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強,徐 晟,俞碧飏
(南開大學 a.社會心理學系;b.信息資源管理系,天津 300071)
為使圖書館行業能夠更好地服務社會,我們有必要了解社會公眾對于圖書館工作及其工作人員的真實看法,在此基礎上進行改善和調整,最終實現以公眾所樂意接受的形象向社會和公眾進行展示。基于此,我們進行了公眾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課題研究。
本研究自2009年啟動至今,歷時近三年。研究旨在探討公眾對圖書館員以及圖書館工作的刻板印象及其影響因素,并以此為根據,提出我們對于提升圖書館員形象的建議。本研究在全國進行取樣,樣本來自于西藏、新疆等24個省、市、自治區。為保證調查的可靠和有效,本調查的絕大部分問卷由經過訓練的調查員直接發放給被調查者,待被調查者當場填寫后,立即回收。
理論作為經驗研究的基礎和背景,為經驗研究提供特定的視野和概念框架,進而指導經驗研究的方向,解釋經驗研究的結果。本研究主要依據社會認知領域中關于刻板印象的相關理論。
刻板印象是心理學領域中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是當前社會心理學與認知心理學研究的一個熱點。刻板印象是最常見、影響最大的一類社會類別知識集合,人們經常以社會類別知識為基礎進行社會判斷和推理。[1]依據研究的具體內容,刻板印象研究又可以分為性別刻板印象、種族刻板印象、地域刻板印象、職業刻板印象等,本研究所探討的屬于職業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一詞是1922年Lippmann在其著作《公眾輿論》中提出的,它是指按照性別、種族、年齡或職業等進行社會分類,形成的關于某類人的固定印象。Lippmann將刻板印象看作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所獲得的文化上、語言上和思考方式上的反映。
社會心理學認為,刻板印象是有關某一群體成員的特征及其原因的比較固定的觀念或想法,通常是一種啟發式的、非分析性的加工。[2]它往往不以直接經驗為依據,不以事實材料為基礎,也不考慮個體的差異,而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一些固定的看法。[3]從認知角度出發,刻板印象被定義為“一種涉及知覺者的關于某個人類群體的知識、觀念與預期的認知結構”。[4]
綜上所述,刻板印象一般具有以下特征:(1)刻板印象通常以非常明顯的自然特征區別不同的群體,如性別、種族等,把一系列特征歸為某一群體的個體所共有,并且認為某群體的每一個成員只具有該群體的全部特征,而沒有個體差異。(2)刻板印象是社會印象的一種表現形式,是一種固定的印象。它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的一些固定看法,對人們的認知和行為能產生很大的影響。例如,與刻板印象內容一致的信息能夠得到較好的加工,在長時記憶中保持得較為穩固。在歸因時,人們習慣于將與刻板印象一致的信息歸于本質、內在的因素,而把與之不一致的信息歸于非本質、外在的因素。[5]
2.2.1 職業刻板印象概念
職業刻板印象是對某種職業的預想態度,也是對從事該職業的職員是否能勝任該職業的預想態度。[6]
一般說來,職業刻板印象往往和其他刻板印象相混合。Nilson和E delman指出:職業刻板印象包括種族職業刻板印象、性別職業刻板印象、社會經濟地位職業刻板印象、容貌職業刻板印象以及語言職業刻板印象。[7]學術界對于職業刻板印象的研究由來己久,它屬于偏見和刻板印象的范疇,但已成為社會心理學家、女權主義學者、工程心理學家、發展心理學家以及社會學家研究的對象,對兒童和青少年的職業發展與職業決策有著重要影響。
2.2.2 職業刻板印象的理論解釋
關于職業刻板印象的形成,心理學家提出了各種理論,主要有以下幾種。
(1)社會學習理論。Bandura認為:社會學習是個體為滿足社會需要而掌握社會知識、經驗、行為規范以及技能的過程。他將社會學習分為直接學習和觀察學習兩種形式,直接學習是個體對刺激做出反應并受到強化而完成的學習過程,觀察學習是個體通過觀察榜樣在處理刺激時的反應及其受到的強化而完成學習的過程。[8]
(2)職業發展理論。Super從終生發展的視角出發,結合職業發展形態,將人整個一生的職業發展分為成長期、探索期、創立期、保持期和脫離期。
2.2.3 職業抱負發展理論
Gottfredson認為:職業發展過程表現為滿意的職業選擇范圍的發展,主要是受性別知覺、社會價值、智力、獨特性和內部特征所引導的范圍限定和妥協過程的影響。職業抱負的“范圍限定”,是指一個人對工作的性別類型、社會聲望級別和獲得職業所必備的努力程度的感知;“妥協過程”,則表示通過調整職業抱負的內容來保障對職業的需求能夠實現。
