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外交政策》8月29日文章,原題:美國人自認了解中國,但其實都是錯誤的 過去40年里,美國人總是遲遲認識不到其外國競爭對手的頹勢。上世紀70年代,他們以為蘇聯是個巨人;到了80年代后期,他們又害怕日本將在經濟上超過美國。如今,美國人對中國也會犯同樣毛病嗎?
來自北京的最新消息,如經濟增長持續下滑、積壓商品過剩、銀行不良貸款上升、房地產泡沫破裂等,暴露出中國的虛弱。推動中國崛起的諸多因素,如人口紅利、漠視環境、極低廉的勞動力及近乎不受限制的外部市場,要么在消退要么不復存在。
但中國的頹勢尚未引起美國精英(更別說美國公眾)的注意。奧巴馬去年高調宣布的“轉向亞洲”,就是基于中國持續崛起的前提;五角大樓則表示,到2020年美海軍60%的艦艇將部署亞太;華盛頓還考慮在東亞設立海基反導彈系統。美國大選前夕,民主與共和兩黨均強調所謂的中國力量,原因不外乎國家安全和政治私利。于是,一方面是中國問題叢生,另一方面是美國人堅信中國強大,兩者間的脫節始終存在———即便美國媒體準確報道了中國(特別是其內部脆弱性)。
有種解釋是,美國精英和民眾對中國及其今后面臨的經濟挑戰缺乏了解。(其實)北京當前的經濟減速既非周期性也非外部對中國商品需求減弱的結果。中國的經濟痼疾有更深層根源:專橫的國家浪費資本和擠壓私營部門、系統低效及缺乏創新、金融領域發育不成熟及生態和人口壓力不斷上升……
美國人對國內現狀的感受影響到他們如何看對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人未能看到對手的頹勢并非偶然,這與當時他們對本國表現極度不滿密切相關。今天,中國增長率已從10%降至8%,但相比美國不到2%的增長率、高于8%的失業率,這種表現看似很不錯。在許多美國人眼里,中國的情況或許糟糕,但美國顯然更糟。
可悲的是,美國人印象中的中國強大與中國遇挫現實之間的脫節會帶來真正的不利后果。最大后果是錯失重新考慮美對華政策及為今后20年中國上升軌跡可能中斷做準備的良機。美國理應重估其中國政策的基本前提,認真考慮替代戰略———基于中國實力下降及意外民主轉型可能性加大的前提。若中國出現這種轉變,整個亞洲的地緣政治格局都將大變。當然,最大的未知數是中國自身。若美國決策者錯失或誤讀當前中國問題的征兆,會再度犯下戰略錯誤。
環球時報201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