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只與最緊密的伙伴舉行這樣的磋商。”在8月30日德國總理默克爾第六次訪華前,德國駐中國大使施明賢博士接受《環球時報》記者專訪時強調了兩國的特殊之處。默克爾是年內第二次應中國總理溫家寶邀請訪華,并率“史上最大訪華政府代表團”來北京參加第二輪中德政府磋商。施明賢大使認為,德中兩國建交40年來,有很多對話渠道,兩國應牽起手來,組合起來尋找明智的方法來迎接各種挑戰。
環球時報:首輪中德政府磋商去年6月在柏林舉行,您認為,這樣的政府磋商對中德關系產生了哪些影響?
施明賢:政府磋商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義。我們只與最緊密的伙伴舉行這樣的磋商。我們希望加強雙邊關系的深度和廣度。參加磋商的兩國政府領導人和部長們可以坐在一起交換意見,討論兩國關系的現狀、目標及未來。
首輪德中政府磋商中,在政治方面,我們決定提升戰略對話級別。德中兩國下一次戰略對話將在今年10月11日舉行,這一天也是德中建交40周年的紀念日。德中之間有很多對話渠道。比如,今年7月剛在慕尼黑舉行了法治對話,今年9月又將舉行人權對話。
在貿易和工業方面,兩國也達成許多具體成果。比如,雙方同意為電動汽車技術發展建設一個平臺。我們想把德國的雙軌制職業培訓介紹到中國。在首輪政府磋商后,我們已在北京舉行了一次職業教育培訓論壇。今后將在沈陽、重慶、廣州同時啟動建立聯合職業培訓中心的項目。
環球時報:第二輪中德政府磋商會討論什么新問題?
施明賢:無論從德國和歐洲的角度,還是從全球和中國的角度看,歐債危機都顯然會是這輪磋商最重要的話題之一。在解決歐債危機的過程中,德國總理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從中長期來看,在穩定歐元和應對遇到困難的那些歐盟國家方面,她提出的解決方案肯定可以取得成功,我對此很有信心。其次,全球治理結構也會是雙方討論的重點。
我們將討論在穩定金融與貿易方面如何更緊密地合作。一些德國企業希望在中國市場上獲得與中國企業一樣的公平待遇,比如政府采購問題。雙方在討論如何平等地對待兩國企業時可能會提及一些具體案例。正是因為德中兩國都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在全球市場上都需要自由貿易,反對保護主義,所以我們要尋求建立雙邊的、地區的和多邊的合作框架來確保在全球市場上沒有保護主義。這將是一個很困難的過程,不過,我相信這符合我們的共同利益。
當然,還有一些具體問題,如新的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能源運輸的發展等。總體來說,我們將給予能源領域更多關注。此外,還會談及建立可兼容的電動汽車標準和規范、海洋研究和開發、環境保護等領域的合作。如果說政治是兩國關系中的頭腦,經濟是肌肉,那么文化就是兩國關系中的心靈、靈魂。我對擴大兩國人與人之間的交流非常感興趣。我們正考慮在德國搞“漢語年”,在中國搞“德語年”,這可能會是此次政府磋商的成果之一。
環球時報:為什么說中國是德國最重要的伙伴之一?
施明賢:中國將是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德國人心中對中國古老文明和文化懷有深深地欣賞和敬意,這是經濟利益之外最重要的原因。中國與歐洲沒有地緣政治矛盾。作為亞洲和歐洲的大國,德中對解決全球挑戰也負有責任。我們需要一起合作。為什么我們不牽起手來?當然,我們處在不同的發展水平上,但依然可以組合起來尋找明智的方法來迎接挑戰。在其他一些領域也一樣,中國和德國,中國和歐洲處在密切合作的有利地位,可以一起為復雜的國際事務尋求答案。▲(記者 段聰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