根據上述刻板印象及職業刻板印象的相關研究成果,本研究將圖書館員刻板印象定義為:指不以事實為依據,僅僅根據過去有限的經驗對圖書館員這一職業群體的成員形成一種固定的印象,并以此作為判斷其成員個性的依據。它的操作性定義是關于圖書館員群體的特征、屬性、行為的一組觀念,或者說是對于該群體及其成員相聯系的特征或屬性的認知表征。
研究使用自編問卷,在編制方法上,借鑒了人格研究的詞匯學方法,[9]用這種方法收集反映相關心理結構的形容詞,此方法在國民刻板印象研究中被證明具有良好的效果。[10]具體的編制過程為:首先對公眾進行半結構式訪談,收集他們對圖書館員和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交往意愿的描述詞匯或句子。訪談后,對記錄進行整理,提取出頻率較高的描述,進行語義合并,以此為基礎形成半開放式問卷,接著用半開放式問卷讓被調查者對這些描述進行補充。在對半開放式問卷進行分析后,結合前期的文獻工作,形成預測試問卷。然后在天津市選取50名公眾進行預測試,再對問卷的項目以及語言分析調整,形成正式問卷。
正式問卷分為5部分:第一部分為公眾對圖書館員的刻板印象;第二部分為公眾對圖書館工作的刻板印象;第三部分為公眾對圖書館員的交往意愿;第四部分為積極消極情感量表;第五部分為個人基本信息,其中第一至第四部分為L ikert式5點量表。
本研究的調查對象為一般公眾,排除圖書館員和圖書館學系的學生(包括本科生、研究生)。
問卷發放采用偶遇隨機抽樣方式,對調查所得的數據,使用SPSS19.0進行探索性因素分析,使用L ISREL8.70進行驗證性因素分析。結果顯示,問卷的各項統計指標能夠符合心理測量學的要求。
問卷回收后,首先是對問卷進行審核,剔除了漏答題目過多和填答明顯不認真的問卷,然后將問卷編碼并錄入,進行統計分析。本研究最終有效問卷2534份,通過探索性因素分析,驗證性因素分析,提取了有研究價值的因子,隨后又進行了信度、效度檢驗,最后根據對調查數據的分析得出相應結論。
為全方位展現公眾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本研究根據問卷中個人基本信息、公眾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公眾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公眾對圖書館員的交往意愿及其相互之間關系5個部分依次進行。
4.1.1 人口學特征
此部分為被調查公眾的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收入情況(見表1)。
(1)性別結構:男性公眾略高于女性1.4%,基本符合我國現階段人口的性別比例。
(2)年齡結構:21-30歲最多,50歲以上最少。這是由于80年代生育高峰,致使這一階段出生的人口數較多,同時調查樣本有一部分取自圖書館,而這一年齡段的公眾多數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去圖書館的概率較大。
(3)學歷結構:在讀學生中以本科生最多,博士生最少;非學生公眾中,具有本科學歷的最多,小學及以下的比例最少。
(4)職業結構:在讀學生最多,私營企業主最少,這與一部份樣本取自于圖書館有關。
(5)收入結構:由于在讀學生一般自身無收入,因此,此部分數據未包括在讀學生,結果是收入為1601-2400元的最多,800元以下最少,收入情況基本符合正態分布。
4.1.2 使用圖書館情況
此部分為被調查者去圖書館頻率、在圖書館時間、去圖書館目的、居住地與最近圖書館距離和對圖書館服務是否滿意等情況。(見表1)。
4.1.3 與圖書館員個人關系
被調查者與圖書館員有工作以外交往的人數遠遠小于沒有工作以外交往的,朋友或親屬中有圖書館員的也要遠遠少于無圖書館員的。

表1 樣本基本情況匯總

到館頻率 在館時間每周至少一次每月至少一次半年或更久一次從來不去不到1小時1-2小時2-3小時4小時及以上n 641 831 768 222 632 983 611 165% 25.3 32.8 30.3 8.8 24.9 38.8 24.1 6.5去圖書館目的查找消遣性地閱讀圖書、期刊或報紙利用特色館藏借書休閑娛樂(如聽音樂、看電影等)上網參加各類圖書館舉辦的活動(如聽講座、看展覽等)其他n 964 589 66 988 187 87 106 116% 31.1 19.0 2.1 31.8 6.0 2.8 3.4 3.7最近的圖書館距離 與圖書館員是否有工作外交往1km1-2km 2-3km 3-4km 4km以上 不知道 是 否以內n 793 527 296 170 352 370 422 2050% 31.3 20.8 11.7 6.7 13.9 14.6 16.6 80.9對服務是否滿意 朋友是否有人在圖書館 親戚是否有人在圖書館是 否 是 否 是 否n 1987 486 504 2004 275 2232% 78.4 19.2 19.9 79.1 10.8 88.0
