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Ⅰ本刊記者 付 松
百姓心間的那縷芬芳
——記貴州盤縣淤泥鄉巖博村黨支部書記余留芬
文Ⅰ本刊記者 付 松
饑餓、寒冷、泥濘路;項目、產業、小康村。
一個偏遠山村的美麗轉身,折射出一個農村黨支部書記的堅韌與果敢,責任與擔當。
窮,曾經是這個村子最顯著的特征。
“家家住的老土房,出門就是豬糞塘,一年種糧半年飽,有女不嫁巖博郎。” 這是當時流傳的一句順口溜,生動地描繪了盤縣淤泥鄉巖博村發展的窘況。
2001年春,僅3個月黨齡的余留芬被任命為巖博村村支書。
對這個任命,老百姓自有看法。一些村民說“那兩個老革命(原任村支書和村主任)都奈何不了,她一個女同志能干成什么?”另一些人認為,余留芬為人厚道熱情、正直勤勞、敢說敢做,一定能帶領巖博走出一條新路來。
上任后7天,余留芬便組織召開群眾大會,承諾自己要辦的第一樁事就是結束巖博人祖祖輩輩人背馬馱的歷史。搶修公路時,她每天天不亮就起床,把孩子和公爹的飯菜做好,穿上膠鞋帶著村民頂著寒風奔向工地。
白天在工地上和鄉親們一起搬石塊、握鋼釬、掄大錘;晚上挨家挨戶做群眾思想工作;沒有資金,四處貸款,還拿出自己兩萬元積蓄墊上……
2005年4月22日,余留芬上山指揮修路,不慎摔倒,造成腰椎粉碎性骨折,躺了38天后“逃出”了醫院。
她的目標只有一個:修通公路,斬斷窮根。
“就是用雙手刨,也要刨出一條通村路。”這是諾言,更是誓言!
歷經3個多月的奮戰,一條3公里長、4米多寬的通村公路修好了。在隨后的歲月中,她又帶領村民先后修通長達28.5公里的通組路,告別了巖博人艱難進出的歲月。
有了路,就有了希望。
過去的巖博村雖然不大,但人口住得密集,基礎設施簡陋,生活環境惡劣。一到夏季,家家門前就成了爛泥塘,蚊蠅飛舞自不必說,進出還必須得穿水鞋,否則就下不了腳。
通過“五改五化”創建工程,水泥路的修建因此很快得以推進,廁所的改造、沼氣池的建設也迅速跟了上來,臟、爛、臭的巖博一下子變了樣。村民生活質量高了,生活環境美了。
2011年,巖博村又大力實施“四在農家”、涼都美好家園建設工程,徹底改變了過去柴草亂垛、糞土亂堆、垃圾亂倒、污水亂流和“晴天一身灰、雨天兩腳泥”的臟亂現象。
11年來,余留芬帶領全體村民腳踏實地、艱苦創業、奮發進取,把一個人均收入不足800元、1/3村民沒過溫飽線、債務纏身的貧困村,發展成為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600元、集體資產達800萬元、集體經濟積累40余萬元的遠近聞名的先進村、文明村、示范村。
村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為打造一個有號召力、凝聚力,能帶領村民發展致富的村兩委班子,余留芬主要從兩方面著力開展工作。
硬實力方面,通過貸款修建起257平方米的兩層小樓,并村后又建成了560平方米的新活動室,解決了村里沒有活動場所的問題。2011年又投入資金200余萬元,建成了市級黨員短期教育培訓基地。
軟實力方面,適時組織“兩委”班子和黨員學習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及農村種養殖知識,并帶領班子成員到江蘇、福建、云南及周邊縣市學習取經,組織村民學習農村實用技術知識,帶領群眾將所學知識、技術運用于實際發展中。扎實開展“雙學雙培”活動,注重把村里文化水平高、事業有成的年輕人吸收到黨員隊伍中,把想干事、能干事的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為黨組織注入新鮮血液,真正成為帶領村民發展致富的堅強戰斗堡壘。
“要不負重托,就得干出一番事業,帶領村民發展。”余留芬說。
