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時報綜合報道】德國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樣的國家?雖然世界各國對德國印象并不完全相同,但“制造業大國”肯定是答案之一。根據環球網和德國駐華使館30日公布的調查結果,中國網友(37.3%)對德國印象最深的是其“牛氣十足的工業制造業”。實際上,125年前,“德國制造”的標牌卻是英國人故意貶低德國商品的主意,沒想到造就了百年后擲地有聲的質量品牌。100多年來,無論是一戰和二戰前,戰后重建,還是應對全球經濟危機,即便美英趨之若鶩追求“金融神話”時,德國始終堅守立國之本,也因此成為在這次金融危機中“一枝獨秀”的西方國家。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對《環球時報》說,“德國制造”在百年的起起伏伏中走到現在,根本上說靠的是勇敢接受挑戰,在開放的競爭環境中強大自己,而這也正是現在剛走向世界、面臨轉型的“中國制造”所應學習的。
從“厚顏無恥”到“光榮之源”
“厚顏無恥”,這是125年前英國人給德國制造的產品扣上的帽子。德國《明鏡》周刊25日稱,1871年德國實現統一后,當時世界市場幾乎被列強瓜分完畢,追求強國夢在夾縫中求生的德國人不得不“不擇手段”,仿造英法美等國的產品,并廉價銷售沖擊市場。偷竊設計、復制產品、偽造制造廠商……德國產品因此被扣上那頂不光彩的帽子。1887年8月23日,英國議會通過了侮辱性的商標法條款,規定所有從德國進口的產品都須注明“MadeinGermany”,以此將劣質的德國貨與優質的英國產品區分開來。
8月23日于是成了“德國制造”的誕生日。“德國之聲”稱,從125年前的那個日子后,德國人爭氣地讓自己銷售到世界各國的產品比當地貨的口碑還要好,100多年來,德國源源不斷從中獲益,任何一件“德國制造”產品“都像一塊熱氣騰騰的蛋糕”,受到各國的歡迎。《南德意志報》稱,“德國制造”125年的歷史就像一個童話。它也是德國在二戰后崛起的密碼,歐債危機中仍“一枝獨秀”的答案。
“德國制造”給德國百年來持續不斷的發展打下的堅實基礎也引發不少國家的羨慕。《紐約時報》稱,德國的強盛關鍵來自于制造業。美國《外交》雜志曾刊登擔任過美國財政部長顧問及奧巴馬政府汽車產業首席顧問的史蒂文·拉特納的文章,文章標題就是“德國成功的奧秘—————歐洲的制造業強國能給美國什么經驗”。
時隔百年,如今已經基本放棄制造產業的英國深陷金融危機,英國媒體面對德國穩健的發展也望洋興嘆。英國《每日電訊報》稱,和英國、西班牙相比,德國不僅經濟增長仍然強勁,而且其失業率甚至不到英國、西班牙等國的一半,這讓債務危機纏身的歐洲各國不得不唯默克爾領導的德國政府馬首是瞻。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德國制造”崛起的過程同時也是德國現代化和國家崛起的過程。德國是歐洲國家中現代化較晚的一個,而且身處歐洲中部的德國,沒有多少地緣優勢,卻能在100余年的時間里數度崛起為世界強國,很關鍵的原因之一就是一直堅持以高質量的制造業為本的道路。在德國,民族國家的形成、現代化過程以及在世界地位的確立基本上是同步完成的。
“我們至少還在做東西”
西班牙記者安赫爾一向關注經濟領域,近來他與《環球時報》記者聊天時連連發出感嘆,西班牙在上世紀70年代末開始民主化改革以來一度發展很快,當時西班牙一些工業也嶄露頭角,在紡織機械,甚至在航天機械制造業領域都曾在世界占據顯要位置。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掙錢輕松、利潤更高、來錢快的第三產業、建筑和房地產業成為西班牙人的選擇。從1997年底到2008年初,西班牙房價平均年增長10%,有些年份的增長幅度甚至達到30%。大量投資從工業抽離,使西班牙制造業逐漸萎縮。
確實,當美英等西方國家紛紛把制造業向中國等發展中國家外包,自己轉向來錢更容易的金融業時,德國仍將主要精力放在制造業產品質量與技術水平的提高上。正是這種制造業立國的發展戰略,不僅讓德國保持了較高的就業率,促進了德國科技創新能力的不斷提高,也使得德國具備了抵御金融危機沖擊的堅實產業基礎。在《每日電訊報》相關報道后,有英國網友留言稱,當年英國首相布萊爾曾向德國總理默克爾詢問德國經濟成功的秘訣,默克爾回答說:“我們至少還在做東西,布萊爾先生。”