4.2.1 一般描述
本部分是本次調查的主要部分,問卷根據刻板印象內容模型(Stereotype Content Model,S C M),[11]將公眾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分為熱情和能力兩大維度。熱情和能力兩大維度,按照積極或消極的特征,分別劃分兩個子維度,即熱情維度分為親近感和疏離感,能力維度分為強技能和弱技能。
通過統計分析可以看出,各維度的均值都大于3(問卷為5點評分),表明公眾對圖書館員總體印象較好。

表2 公眾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各維度描述統計
4.2.2 公眾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影響因素分析
4.2.2.1 人口學特征
(1)性別。性別因素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親近感”和“強技能”兩個維度有顯著影響,男性在這兩個維度上都比女性的分數高,表明男性對圖書館員在這兩個維度上印象更好,即男性更注意圖書館員的積極方面。
(2)年齡。21-30歲和41-50歲的公眾對圖書館員的刻板印象顯著不如其他年齡段的公眾好。
(3)教育程度。對于非學生群體,教育程度高(研究生)和教育程度低(小學及以下)的在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4個維度上的分數較低,說明這兩個群體對圖書館員的刻板印象較其他群體稍差,尤其在“疏離感”和“弱技能”兩個維度上,差異達到顯著;對在校學生而言,學歷對刻板印象的4個維度均達到顯著影響,究其總體而言,顯示學歷升高而變差的趨勢,但在熱情維度上,博士生對圖書館員印象有所好轉,能力維度上,碩士生對圖書館員的印象有所好轉。
(4)職業。職業因素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4個維度均有顯著影響。其中企業管理人員、服務業員工對圖書館員的印象較其他職業略差,可能與這些人使用圖書館較少有關。不過,與圖書館員接觸較多的在讀學生對圖書館員的印象也較差,可能與學生期望過高有關。
(5)收入。收入因素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4個維度存在顯著影響,但每個維度的影響形式不同。
4.2.2.2 使用圖書館情況
(1)到館頻率對刻板印象的4個維度均呈顯著影響。
(2)在館時間對公眾對圖書館員的刻板印象中除“強技能”外,存在顯著的影響。
(3)居住地與圖書館距離,對刻板印象的4個維度影響均不顯著。
(4)對圖書館服務是否滿意會顯著影響圖書館員刻板印象的4個維度。
4.2.2.3 與圖書館員個人關系
(1)與圖書館員是否有工作以外交往會顯著影響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中除“弱技能”外的3個維度。
(2)朋友中是否有圖書館員會顯著影響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中除“弱技能”外的3個維度。
(3)親屬中是否有圖書館員會顯著影響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中“強技能”維度。
4.3.1 一般描述
以往職業刻板印象研究只關注某一職業的從業者,本次調查,不但設計了針對圖書館員的問卷,還設計了對圖書館工作的問卷。
根據統計分析,本部分分為“復雜性”和“舒適度”2個維度,在復雜性維度上,平均分低于3分;舒適度維度上,平均分高于3分,由此可見,公眾普遍認為圖書館工作是不那么簡單、卻是比較舒適的。

表3 公眾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各維度描述統計
4.3.2 公眾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影響因素分析
4.3.2.1 人口學特征
(1)性別。性別因素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兩個維度沒有顯著影響。
(2)年齡。年齡因素對復雜性維度不存在顯著影響,對舒適度維度存在顯著影響,具體表現為21-30歲和50歲以上的公眾認為圖書館工作更加舒適。
