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秀霞 黃碩

[摘 要] 本文首先對國外主要國家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價指標進行調研,通過論述美、日兩國的應急評價能力,然后對我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價原則、體系和特點進行分析,結合我國現有的應急能力狀況,提出我國評估應急能力的四個基本環節(預防,過程,效能,恢復)和兩大類基本指標(靜態指標,動態指標),并具體闡述各個指標的具體含義。
[關鍵詞] 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價指標
1.美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價指標
1.1 評估項目[1]
美國應急能力評估系統包括幾個應急管理職,每個應急管理職能各自有其評估指標。其主要應急管理職能為:法律依據、危險識別和風險評估、危險減緩、資源管理和后勤保障、應急預案編制、指揮、控制和協調、通訊和報警、管理和程序、應急指揮中心設施、培訓演習,估計和糾正行動、危機溝通、公眾教育和新聞、資金保障、行政和計劃管理。
1.2 評分標準
評分范圍在0—3分,在評分標準方面, 共分為四種, 分別為3,2,1及N/A分,分數定義如下:
3分:完全符合;2分:大致上都符合;1分:急需加強改進;0分:不需評估。
1.3 評分結果所代表的意義
將所有的評分結果取平均值之后, 即可表示此項目的應急能力, 共有三個區塊來表示整個評估結果, 其顏色代表分別為紅色、綠色以及藍色。
1-1.5分代表紅色區塊,需要加強改進
1.5-2.5分代表綠色區塊,符合規定
2.5-3分代表藍色區塊,非常完善
2.日本的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價指標
日本是一個自然災害多發的國家,其應急體系的建設在當今世界上是相對比較完善的。其評價項目主要包括[2]:危機的掌握與評估;減輕危險的對策;整頓體制;情報聯絡體系;器材與儲備糧食的管理;應急反應與災后重建計劃;居民間的情報流通;教育與訓練以及應急水平的維持與提升。根據以上每一個項目來設定具體問題進行評分,在回答時,主要考慮的方面是:1是否實施(在有或無之間選擇其一);2實施程度(應盡可能利用數字來進行客觀的評估判斷)。
3.我國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價原則
(1)科學性原則[3]。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評價體系的構建,是為了評價現有的應急預案體系,并對今后的完善和發展起重要的指導作用。因此,突發事件應急預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應具有較高的科學性。
(2)可行性原則。應急預案的評價體系的構建目的是對突發事件的應急預案的應急能力進行具體的評價,以達到明確管理能力和處理應對突發事件目的,所以,要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3)代表性原則。 當探討突發事件應急問題時選擇所有的因素作為評價指標,既不現實,又沒必要,往往采取選擇少數指標來說明問題。因此,所選的指標必須具有代表性。
4.我國應急能力評價指標的構建
應急預案由初步計劃后,分為總預案,程序(即對行動的描述),說明書(細化責任與任務),以及對行動的記錄。根據評估應急預案的四個基本環節:預防,過程,效能,恢復;提出兩大類基本指標:靜態指標,動態指標。
4.1 靜態指標
靜態指標主要是邏輯結構和邏輯順序,以及應急資源的配置,即預防與過程兩個環節:
(1)預防階段:制定應急實施方案。該階段包括:法律,危險識別,風險評估,假設災害,危險減緩,資源后勤,通訊警報,中心設施,預警能力,具體內容如表1所示。
(2)過程控制:開展培訓預案的培訓與演練。該階段包括培訓演練,演習,教育,其中涵蓋了對災害規模,方式,憑此,范圍,內容,組織,評估和總結等內容,具體內容如表2所示。
4.2動態指標
動態指標主要是預案的演練:即效能與恢復兩個環節。
(1)效能評價
對應急預案效果與存在問題進行評估。該環節包括,明確執行機構,和職責,檢測預警,信息搜集分析,通報和宣傳,對財產,醫療,物資,交通人員防護和治安的保障,主要內容如表3所示。
(2)恢復措施
提出下一輪循環持續改進的措施,該環節包括:恢復與重建,監督管理體制,獎懲機制,有關術語的定義,預案與備案,設備維護與更新,定期評審,實現可持續改進,規則的制定與解釋,上一步應急預案實施的評價,反饋機制和善后協調及機制,危機溝通等,具體內容如表4所示。
5。結論
國務院 在2006 年1 月8 日發布《國家突發公共事件總體應急預案》(以下簡稱總體預案)中提出,應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預防和減少突發公共事件及其造成的損害,保障公眾的生命財產安全。然而,如何衡量城市針對突發公共事件的應急能力以及城市需要哪些應急能力以應對可能的突發公共事件,如何檢驗城市在應對突發公共事件時所擁有的人力、組織、機構、手段和資源等應急因素的完備性、協調性以及最大程度地減輕災害損失的綜合能力是當前迫切需要解決的。建立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估體系可以識別城市應急管理工作中較為滿意和需要改進之處,。同時,通過制定客觀、科學的評估體系,把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估納入政府和部門工作績效考核體系,也可以定期對各地區、各部門的應急能力進行評估。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通過開展城市突發公共事件應急能力評估體系研究,做好預防和處置各類突發公共事件的思想、組織、物質和技術準備,建立健全社會預警體系和應急機制,從而不斷提高預防和處置突發公共事件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劉新建,陳曉君.國內外應急管理能力評價的理論與實踐綜述[J].燕山大學學報.2009.5.
[2]高微.構建我國突發事件應急預案的評價指標體系[J].商業經濟.
[3]宋英華.突發事件應急管理導論[M].中國經濟出版社.
注:
本文為天津工業大學“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的成果,項目編號為1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