使學生情緒低落,影響學習的積極性。但并不是說就不能批評學生,當學生出現了一些不良的行為表現時,如上課搗亂、欺負同學,教師應及時地給以指出,并進行批評教育。由于情感還有強化功能:一個人的行為會因受到積極的情感體驗而得以鞏固,也會因受到消極的情感體驗而獲得改變。如學生的學習成績有了進步,或是上課回答問題積極,或是能遵守課堂紀律,教師要對這些良好行為給以肯定,幫助學生鞏固并促進這些良好行為。若學生有不良的行為表現,如不團結同學、不認真聽課、不完成作業,教師要教育學生,給學生一個消極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改正這些行為。因此,教師對學生的行為要及時地給以反潰,或表揚或批評,從而鞏固并促進積極的行為,改變不良行為,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二、活躍課堂氣氛,消除緊張心理,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
情感的調節功能是指情感對一個人的認知操作活動具有組織或瓦解的效能。人們都有這樣的體驗,當自己愉快的時候,接受外界信息會更容易,而心情不好的時候,往往會出現“視而不見”、“聽而不聞”的情形。心理學的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緒能使一個人變得敏銳、記憶獲得增強、思維更加靈活,有助于內在潛能的充分展示。而不良的情緒則會抵制、干擾一個人的各種認知過程,使已有的能力也無法獲得正常施展。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營造一種輕松的課堂氣氛,寓教于樂,用各種方法激勵、鼓舞學生,使得學生積極思考、競相回答老師問題。教師的態度要和藹、親切,語氣平緩,要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現代心理學研究表明,當個體處于愉快的情緒狀態時,可提高智力操作水平,而在痛苦恐懼和憤怒時,則會降低智力操作的水平。緊張是教學活動中常見的負情緒之一。有經驗的教師上課時,他不是一走進教室就拿起書講課,而是先講一些輕松的話題,或是講一個笑話,再慢慢地導入新課。這樣,學生起初的緊張感消除了,心情變得輕松愉快了,接受知識也變得容易了,記得也牢固了,思維也更加靈活了。有些學生最怕考試了,特別是成績較差的學生。教師在分發試卷、講解試卷時,對成績差的學生不要批評,更不要指責,要心平氣和地指出錯誤所在。對取得進步的學生,教師要給予表揚。總之,教師一定要消除學生的緊張心理,以便學生能較輕松快樂地掌握知識、改正錯誤。
三、關愛學生,師生情感交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師要愛自己的學生,熱愛學生是教師的一項重要的職業道德品質。贊科夫曾指出:“當教師必不可少的、甚至幾乎是最主要的品質,就是熱愛兒童。”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應局限于個別學生,而是面向全體學生。無論學生的外貌形象如何,也不論學生的行為舉止是否符合自己心意,學習成績是否優良,教師對所有學生都應懷著同樣的深情和愛心。教師要以自己對學生的良好情感去引發學生積極的情感反應,促成師生情感交融,發展和諧的師生關系。這樣有助于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由于情感具有遷移功能,即一個人對他人的情感會遷移到與他人有關的對象上去。“愛屋及烏”就是情感的遷移現象。比如:有些學生原先不喜歡某門學科,但由于喜歡這門學科的任課教師而漸漸地喜歡這門學科。相反,有些學生某門功課很好,但中途換了一個不怎么受人喜歡的教師,而使得對這門學科的興趣大減,成績也退步了。另外,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助于教師威信的提高,學生也樂于接受教師的言行。一般來說,教師真摯生動的情感容易打動學生,使得學生較易于接受、悅納教師的言行,而教師冷漠無情或不真實的情感,則使得學生易于對教師產生隔膜、甚至反感,大大降低對其言行的接受性程度。
總之,在教學過程中, 教師要運用情感的獨特功能,創設愉快的教學情境、融洽的教學氣氛,引發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以情促知,以知增情”,從而提高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協調發展。
作者簡介:
袁淺香:(1977-),女,江西吉安人,江西省贛南師范學院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教師,助教,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