(3)教育程度。對于非學生群體,教育程度會顯著影響他們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兩個維度。在復雜性維度,初中和大專學歷的認為圖書館工作的復雜性較低;在舒適度維度,大專學歷的認為圖書館工作的舒適度最低。對在校學生而言,學歷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復雜性維度的影響未達到顯著,舒適度維度達到顯著影響,學歷越高,認為圖書館工作越舒適。
(4)職業。職業因素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2個維度均有顯著影響,其中企業主、商業服務業從業人員認為圖書館工作更復雜,但也更舒適。
(5)收入。收入因素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2個維度存在顯著影響,月收入800元以下的比其他收入狀況的認為圖書館工作復雜性和舒適度更低。
4.3.2.2 使用圖書館情況
(1)到館頻率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舒適度維度無顯著影響,對復雜性維度呈顯著影響。
(2)在館時間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復雜性維度存在顯著影響,對舒適度維度影響不顯著。
(3)居住地與最近圖書館的距離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2個維度都存在顯著影響。
(4)對圖書館服務是否滿意會顯著影響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2個維度。
4.3.2.3 與圖書館員個人關系
(1)與圖書館員是否有工作以外交往不影響對圖書館工作的看法。
(2)朋友中是否有圖書館員會顯著影響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2個維度。
(3)親戚中是否有圖書館員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不存在顯著影響。
4.4.1 一般描述
由于具體測量行為不易實現,同時人的行為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不一定完全與態度相對應,因此,本調查不測量公眾對圖書館員的實際行為,而測量公眾對圖書館員的交往意愿。此部分設計了一些情景,由被調查者回答在這些情景中的意愿,分數越高表明交往意愿越強。
統計分析顯示此部分平均值為3.648,大于3,表明公眾愿意接近圖書館員。
4.4.2 公眾對圖書館員交往意愿影響因素分析
4.4.2.1 人口學特征
公眾對圖書館員交往意愿在性別、年齡、教育程度、職業、收入上都存在顯著差異,具體表現為:
(1)性別。男性顯著強于女性。
(2)年齡。年齡越大,交往意愿越強。
(3)教育程度。非學生群體,高中、大專、本科的交往意愿強,但未達到顯著;對在校學生而言,小學、初中、大專的交往意愿較強,且差異達到顯著。
(4)職業。黨政機關、事業機關的處級以上領導干部、企業經理人員、現役軍人、無業/失業人員交往意愿較強。
(5)收入。中等收入者(月收入801-1600元,1601-2400元,2401-3200元)對圖書館員交往意愿較弱,但這種差異未達到顯著。
4.4.2.2 使用圖書館情況
公眾對圖書館員交往意愿在到館頻率、在館時間、居住地與最近圖書館距離、對服務是否滿意上均存在顯著差異。
4.4.2.3 與圖書館員個人關系
公眾對圖書館員的交往意愿在與圖書館員是否有工作以外交往、朋友中是否有圖書館員上都存在顯著差異,與親屬中是否有圖書館員不存在顯著差異。
為了解公眾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對圖書館員交往意愿之間的相互關系,我們計算了公眾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4個維度、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2個維度、對圖書館員交往意愿之間的相關。統計分析結果表明:除強技能和舒適度之間的相關不顯著之外,公眾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4個維度與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2個維度均呈顯著的負相關;交往意愿與公眾對圖書館員刻板印象4個維度呈顯著的正相關;交往意愿與公眾對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2個維度呈顯著的負相關。

