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記者 文葉飛
銅仁:控風險 穩民心
文Ⅰ本刊記者 文葉飛
銅仁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群眾利益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通過全面建立和推行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成功探索出“風險評估先行、防范化解聯動、建設與調解并進、發展與穩定統籌”的工作模式。
初秋的午后,記者走進銅仁市大興科技工業區東部轉移承接園區施工現場。在指揮號令聲、機器作業聲、車輛轟鳴聲的交融中,一個個落地入駐的企業項目建設正如火如荼地進行著。
大興科技工業區的一線建設者,絕大多數來自幾年前從這片土地上遷移出去的當地村民。
“我們事前在拆遷段和征地段張貼公告、公示;設立征求意見箱,向居民發放征求意見表;召開風險評估工作聽證會;制定征地拆遷風險化解工作預案和糾紛化解方案;錄用村民參與園區建設……一系列措施的推行,效果立竿見影。截至目前,大興科技工業區各個園區工程建設一帆風順,沒有出現一例阻工、鬧工、停工現象。”大興科技工業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田運棟說。
田運棟告訴記者,通過推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大興科技工業區有效破解了新區建設過程中的征地拆遷難題,各類糾紛的化解成功率達100%。目前,整個項目建設過程中,沒有發生一起越級上訪事件,沒有發生重大群體性事件,較好地防范和化解了工程項目建設中的穩定風險,實現了重點工程建設與社會穩定工作統籌推進,企業與社會和諧發展。
近年來,銅仁在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中,把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群眾利益作為一項基礎性工作來抓,通過全面建立和推行重大事項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成功探索出“風險評估先行、防范化解聯動、建設與調解并進、發展與穩定統籌”的工作模式,實現了“項目要推進、風險要防范、矛盾要解決、群眾得實惠”,為促進銅仁“加速發展、加快轉型、推動跨越”提供了堅實保障。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政法委書記周永康了解到銅仁市風險評估機制后,批示說:“這是認真進行穩定風險評估,從源頭上化解矛盾的成功一例,銅仁經驗值得推廣。”
目前,銅仁市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已在貴州全省范圍內得到推廣,全省88個縣(市、區)都已建立起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
其實,早在2008年11月和2009年3月,銅仁市碧江區就分別制定出臺了《關于開展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的意見》,探索建立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工作制度,統籌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和社會穩定。
銅仁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局長張濤介紹說,2009年,在投資38億元的大興科技工業園和川銅教育園區兩項市屬重點工程建設中,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首次小試牛刀便收效顯著。
大興科技工業園區和川硐教育園區的規劃建設面積共有28.61平方公里,涉及兩個鄉鎮7個村2365戶近萬人的征地拆遷,征地拆遷量之大,在銅仁的發展歷史上前所未有。
在這兩個園區的建設過程中,銅仁市把風險評估結果作為決策的重要依據,將解決好征地拆遷群眾的切身利益作為第一任務,成功地實現了重點工程建設與社會穩定工作統籌推進。
項目立項前,銅仁市按照“誰主管、誰負責、誰評估”的原則,明確由市發改委牽頭,聯合國土、林業、水利、城建、房產、社保、環保、政法、公安、維穩、綜治等部門,就項目可能帶來的社會穩定風險,分頭組織開展全面、系統、深入的評估工作。
