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心伯
在中美關系的發展歷程中,國務卿對華關系的影響力似乎不如總統國家安全事務顧問,像基辛格、布熱津斯基等。后者都在中美關系破冰和正常化過程中發揮過重要作用,而前者常對兩國關系的發展起消極作用,如尼克松的國務卿羅杰斯在中美《上海公報》談判的最后一刻挑刺,卡特的國務卿萬斯消極對待中美關系正常化,克林頓的國務卿克里斯托弗對華大打人權牌等,而奧巴馬的國務卿希拉里無疑也是這樣一個角色。
奧巴馬政府第一年,美中關系經歷了“蜜月期”。但隨著美對華政策主導權從白宮國家安全委員會易手于國務院,主張積極發展對華合作的官員紛紛離開,希拉里和助理國務卿坎貝爾開始主導對華政策,于是過去一年多的美中關系留下了他們的鮮明烙印。
首先是改變了奧巴馬政府上任初期“積極、合作”對華政策的基本態勢。到了2011年初,坎貝爾公開提出美國對華政策的新方針,即“基于現實,關注結果,忠于我們的原則和利益”。這個新方針的要義是,對中國不能抱有幻想,在對華交往中要積極追求實現美國的政策目標,不能為了搞好對華關系而犧牲美國的原則(如人權問題)和利益(如對臺軍售問題)等。
其次是破壞了兩國關系的氣氛,加劇了兩國間的互不信任。希拉里擔任國務卿后首次訪華,一句“同舟共濟”傳遞了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的善意,得到中方的正面回應。然而,2010年以后,希拉里對美國“重返亞太”的大力推動,對中國周邊國家的積極拉攏,在言辭和行動上向中國施加的種種壓力,加上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手法,使兩國關系迅速被消極和猜疑的氣氛所籠罩。
第三是扭轉了兩國關系的發展方向。本來,在經歷了金融危機的沖擊后,美國和世界經濟的復蘇、全球治理的推進,都需要中國,深化與中國合作在美國民主、共和兩黨之間存在共識。然而,對中國力量迅速上升的不安,使以希拉里為首的一批美國政治精英謀求制衡中國,兩國關系中競爭因素大幅上升,引發世人對中美走向戰略對抗的擔心。
不僅如此,無論是以尖刻的言辭評論中國,還是在中國周邊挑撥離間,抑或跑到非洲指桑罵槐,作為非職業外交官的希拉里在中美關系上的出格言行也令世人印象深刻。
我們不能要求每個美國官員都對華“友好”。希拉里也好,坎貝爾也好,都是基于他們自己的信念和對美國利益的理解來處理對華關系的,不必苛求和責備他們。那些為中美關系做出過積極貢獻的人士會讓中國人銘記,那些麻煩制造者也令我們長了見識,而中美關系發展的大趨勢不會因某些人的搗亂而改變。(作者是復旦大學美國研究中心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