她與村兩委一班人翻山越嶺實地調研,找出了巖博村“群眾文化素質偏低,思想落后,土地少,種植結構單一,基礎設施落后”等貧困癥結,并在集思廣益、反復論證后提出“以基礎設施建設為先導,以調整產業結構為主線,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發展思路。
隨著全村基礎設施問題的解決和村級活動陣地的建立,余留芬決心帶領群眾多渠道增加收入。她緊抓國家各項惠農政策,走鄉進縣,帶領群眾大搞以退耕還林為主要內容的生態建設,完成退耕還林500多畝,坡改梯生物護埂幾千畝,改善了農業基礎設施。還籌資22萬元果斷拍板買下1500多畝的藏龍山林場。如今,許多老板出價幾百萬元想買這片林子,都被她一一回絕:“你出多少我們都不會賣,它是我們的生態文化,更是子孫萬代的綠色銀行。”
同時,她著力調整產業結構,創辦村集體企業。先后建成蔬菜基地200畝,脫毒馬鈴薯基地2000余畝,養豬場4個,存欄2000余頭;采取銀行貸款、村民集資、合作經營等方式,創辦了磚廠、休閑山莊、特種養殖場和酒廠等集體企業,轉移剩余勞動力近百人。2012年預計投入1000萬元建立綠殼蛋雞種源點,為周邊鄉鎮和周邊村寨的村民提供綠殼蛋雞種。如今,一些富裕起來的村民開始到縣城以及毗鄰的云南曲靖等地購買商品房,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余書記真是我們村的貼心人。”這是巖博村村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殘疾人黃小昌想建房,余留芬便協調村辦磚廠無償提供6000塊磚,又低價賒欠6000塊,并幫助擔保貸款6000元,解決其建房面臨的困難。
肖本正好不容易把媳婦娶進家,可面對一貧如洗的家境又不知從何起步干點事業,余留芬知道后,幫他協調了5000元的小額貸款,資助他到縣養殖業培訓班學習。走上養殖道路的肖本正,不到4年時間便還清了債務,蓋起了新房。
富裕了的村民,讓余留芬深感欣慰,而那些尚未致富的村民,又成了她最大的牽掛。
73歲的彭回香老人,老伴耳聾、癱瘓,兒子又不幸早逝,她左手受傷無人照顧,又無錢治療,半個月了還不敢去看醫生。余留芬知道后,立即把她送到醫院,出錢給她治好了病。
陳開琴的丈夫患病去世后,余留芬幫助她料理后事。為了讓她們母子今后的生活有著落,又出資3萬多元為她家建起釀酒作坊,并利用酒糟喂豬,日子一天天富裕起來。
她對群眾好,群眾也把她當親人對待。在她修路受傷住院期間,鄉親們有的帶來了剛出棚的蔬菜,有的送來了她愛吃的蕎面,有的燉好了雞湯送到病房……彭回香老人留著淚說:“留芬啊,曉得你不缺這些,但都是大家的一片心意。都盼望你早點好起來,好帶領大家做事情啊!”
付出總會有所回報,群眾的口碑成了余留芬前進的動力。而對于家庭,她內心總有一些揮之不去的慚愧和內疚。
未當支書前,余留芬在家里開了一個百貨店,生意一直都很好,每月都有1000多元的收入,再加上丈夫在電管站的工資和種菜的收入,說不上富裕,但也是小康之家了。余留芬每天做家務、忙生意,伺候80多歲的公公,照看兩個孩子,一家五口人的日子過得令十里八鄉的人羨慕不已。
自從當了村支書后,這種平靜、和美的日子就被打破了。一家人每天雷打不動的早餐沒了,就連吃中午飯、晚飯也很難聚在一起。
兒子成績下降了。
兩個孩子騎摩托車摔傷了。
許多家庭瑣事,自然就落在丈夫肖執坤的肩上,有時候他也免不了發幾句牢騷。但一看到余留芬忙不過來,就又趕緊幫忙。村干部人少,事多,孵化廠與老板的合作、磚廠的生產經營等很多事情都是他跑前跑后的幫忙 。
丈夫成了沒有任何待遇,不是村干部的村干部,也成了她最大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
“如果讓你再選,還會當支書嗎?”
“肯定會,人生要干一些有意義的事,只要鄉親們需要,組織上需要,我就會一直好好干下去。”余留芬堅定的信念,鑄成了一個共產黨員的精神旗幟。(責任編輯/孟豐林)