與此同時,市發改委將兩個園區項目規劃的選址、占地面積等內容進行公示公告,廣泛征求群眾意見。各評估主體派出80多名干部深入園區開展摸底排查,了解群眾的反應和訴求,為預測風險提供第一手資料。在摸底排查過程中,共制定各類表格20多種,所列事項涉及園區每一戶、每個人的實際利益;共發放征求意見表2000余份,召開村民大會、懇談會40余次,填寫各類表格30000余份,調查走訪近萬人,做到了不漏一戶、不漏一人。
通過摸底排查和廣泛征求群眾意見,銅仁市共排查出1400多起各類矛盾隱患,并將農民失地風險、拆遷安置風險、資金鏈斷裂風險、干部能力風險、施工安全風險、誘發性風險等6大風險確定為園區建設中可能面臨的最大風險。
針對六大風險,銅仁市要求評估責任主體分類提出防范、化解措施,制定出方案,最終實現“事事有人管,件件有著落”。如對農民失地和拆遷安置的風險,明確國土、建設、林業、社保等部門對土地補償、建房安置、就業轉移等提出具體標準,拿出具體方案;對干部能力風險,明確由組織、紀檢、監察等部門及檢察機關進行監督。
此后,僅用一個月時間,兩個園區建設項目所涉及的兩個鄉鎮7個村2365戶近萬人的征地拆遷工作平穩完成,實現了零糾紛、零上訪。
在當年被拆遷農戶聽證會上曾放過“開頭炮”的王啟貴老漢,最近心里樂開了花:他的小兒子剛剛被工業園區的一家企業招工錄用。
王啟貴告訴記者,他家的田地被征用后,政府給安置了住房,還分了一個門面房。“如今工業園里的企業越來越多,來的人也越來越多,我家利用門面開了一個小超市,收入比起以前種地強多了。”
銅仁市委政法委政治部主任魯明亮介紹說,兩個園區開工建設剛滿一年時,就向群眾發放了3.15億元補償款。同時,黨委、政府還出面協調組織了當地群眾840人次進入園區務工;組織當地農民建瓜果基地500畝,開辦餐飲店、建材廠45家;新增做生意農民50戶,多家農戶還依靠房屋出租增加了收入。
德江縣委書記張珍強說,經歷過一次次“補課”,他如今對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是“心服口服”。現在工作中一旦遇到重大事項,首先會想到問問市里用不用進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這已經變成一種自覺意識了”。
目前,風險評估機制已被引入銅仁市企業改制、社區建設、征地拆遷補償、出租車經營拍賣、城市管理以及環保、安全、黨風廉政等工作領域。僅2011年,在縣一級就評估了135個較大型的建設項目,沒有發生一起上訪事件和群體性事件。
兩個園區的建設,需征用碧江區川硐鎮尖巖村4500畝土地,涉及農民1800多人。該村曾因征地拆遷等權屬糾紛,引發過多次集體上訪。但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兩個園區的建設過程中,尖巖村100多名村民自發聯名寫信,誠邀項目落戶本地,并簽署矛盾糾紛化解承諾書。
從抗拒征地到邀請項目落戶,這一轉變是怎樣實現的?
銅仁市委常委、市委政法委書記、市公安局局長張濤一語道破其中奧秘:“我們通過采取‘四個同步’,把風險防范化解措施落到實處,確保群眾既得利益不受損、生活水平不降低、長遠生計有保障,因此老百姓積極支持我們的工作。”
所謂“四個同步”,即項目選址與征地拆遷同步考慮;園區規劃與被征地農民安置同步考慮;產業布局與促進就業同步考慮;城鎮化推進與社會保障接續同步考慮。
在項目選址上,由于兩個園區盡量避免了對農用地的占用,大大減少了征地拆遷難度。與此同時,園區內專門規劃了商業區、安置區、服務區,以成本價出售給失地農民,解決了他們的商業門面、攤位安置和建房安置。園區還引導農民依托項目從事基建、運輸、餐飲、砂石開采等,并提供家政、保安、維修等多種就業崗位,促進農民增收。此外,按照“就高不就低”原則,由失地農民自愿選擇城鎮居民社會保障統籌或農民社會保障統籌,原所有的國家支農惠農政策照常享受。
尖巖村村民廬連旺因大興科技工業園建設,8畝多土地被征用。在政府引導下,他利用剩下的4畝土地改種蔬菜、瓜果,一年下來,收入超過從前。廬連旺告訴記者:“最初我也曾擔心土地征用會帶來損失,現在卻舉雙手贊成工業園建設,因為政府充分考慮到了我們的長遠生計,這消除了我們的后顧之憂。”
有了制度上的保障和成功實踐,社會穩定風險評估制度在銅仁地區落了地,并逐漸生根、開花、結果。
近年來,銅仁共實施重點項目130個,涉及征地45740畝,房屋拆遷6775戶,僅水庫移民安置就有5.7萬人。通過實行社會穩定風險評估,目前各個項目均穩步推進、順利實施。德江縣在新城區開發中嚴格執行風險評估,僅用41天就拆遷房屋334戶57313平方米,沒有發生一起越級上訪,沒有動用一次警力。松桃縣在持續三年之久的舊城改造拆遷工作中,通過引入風險評估,切實關注民生,強化矛盾化解,沒有引發大的群體性事件。
在近四年全省群眾安全感測評中,銅仁市(原銅仁地區)2007、2008年排名全省第二,2009年、2010年、2011年排名全省第一;群眾滿意度逐年上升。
社會穩定風險評估,使銅仁實現了發展和穩定的雙贏。(責任編輯/任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