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鵬,楊瑞麗,徐小琳,薛梅
(石河子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新疆石河子 832003)
新疆是中國重要的加工番茄產區[1-2],番茄制品出口量約占全國的90%,為亞洲第一[3],其產量逐年上升。
但由于檢測手段不統一,效率低,準確性不高,番茄醬出口遭遇了越來越多的技術壁壘;特別是微生物的相關檢驗已不能滿足國際市場的需求[4]。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雖頒發了SN/T2376-2009《番茄醬中主要腐敗微生物的檢驗方法》,但其檢測時間較長,仍屬于事后檢測的范圍。在實際生產過程中,每有一個包裝箱番茄醬質量出現問題,對工廠造成的直接損失約有4000元人民幣[5],因此迫切需要一種快速的、屬于事中檢測的微生物檢驗方法。目前微生物計數的常規方法有平板稀釋計數法[6]、濁度法[7]、血球板計數法[8]、菌體干重法[9]等。第一種方法較繁瑣,復雜性差,耗時長,不能及時反映菌體生長情況,不適合大批量檢測使用;后幾種方法不能有效的區分細胞的死活,無法準確的表示番茄醬中具有活性的微生物的數量,且受培養基、代謝產物的影響較大[10],也不適合大批量的檢測。
本實驗使用熒光分光光度法檢測番茄醬中的活性微生物,簡單快速,靈敏度高,重現性好,適于工廠大規模檢測的使用。
番茄醬(新疆某番茄醬廠提供,滅菌,4℃密封保存);供試微生物(從腐敗番茄醬中篩選的嗜熱耐酸桿菌,搖瓶培養 24 h);吖啶橙(AO)(1×10-4mol/L,4 ℃封裝保存,西安化學試劑廠);十二烷基磺酸鈉(SDS)(5×10-2mol/L,滅菌,室溫保存,西安化學試劑廠)。
熒光分光光度計(F-2500):日立;生物顯微鏡(XS-213):江蘇無錫冶金科技有限公司;血細胞計數板:上海求精生化試劑儀器有限公司。
1.2.1 番茄醬中微生物的分離
準確稱取番茄醬1.0 g,加入15 mL無菌水,充分混勻,移取1.5 mL混合液于1.5 mL的離心管中;另取1.5 mL菌液于另一離心管中,設置一系列轉速(600、800、1 000、1 200、1 400 r/min) 和時間(2.5、5.0、7.5、10.0、12.5 min)離心觀察醬和菌的分離情況。
1.2.2 單因素和正交試驗
秋風漸起,紫云內心崩潰了,找到夏梓桑,要了他的電話,委托他轉交一封信,信中有一份離婚協議。回到住處,紫云趕緊收拾行李,重要證件都放進一個黑色LV公文包里,連夜離開上海。列車西去,夏梓桑在站臺上向她揮手。
熒光分光光度計掃描吖啶橙溶液;激發波長為538 nm、發射波長為290 nm。依預實驗結果設定初始條件為:番茄醬1.0 g加入15 mL無菌水中混勻成番茄醬液;錐形瓶中加入菌液1.0 mL、番茄醬液4.0 mL、SDS1.0 mL混勻,再加入0.3 mL~0.9 mL AO,最終加無菌水定容至8.0 mL;將其充分振蕩并染色15 min后取1.5 mL進行離心;取離心后0.5 mL上清液微孔濾膜減壓過濾;用5.0 mL無菌水清洗濾膜上的微生物于比色皿,并以525.5 nm處熒光值評價吖啶橙用量對測定效果的影響。
在上述得到最佳AO用量的基礎上,其他條件不變,分別改變番茄醬液(1.5 mL~4.5 mL)、SDS(0.4 mL~1.6 mL)和染色時間(15 min~75 min),確定最佳番茄醬液用量、SDS用量和染色時間。并通過正交試驗進一步確定最佳檢測條件。
1.2.3 活菌數測定
取1 mL菌液加入到99 mL無菌水中,充分振蕩15 min~20 min;用血細胞計數板法計數,根據菌液的稀釋倍數,計算每毫升菌液中的菌數。
1.2.4 標準曲線
分 別 取 0、1.0、2.0、3.0、4.0、5.0、6.0、7.0 mL 的 菌液,按最佳檢測條件測定熒光值,以熒光值為縱坐標,每克番茄醬中的活菌數為橫坐標,建立回歸方程。
由于番茄醬本身較黏稠,只有將微生物從番茄醬中分離出來,才能在分光光度計中測定。1 000 r/min離心5.0 min后,番茄醬能有效的沉淀;而菌液中的微生物基本不產生沉淀,可以達到較好的分離效果。
不同吖啶橙用量對熒光值的影響結果見圖1。

