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 甜
(棗莊市巖馬水庫管理處,山東 棗莊277102)
山亭區龍河治理工程項目區地處山亭區南部西集鎮,區內大部分為山地,河灘內多為荒草地及楊樹林。土壤類型有棕壤土、褐土和砂礓黑土等。
按照《土壤侵蝕分級標準》(SL190—1996),該項目區以水力侵蝕為主,土壤允許流失量為200 t/km2·a。該區又屬于水土流失重點監督區,項目區土壤平均侵蝕模數為850 t/km2·a,屬重度水土流失區。
工程區域地帶性植被不明顯,非地帶性植被以人工栽培植被為主,植被類型主要有河灘及路渠兩側自然草植被、周邊有少量楊樹用材林、灘地有水生植被和農田作物植被等,林草植被覆蓋度20%~30%。
根據《開發建設項目水土保持方案技術規范》中水土流失預測時段劃分,結合建設項目特點,本工程施工強度主要集中在建設期,因此水土流失預測時段以施工期可能產生的水土流失為重點,考慮到工程影響的后續效應,預測時段延至到工程運行期即水保工程實施后1年。工程總施工工期為1年,預測總時段為2年。
1)施工期。經查閱主體工程設計資料和征地情況,并結合實地調查分析可知,工程施工過程中,主要存在著河道擴挖、建筑物建設、棄土堆置以及堆土臨時占壓等活動,使原地貌、土地及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擾動和損壞。經計算,工程擾動原地貌、損壞土地及植被面積為8.52 hm2,水土流失總量451.35 t,其中新增水土流失總量356.49 t。
2)運行期。工程運行初期,水土保持植被措施尚未完全發揮生態效益期,受降雨侵蝕、雨洪徑流沖刷等,防護區仍有輕微度水土流失現象發生。經計算,運行初期水土流失總量為173.46 t,其中新增水土流失量為91.55 t。
1)預防為主、防管結合的原則。緊密結合項目區水土流失現狀和項目工程建設運行過程中造成的水土流失特點,因地制宜地布設水土保持措施;按照水土保持、生態環境、城市建設、江河防洪等要求,在詳細查勘的基礎上,對水土流失、水土保持狀況及發展趨勢做出科學評價和預測,處理好局部治理和全面治理、單項治理措施和綜合治理措施的關系,做到相互協調。2)生態優先的原則。堅持水土保持與環境綠化、美化相結合,在保證水土保持措施安全標準的前提下,盡量增加工程的綠地,綠化、美化環境。3)“三同時”原則。堅持水土保持措施與項目主體工程相適應的原則,水土保持措施與主體工程“同時設計、同時施工、同時投產”。4)經濟、技術可行的原則。在保證工程安全運行的前提下,遵循科學、經濟的原則,使水土保持設計技術上可靠、經濟上可行。
水土保持防治總目標為:因地制宜地采用各類水土流失防治措施,全面控制工程及其建設過程中可能造成新的水土流失,恢復和保護山亭龍河堤防沿線的植被和其他水土保持設施,通過建立有效的水土流失動態監測網絡,及時有效控制水土流失對當地環境的不利影響,促進工程建設和生態環境協調發展。根據建設項目水土流失防治標準適用條件和工程建設特點,確定本工程水土流失防治目標,水土流失防治應達到6項指標,即擾動土地整治率95%,水土流失總治理度90%,水土流失控制比1.5,攔渣率95%,林草覆蓋率30%,植被恢復系數95%。
山亭龍河治理工程按照河底寬60 m左右,河槽邊坡1∶2進行擴挖并注意徹底清理底泥,邊坡切削規整,使開挖運河順直、通暢,滿足泄洪要求和相應的水土保持要求。
建筑物工程主要是重建1個生產橋,主體工程設計中對建筑物上下游連接段進行混凝土板或漿砌石襯砌防護,可防止水流沖刷堤岸和河槽,滿足相應的水土保持要求。在城區段河道兩側設置擋墻,不但增加過水斷面而且減少開挖量。設計中同時考慮了少占地、有利于工程擴建、交通方便等因素。
根據水土保持設計確定的防治責任范圍及項目區的自然條件、地形地貌、工程建設時序、工程造成的水土流失特點及項目主體工程布局等,本設計將工程水土流失防治區劃分為河道工程防治區、建筑物工程防治區、施工臨時工程防治區。
施工臨時防護措施主要是指對建筑物工程防治分區和施工占地防治分區的表層剝離土,采取編織袋裝土和草苫覆蓋的防護措施。
山亭龍河治理工程建設治防區共產生0.08萬m3臨時堆存土方(建筑物工程回填土方,不含挖河棄土土方)。本方案擬對以上臨時堆土采取上部鋪覆草苫進行遮擋防護,以防遇風遇雨時造成塵土飛揚及水土流失。經計算,臨時堆土區共需備用草苫194 m2,編織袋裝土12 m3。
山亭龍河治理工程主體工程與水土保持措施工程施工進度同步進行。主要的水保措施包括:工程施工區內的臨時防護以及堤防工程植物配套設計。該工程臨時堆土區共需備用草苫194 m2,編織袋裝土12 m3。
重點監測地段為施工期間河道的開挖區和各建筑物的開挖擾動面;各建筑物的開挖擾動面監測點選取易發生崩塌滑坡等現象的陡坡段,重點監測長堤坡段以及地形條件復雜地質條件差的地段,見表1。

表1 工程施工區水土流失監測表
監測時段分施工期和運行期兩個時段。工程施工期為1年,河道開挖每年主汛前6月1次,汛后期10月1次。棄土區、建筑物圍堰邊坡、防汛道路兩側邊坡在雨季當降雨量大于24 mm后監測,一般每月監測1次。臨建工程區,每年監測2次。運行期一般每年監測2次,汛期根據降雨情況可加測。
經分析,本工程各項水土保持實施后,擾動土地治理率為95.6%,水土流失治理度95.2%,水土流失模數控制比為1.4,攔渣率95.5%,植被恢復系數96%,植被覆蓋率30%。
通過各項水土保持措施的實施,可有效控制因工程建設新增水土流失,使山亭區西集龍河沿線地表植被覆蓋率大幅度增加,水土保持功能大大增強,生態環境明顯改善。
工程實施完工后,將進一步提高山亭區西集龍河泄洪能力和抵御旱、澇、漬等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少水土流失,改善該地區農業生態的環境,實現流域水資源的合理配置,改善當地生產、生活條件,促進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