表4 公眾對圖書館員、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圖書館員交往意愿的相關系數
通過問卷調查和研究,我們了解了社會公眾對圖書館員和圖書館工作的刻板印象,也發現了一定問題。以此為基礎,提出我們對優化公眾對圖書館員及圖書館工作刻板印象的初步建議。
(1)到館頻率越高的公眾對圖書館員的印象越正面,這就要求我們,應該多方努力,舉辦各種活動,盡可能地吸引更多的公眾多到圖書館。
(2)對圖書館服務是否滿意會顯著影響公眾對圖書館員的刻板印象,對圖書館服務滿意的較之不滿意的公眾,對圖書館員的印象更正面。這就提示我們,應該盡最大努力,來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增加公眾的滿意度,進而提升美譽度。
(3)與圖書館員是否有工作以外交往同樣影響到公眾對圖書館員和圖書館工作的刻板印象,與圖書館員有工作以外交往的公眾對圖書館員的印象更加正面。這就告訴我們,圖書館員在工作之余,也要注意增加與社會公眾的交往,在交往中加深彼此間的了解和理解。
公眾去圖書館的頻率和在館時間都會影響公眾對圖書館工作的刻板印象,這就要求我們,要使公眾對圖書館工作有正確的了解,就應通過我們的努力,在日常工作中增加吸引力,在圖書館環境布置中提高舒適度,降低服務門檻,拓展服務范圍,提升便捷性,以此來吸引更多的公眾多到圖書館,并延長他們在圖書館的時間。
圖書館是社會文化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圖書館事業的發展狀況,直接關系到一個社會的信息公平和國民素質提升,關系到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實現。制約與影響圖書館事業發展的因素很多,自身形象的展示、社會公眾的關注程度及其由此而形成的刻板印象也是其中的重要方面,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這個調查研究,可以幫助圖書館界更好地認識自己,更好地有針對性地向社會公眾展示自己,讓社會了解圖書館、接受圖書館、信賴圖書館、贊美圖書館,最終實現社會與圖書館的和諧共生,共同繁榮。
[1]王沛.刻板印象與社會情境因果建構的相互影響[J].心理科學,2003(4):738-739.
[2]劉曉明,秦紅芳.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與心理健康的關系研究[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4):357-358.
[3]HiltonJL,HippelW.Stereotypes[J].AnnualReviewof Psychology,1996(1):237-271.
[4]王沛.刻板印象的社會認知研究述論[J].心理科學,1999(22):342-343.
[5]錢銘怡,等.關于性別刻板印象的初步調查[J].應用心理學,1999(1):14-19.
[6]余秋梅,等.職業刻板印象研究綜述[J].職業教育研究,2008(9):9-10.
[7]Lipton J,et al.Neutral job titles and occupational Stereotypes:When legal and Psychological realities conflict[J].The Journal of Psychology,1991(2):129 -151.
[8]Bandura A.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social cognitive theory[M].NJ:Prentice-Hall,1986.
[9]王登峰,崔紅.解讀中國人的人格[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
[10]孫利.青少年對若干國民或民族的刻板印象[D].武漢:華中師范大學,2004.
[11]Fiske S T,et al.Amodel of(oftenmixed) stereotypecontent:Competence and warmth respectively followfrom perceived status and competition [J].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02(82):878-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