除了對制造業的堅持外,“德國制造”長盛不衰還在于“質量”和“創新”。事實上,早在1876年美國費城世博會上德國產品被視為廉價的劣質品時,德國學者就開始呼吁工業界清醒過來:占領全球市場靠的不是廉價產品,而是質量。20年后,英國羅斯伯里伯爵1896年就表示,“德國讓我感到恐懼,德國人把所有的一切……做成絕對的完美。我們超過德國了嗎?剛好相反,我們落后了。”
德國大眾公司一名工程師對記者說,“質量是設計、制造出來的,不是檢驗出來的。如果能關注每一個細節,就可以實現零缺陷的目標。”這樣的“質量”意識甚至體現在德國家庭中。在德國,許多家庭主婦煮雞蛋要用量具精確量出水的容量,下面條同樣要用天平秤面條的分量。美國《新聞周刊》曾在題為“眾廠之廠”的文章中感嘆,“‘德國制造’之所以稱霸世界,是因為德國人能把普通的金屬敲打成震驚世界的科技奇跡”。
在另一個以質量聞名的“制造大國”日本,《環球時報》記者看到,人們對寶馬、奔馳等德國車同樣充滿向往。《日本經濟新聞》稱,英國產業革命帶來了世界工業大發展的契機,但是真正將世界工業制造推向高潮的是“德國制造”。從造船、鉆探機械制造,到高速列車、地鐵、汽車、飛機等的制造,德國從來沒有離開過世界前三名的位置。日本的高速鐵路最初也是引進的德國技術。
在歐盟企業研發投資排名中,前25位就有11家是德國公司。不少德國中小企業都有自己領先世界的技術。德國克拉斯集團是一家農業機械制造商。人們印象中這類機械傻大黑粗、沒什么技術含量,但克拉斯集團生產的聯合收割機由衛星和激光提供精確導航,實時的感應器可以測算每一平方米的產量,并且即時調整下個季節施用的種子和化肥量。盡管該收割機每臺標價40萬歐元,比其他國家的同類收割機價格高1/3,但從美國到澳大利亞的大農場主們仍趨之若鶩。德國伍爾特公司只生產螺絲、螺母,但產品的應用上至太空衛星下到兒童玩具,年銷售額達到70多億歐元。
在環球網的調查中,中國網友認為德國制造業對中國發展起到很大推動作用。有網友留言說:“如果不是德國制造業率先走進中國,我們幾乎不知道我們離世界那么遙遠。”
“德國制造”會被中國收購嗎
近來,由于受歐債危機等因素影響,德國對“德國制造”有不少擔憂。特別是近來“中國制造”頻頻傳出收購“德國制造”的消息,更令不少媒體緊張。德國新聞電視臺就以“中國購買‘德國制造’”為題報道說,憑借低歐元匯率和歐債危機,擁有充足資金的“中國制造”的觸角已經伸向德國企業。德國聯邦統計局的數據稱,很多擁有數十年甚至上百年歷史的“德國制造”品牌面臨永遠消失在歷史中的困境。
實際上,“中國制造”的崛起令德國人心態很復雜。一方面,“中國制造”此前集中于低端,需要大量德國機械產品。德國管理學大師赫爾曼·西蒙曾自豪地稱,“中國或許是世界工廠,但德國是世界工廠的制造者。”另一方面,當“中國制造”真正開始向高端進發時,不少德國人憂心忡忡,還有德國企業要求政府對來自中國的產品嚴加管控。在近年來的德國各大商品博覽會上,中國參展產品被德海關等部門指責仿冒而沒收罰款的事件屢屢發生。
“當我們今天對中國人嗤之以鼻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德國人先前也做過同樣的事兒,”德國波鴻-魯爾大學經濟史教授迪特爾·齊格勒接受德國媒體采訪時坦承,125年前,德國產品質量是否真的差不好說,但德國當時勞動力成本低,的確有競爭優勢。德國《世界報》10日在題為“‘中國制造’走向世界頂級品牌”的文章中稱,中國產品被認為廉價低質的時代越來越成為過去,很多中國企業重視質量,力圖打造世界頂級標牌。
復旦大學歐洲問題研究中心主任丁純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現在產品的生命周期越來越短,因此制造業的興衰往往超越了產品本身,必須更重視對人力資本的投資,提高整個民族的素質。收購是現代經濟的一個手段,在公平競爭的環境中,市場競爭中的輸贏取決于企業和國家本身。上世紀80年代,日本和德國同樣經歷了貨幣大幅升值,兩國以出口為導向的經濟同樣面臨巨大壓力。但與日本不同,德國沒有緊緊盯住匯率,逼著企業在壓力下不斷挖掘潛力,自我改造,結果“德國制造”至今能夠領先世界。丁純認為,實際上,塑造“德國制造”的嚴謹和與時俱進等民族性格都是在競爭壓力下養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