當AO含量較小時,增加AO用量可以提高熒光強度并在0.7 mL時達到峰值。隨后隨著AO濃度的增加熒光值反而下降。在溶液相中,AO存在單體與二聚體的平衡轉化,而其二聚體不產生熒光;當AO濃度較大時,平衡向二聚體方向轉化,體系熒光值就會降低。因此體系中吖啶橙濃度不宜過大,后續實驗選擇加入0.7 mL。
2.2.2 番茄醬液用量對測定效果的影響
不同番茄醬液用量對熒光值的影響結果見圖2。
當番茄醬液用量較少時,增加番茄醬液用量可以提高熒光強度并在2.5 mL時達到峰值。增加番茄醬液用量提高了體系中微生物的數量,熒光值也隨之加強。但是加入的番茄醬液過多后,體系的粘稠度快速增加,加大了離心分離微生物的難度,回收的微生物相對減少,熒光值也隨之下降。因此后續實驗選擇加入2.5 mL番茄醬液。
2.2.3 SDS用量對測定效果的影響
不同SDS用量對熒光值的影響結果見圖3。

當SDS含量較小時,增加SDS用量可以提高熒光強度并在0.6 mL時達到峰值。隨后隨著SDS濃度的增加熒光值反而下降。在無表面活性劑存在的情況下,AO以單體和二聚體的狀態共存(以單體為主),當加入的SDS較低或較高時,體系中的二聚體比例增加,此濃度接近“預膠束”的生成濃度,在此階段形成了微小分子集合體且主要以二聚體形式存在,二聚體無熒光,故熒光強度相對較低;當SDS的用量為0.6 mL時,“預膠束”大量生成,AO分子比較均勻地分配到這些集合體中,AO單體相應增加,二聚體減少,熒光強度升高[11]。后續實驗選擇加入0.6 mL SDS。
2.2.4 染色時間對測定效果的影響
不同染色時間對熒光值的影響結果見圖4。

當染色時間較小時,增加染色時間熒光值反而下降,并于染色45 min后趨于平穩。由于番茄醬中成分較多,體系中的某些物質可能影響到了染料分子與菌體的結合,因此染色時間不宜過長,后續實驗選擇染色時間15 min。
2.2.5 正交試驗結果與分析
在上述實驗得出的較佳條件的基礎上,進行正交試驗,其結果如表1、表2所示。

表1 正交試驗結果Table 1 The results of orthogonal experiment
由表1可知,熒光法快速測定活菌數的最佳組合為 A3B2C3D3,即吖啶橙用量 0.75 mL、染色 15 min、番茄醬液用量2.8 mL、十二烷基磺酸鈉用量0.7 mL,各因素對熒光強度影響主次順序為:吖啶橙﹥時間﹥番茄醬液﹥十二烷基磺酸鈉;由表2的方差分析結果進一步可以看出,吖啶橙和染色時間對測定效果影響顯著,而十二烷基磺酸鈉和番茄醬對測定效果影響不顯著。

表2 正交設計方差分析表Table 2 Orthogonal design of variance analysis
在上述實驗確定的最佳檢測條件(即吖啶橙0.75 mL、十二烷基磺酸鈉0.7 mL、番茄醬液2.8 mL和染色15 min)下,依次加入1.0 mL~7.0 mL的菌液染色后測定熒光值,標準曲線如圖5所示。

熒光法快速測定番茄醬中活菌數的最佳測定條件是:吖啶橙0.75 mL、十二烷基磺酸鈉0.7 mL、番茄醬液2.8 mL和染色時間15 min。
本實驗對熒光法測定番茄醬中活菌數進行了探索,實驗結果表明,熒光值與活菌數呈良好的線性關系,可以確定番茄醬中的活菌數。
:
[1]徐麗華,李麗捷.復方消毒劑與熱力協同殺菌效果檢測[J].中國衛生檢驗雜志,2002,12(3):331-331
[2]高東旗.微波與苯扎溴銨復方消毒劑協同殺菌影響因素的試驗觀察[J].中國消毒學雜志,2000,17(2):67-71
[3]徐慶華,袁朝森.遠紅外線與新潔爾滅協同殺滅菌細菌芽胞作用的研究[J].中國消毒學雜志,1996,13(11):6-11
[4]駱文靜,侯銳,胡艷冰.銅銀離子協同游離氯滅活水中微生物的實驗研究[J].解放軍預防醫學雜志,1997,15(5):326-329
[5]高東旗.季錢鹽類消毒與復方的應用[J].中國消毒學雜志,2003,10(4):224-228
[6]何忠效.生物化學實驗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4:61-62
[7]羅雪云,劉宏道.食品衛生微生物檢驗標準手冊[M].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1995:234-235
[8]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GB/T 4789.26-2003《食品衛生微生物學檢驗罐頭食品商業無菌的檢驗》[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3:1-5
[9]張國珍.食品生物化學[M].北京:農業出版社,1992:310-313
[10]黃曉鈺,劉鄰渭.食品化學綜合實驗[M].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2:165-166
[11]胡文英,李國平.吖啶橙熒光法測定牛血清白蛋白[J].莆田學院學報,2008,15(5):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